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這些後。晉文公問子犯:“這回行了吧?”

子犯回答:“百姓雖知信、義,還不知道禮,還沒有養成恭謙禮讓。”

於是,晉文公又在讓百姓在知禮方麵下苦功。他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每個環節都依照軍禮執行。使百姓看到禮儀;他又規定百官的等級及職責,使百姓知道對什麼職官行什麼禮儀。百姓們不但如此,還知道根據禮來判斷一件事的是非。這時,子犯笑著說:“可以用民了。”

於是,晉文公開始伐曹,攻衛,取得齊國之地,大敗楚軍於城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評析

“主聽術”中說的就是君主如何在明察秋毫的基礎之上去聽取、采納臣子的勸諫。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雖時刻想著稱霸,但他並不冒進,而是虛心三次聽從子犯的建議,並且不遺餘力地去完成。其結果不但教化百姓明白了信義。還使百姓懂得了禮儀,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苻堅拒諫敗淝水

西晉末年,南北分裂。南方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王朝;在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首領也紛紛稱王稱帝,占據關中一帶的氐族統治者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權。公元357年,苻堅即位,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國實現了兵強國富的局麵。

在這基礎上,苻堅積極向外擴張勢力,初步統一了北方地區。接著攻打江南,企圖統一南北。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八月,苻堅親率百萬大軍,水陸並進。南下攻晉。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麵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決意奮起抵抗。他們一方麵緩解內部矛盾,另一方麵積極部署兵力,製定正確的戰略戰術,以抗擊前秦軍隊的進犯。

十月十八日,苻融率領前秦軍前鋒攻占壽陽,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接著攻打硤石。胡彬困守硤石,糧草乏絕,難以支撐,便寫信請求謝石馳援。可是此信卻被前秦軍所截獲,苻堅決定迅速開進,以防晉軍逃遁,便把大部隊留在坎城,親率騎兵八千馳抵壽陽,並派遣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中勸降。朱序到了晉軍營陣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等人密告了前秦軍的情況,並建議謝石乘前秦軍各路人馬尚未集中的機會,主動出擊。

謝石及時改變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派劉牢之率精兵5000迅速奔赴洛澗,與前秦梁成軍相遇。劉牢之大敗梁成,取得洛澗遭遇戰的勝利,這挫抑了前秦軍的兵鋒,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乘機命諸軍水陸並進,直逼前秦軍。苻堅站在壽陽城上,看到晉軍布陣嚴整,又望見淝水東麵八公山上的草和樹木,以為也是晉兵,心中頓生懼意,對苻融說:“這明明是強敵。你怎麼說他們弱不堪擊呢?”

前秦軍洛澗之戰失利後,沿淝水西岸布陣,企圖從容與晉軍交戰。謝玄知己方兵力較弱,利於速決而不利於持久,於是便派遣使者激將說:“將軍率領軍隊深入晉地,卻沿著淝水布陣,這是想打持久戰,不是速戰速決的方法。如果您能讓前秦兵稍稍後撤,空出一塊地方,使晉軍能夠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這不是很好嗎?”

前秦軍諸將都認為這是晉軍的詭計,勸苻堅不可上當。但苻堅卻說:“隻引兵略微後退,待他們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際,再用精銳騎兵衝殺,便可以取得勝利。”於是苻融便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前秦軍本來就士氣低落,內部不穩,陣勢混亂,指揮不靈,這一撤更造成陣腳大亂。朱序乘機在前秦軍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聽了信以為真,遂紛紛狂跑,爭相逃命。

東晉軍隊在謝玄的指揮下,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的攻擊。苻融被殺,前秦軍全線崩潰,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青岡。前秦軍人馬相踏而死者,滿山遍野,堵塞大河。活著的人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晉兵追來,更沒命地拔腳向北逃竄。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滅的十有八九,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倉皇逃至淮北。

評析

苻堅在位時勵精圖治,不但開創了前秦的盛世,還統一了北方,是少數民族政權中較為有實力的。然而使人遺憾的是過於好大喜功、崇尚武力,由於剛愎自用,不能虛心聽取群臣的建議,而最終導致了兵敗淝水,遺恨千古。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

史海鉤沉

罰人救火保都城

戰國時期,一到冬天,魯國都城南門附近的人們就會到蘆葦蕩子裏打獵。由於那裏濕度適宜。生長著肥美的野草,數不清的魚蝦在嬉戲。許多飛禽猛獸也棲息在這塊風水寶地,過著愜意的生活。

人們都說這裏動物的肉鮮嫩,不僅肉好吃,而且皮毛還能賣錢,所以來這裏打獵的人絡繹不絕。一天,不知誰為了一時之利,竟然放了一把火來捕殺獵物。火借風勢,很快蔓延開來,馬上要燒到都城了,但卻沒有一個人救火,大家仍然興高采烈地追逐著四處逃竄的動物。

魯哀公在宮中聽到火災的消息,大吃一驚,趕忙派人去救火。但是被派去的人也跟著眾人追逐火海中逃出來的獵物。看到這亂糟糟的情形,魯哀公不知所措,擔心再延誤下去都城就要化為灰燼了。

這時,宮中一位大臣說:“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我們沒有設置任何獎賞和懲罰,他們當然不願意冒險去滅火。更何況趁機捕殺獵物不僅有利可圖,也有趣味,他們自然就趨之若騖。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在所難免的。”

魯哀公心中焦急,聽到這句話,茅塞頓開,傳令下去,凡是救火的人就是為挽救都城立下功勞的人。一定會得到重重賞賜的!

