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錯誤,勇於承擔(1 / 1)

麵對錯誤,勇於承擔

你是否經常聽到有人在問“這是誰的錯?”專家指出,即便這種話不是每天都能聽到,你也會看到許多人在抵賴狡辯,或者為了推卸責任而指責別人,也許你會發現你自己也有這種習慣。

的確,生活中的事情沒有盡善盡美的。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麻煩。有時你就會想:“為什麼倒黴的又是我呢?”你犯了錯誤、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你沒辦法做到無所不知,因而有時會在常識方麵有所欠缺。誠然,有許多在所難免的錯誤可以澄清、解釋並改正。但是,人們有時還會故意搗亂,然後再編造借口或尋找漏洞以逃脫懲罰。如果指責無關痛癢,人們就不必為那些小小的失誤或錯誤行為解釋開脫了。

但是,指責往往會引起不快和懲罰。為了避免這些不快與懲罰,許多人想盡辦法逃避責任,比如轉移批評、推卸責任、文過飾非,等等。“免罪”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常見的逃避責任的行為的深層原因。免罪理論的內容如下:

避免或逃脫責罰是人類的一種強烈本能。

多數人在“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都會選擇趨吉避凶。通過各種“免罪”行為,人們可以暫時逃脫責罰,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現在,讓我們看一些逃避責任的伎倆,並分析其內在含義:

①“這不是我幹的。”或“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②“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③“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④“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這種心理強化使得這些借口得到了廣泛使用。這類“免罪”的借口經常能夠獲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則人們就不會使用這種手段了。

為了免受譴責,多數人都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桑德拉沒有按時完成小組工作計劃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務,她給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時間進入狀態。而當同事們問起她延誤的原因時,她卻對他們說自己生病了。

人們在逃避指責時,經常會含糊其詞,或者故意隱瞞關鍵問題,或者幹脆靠撒謊來逃脫批評與懲罰。比如說,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會輕易承認:“我的報告交得遲是因為我不喜歡幹煩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誤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影響呢!我偷懶的時候,從來是隻圖自己舒服的。”相反,他們常常會說:“我家裏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誇大其詞的謊言。

編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一旦贏得了同情,那些工作拖拉的人們就能免受懲罰並因此自鳴得意。但是,隨著編造借口逐漸習慣成自然,撒謊的技巧漸趨熟練,你也就積習難改了。養成為逃避公正的譴責而撒謊的習慣,等於做出了一個危險的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你就很難再有其他的選擇了。如果你對事態的發展真的無能為力,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是不會苛責你的。隻有當一個人明知故犯並造成惡果時,人們才會對他進行譴責。

人生在世,孰能無過。從你出生時起,你就在與周圍的世界產生積極的互動。環境對你產生影響,但是你往往更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你能夠在眾多選擇中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就是所謂“自由意誌”。這說明你擁有主宰自身行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夠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如果是這樣,你就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做出決定,就理應承受相應的責備與讚揚。但是有時,人們在作決定時確實會受到種種客觀情況的幹擾: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識、時間緊迫或者精神不夠集中,等等。所幸人類具有創造力,因此你有辦法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當然,如果你真是無辜的,你經常能夠通過事實、證據和邏輯駁斥對你的指責。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責任,就應該接受別人的責備。不過,這樣做往往是有風險的。

如果你辜負了同事的信任,繼而若無其事地對他們撒謊,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為了免受應得的責備,有些人會掩蓋真相、敷衍搪塞、編造借口、無中生有、言不對題或者真真假假,閃爍其辭。這些欺騙伎倆並非總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卻已昭然若揭:不過是想方設法逃避譴責與懲罰罷了。承認“我錯了”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人人都難免犯錯,所以大多數人都能原諒別人的過失。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信譽,並且有助於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