戴爾公司安裝了Web Methods的B2B結合軟件,這種軟件使得公司間能夠實現內部業務係統的即時通信。對於戴爾公司來說,第一個成果就是“電子采購”:顧客把戴爾的服務器上的產品信息拖入自己的采購係統,就會自動產生電子通知,一旦該通知在網上獲得了顧客的批準,采購訂單就會通過互聯網發給戴爾。整個過程隻要60秒鍾。戴爾公司表示,自從采用Web Methods軟件以來,錯誤率已經從每百萬交易200起減少到幾十起,每筆訂單的處理成本也降低了40~50美元。現在,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訂單通過Web Methods係統流向戴爾。
這一係統對顧客也有利。Litton PRC公司原來需要30天時間才能得到戴爾的電腦,自從接入新的電子采購係統後,員工就能在網上目錄進行挑選,與戴爾員工直接商談價格。訂單將在Litton的內部係統產生通知,如果經理在24小時內沒有批準或否決,就將傳給更高一級經理要求立即作出決定。得到批準後,戴爾就將開始生產,平均時間隻有兩天。
但是,雖然給顧客接入該係統提供了一些優惠條件,戴爾公司還是麵臨著不少懷疑者。一般來說,Web Methods中繼站的建立者要向接入者收費,價格可能高達上萬美元。雖然戴爾不收費,但是在數千家企業客戶中隻有十幾家接入。顧客仍然擔心回報問題,成本也是一個問題。戴爾公司B2B負責人表示,顧客有多種內部計算機係統,雖然Web Methods軟件能與不同係統通信,但是必須要進行定製,而這往往價格高昂。 迫使供應商就範
在邁克爾·戴爾寫的《戴爾直銷模式》這本書裏,他寫道:“與供應商的關係要比朋友更緊密。”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要求供應商在每家戴爾工廠附近建立能儲存兩周戴爾零件的小型倉庫。21世紀初,戴爾公司針對供應商需求建立了網站,它對供應商的作用就像“首頁”對顧客的作用一樣。它能讓供應商在任意時刻了解戴爾公司的需求,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計劃自己的生產。
但是這還不夠。邁克爾·戴爾對奧普蒂·普萊克斯的設計者說:“我們一間倉庫也不需要。”也就是說,要實現零庫存。為此,戴爾公司采用了i2技術公司的供應鏈管理軟件,從而實現了原材料、零部件訂單的高度精確。該係統每小時都從網上下載新訂單,i2的“工廠計劃”軟件每兩小時產生一份新的生產計劃,向供應商發出戴爾需要什麼原料的實時建議。它還能根據原料的供應程度設定訂單的優先級。這樣,下兩個小時訂單生產任務所需的原料就在路上。供應商的小倉庫需要15分鍾來確認自己有這些部件,1小時15分鍾把它們送到工廠。違反時間表的供應商幾乎立即就會收到書麵批評,在戴爾發給供應商的每季度成績單上也會指出這一點。
後來,戴爾公司要求筆記本外殼生產商納愛普羅公司采用i2係統。納愛普羅公司供應鏈主管麥肯蒂表示:“這與我們的互聯網戰略相吻合。”但是也有一些供應商由於成本等問題對此態度消極。與對付顧客不同,在對付供應商方麵,戴爾公司有很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