那位大臣趕忙說:“這樣也不太好。現在一團糟,不清楚誰在救火,誰在追逐獵物。至於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也沒有辦法評定。況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現在人這麼多,用這麼多的財富賞賜實在是不劃算啊!”

魯哀公想想覺得也對,又開始發愁,說:“那該怎麼辦呢?”

大臣回答道:“既然獎賞不行。那為什麼不懲罰呢?我們可以規定,捕殺獵物者視同玩忽職守,不救火的人等同於戰場上的逃兵。如果被發現,不管是誰,都要以軍紀處罰,不留半點情麵!這樣不用花一分錢,就能達到目的。您覺得怎麼樣?”

魯哀公一聽讚不絕口,立即傳令下去。在場的人都害怕了,紛紛救火。有的脫下自己的衣服撲滅火苗,有的拿工具切斷向四周蔓延的火,有的鏟土掩蓋即將複燃的灰燼。不一會兒,大火就被撲滅了。

評析

“主賞術”說的就是君主如何運用賞罰的手段來激勵他人為自己服務。魯哀公采用宮中大臣的賞罰之法,其成功之處就在於時機得當,通過對運用對象的分析,抓住了人們害怕受到懲罰的心理,以法治事,靈活地製定賞罰策略,最終團結人心,撲滅了大火。可見,賞罰分明不僅可以做為製度來遵循,還可以通過變通的手段為自已所利用。

招賢納士築金台

燕國被齊國打敗後,不久國君就死去了,太子繼位,是為燕昭王。他在收拾殘破燕國的時候,決定用厚禮聘請有才能的人。準備報敗齊之仇。

他對謀士郭隗說:“齊國趁著我國內亂而打敗了我們,現在,我們燕國勢單力薄,無力複仇。所以,得到賢明之人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的恥辱,那是我最大心願。您覺得

如何才能招到賢能的人呢?如何才能讓燕國繁榮昌盛,打敗齊國呢?”

郭隗說:“成就帝業的君主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君主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君主則以賢者為臣,而亡國的君主就以低賤的小人為臣。”

“您如果能恭敬地對待賢者,那麼就能招來超過自己百倍的人才;您如果先於別人勞動,後於別人休息,先去請教別人,然後再深思默想,那麼就能招來超過自己十倍的人才;您如果與別人一樣辛勤勞動,並且能夠平等地對待別人,那麼就能招來和自己才能差不多的人才;您如果對人態度蠻橫,隨便發怒,任意嗬斥,那就隻能招來奴隸那樣的人。這就是自古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啊!大王如果真想廣泛選任賢者。就應該親自去拜訪。讓天下人知道大王親自拜訪自己的賢臣,那麼天下的賢士,一定都會到燕國來。”

燕昭王聽了郭隗話,問道:“我應該首先去拜訪誰呢?”

郭隗說:“我先給您講個故事。古代有個國君,想用千金買千裏馬,三年也沒買到。宮中有個侍者對國君說:‘請讓我去買千裏馬!’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這個人找到了千裏馬,但那匹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五百金買了馬骨,回來向國君報告。國君大怒:‘我要買的是活馬,哪能用五百金買個死馬呢?’侍者鎮定地回答:‘買死馬尚且用五百金,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都以為大王真要買馬,千裏馬很快就會送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三匹千裏馬送上門來。”

郭隗接著對燕昭王說:“如今大王要想招攬人才,就請從我開始。我尚且被任用,更何況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燕昭王聽從了郭隗的話,築起高台,拜郭隗為師,並築黃金之台以待賢者。一時間,樂毅、鄒衍、劇辛這些人才紛紛從自己的國家奔向燕國。

經過許多賢人智者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大起來。軍隊的戰鬥力也大大加強。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及三晉聯合謀劃進攻齊國。經過幾場大戰,齊軍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昭王終於報了敗齊之仇。

評析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燕昭王運用金錢招賢納士,最終使燕強盛起來,報了敗齊之仇。總結其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會用人,他首先想到的是以厚禮招請人才;二是善納諫,聽從了郭隗的建議並重用他;三是不惜財,以高築黃金台招賢納士,使人才都能夠各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