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5年,伊特魯裏亞各城同薩謨奈人結盟反對羅馬。羅馬人調整了軍隊,改變了戰術,於公元前314年進入阿普利亞,隨後占領薩謨奈的許多城市,迫使薩謨奈人簽訂和約。根據和約坎帕尼亞歸屬羅馬。
第三次薩謨奈戰爭是由於薩謨奈人占領路卡尼亞而引起的。在這次戰爭中,薩謨奈人同高盧人和伊特魯裏亞人結盟反抗羅馬。公元前295年,在森提努姆進行了決戰,羅馬人擊潰聯盟軍。公元前290年,薩謨奈人停止武裝抵抗,薩謨奈聯盟瓦解,而其村社成了羅馬的同盟者,但權利受到限製。薩謨奈戰爭的結果是,羅馬在中部意大利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拉米亞戰爭
拉米亞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色雷斯和伊利裏亞一些部落為爭取獨立而進行的反馬其頓霸權的戰爭。
馬其頓王亞曆山大之死導致了雅典反馬其頓運動的高漲。運動的領袖是許珀裏德斯和狄摩斯提尼。各盟邦派出200艘戰船和由列奧斯芬統領3萬重甲兵。馬其頓統治者安提帕忒爾擁有13萬步兵和600騎兵。列奧斯芬在赫拉克利亞附近擊敗了安提帕忒爾的部隊,並切斷了安提帕忒爾部隊經過奧特裏斯山的退路。安提帕忒爾撤到了帖撒利亞,並隱匿於拉米亞要塞。
但是,反馬其頓陣營的兵力分散,支持馬其頓的希臘寡頭政治集團對戰爭不滿,公元前322年春,亞洲開始對安提帕忒爾提供援助,這些導致了聯盟的崩潰和8月5日在克然農附近交戰的失敗。在這次交戰中,馬其頓人投入了43萬步兵和5000騎兵,雅典人投入了25萬步兵和3500騎兵。馬其頓駐防軍進入雅典,許珀裏德斯被打死,狄摩斯提尼自殺身死。馬其頓又重新稱霸於希臘各國。
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指迦太基與古羅馬先是爭奪西西裏,後是爭奪地中海整個西部地區統治權的侵略性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故名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3次,是奴隸製社會時期軍事學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第一次布匿戰爭
這次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爭奪西西裏。公元前264年,雙方因起義的錫臘庫紮雇傭兵占領的西西裏的墨薩拿城而發生的衝突,是這次戰爭的導火線。錫臘庫紮的統治者希厄倫二世想奪回城,對瑪美爾提尼人展開軍事行動。瑪美爾提尼人遂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軍隊和邊太基軍隊開到西西裏後發生衝突,從而揭開了戰爭的序幕。
公元前264年,羅馬人挫敗了迦太基人,奪取了墨薩拿。公元前263年,錫臘庫紮與羅馬結盟。公元前262年,羅馬人經過6個月的圍攻,攻占了屬於迦太基人的西西裏的最大城市之一阿格裏琴托。羅馬人雖在陸戰中獲得全勝,但對封鎖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基海軍的報複行動卻無能為力。
於是,羅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艦隊,其戰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是,羅馬人在戰船上使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裝置——接舷吊橋,這種裝置的使用,保證了他們在以後的海戰中占有優勢。羅馬士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並在敵船上進行白刃戰。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統領的羅馬海軍在米雷附近的海戰中首次戰勝了阿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海軍。
此後,羅馬人便開始遠征阿非利加,以占領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諾姆角附近發生海戰,迦太基人戰敗,這就使得執政官利列古魯斯統率的羅馬軍隊未遇阻礙便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亞城一帶登陸。
起初列古魯斯接連大敗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羅馬人卻被克桑季普指揮的迦太基軍隊擊敗,列古魯斯被俘。從公元前254年起,戰事在西西裏持續未斷。公元前251年,羅馬人占領了巴勒莫,又企圖攻取特臘帕尼和利利卑兩城,但均未得逞。哈米爾卡·巴卡統率的迦太基軍隊於公元前247~公元前241年對羅馬人進行了一係列打擊。
但是,公元前241年,羅馬海軍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再獲大勝,從而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簽訂了各項條款都有利於羅馬人的和約。迦太基人答應讓出西西裏並交出全部俘虜,還向羅馬償付了巨額賠款。第一次布匿戰爭雖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羅馬的主要問題——對地中海西部地區和經濟的統治權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軍事實力並沒有被摧垮。
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準備新的戰爭。巴卡詳細製定的戰略計劃是,在公元前237~公元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領土上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麵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了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經8個月的圍攻占領了該城。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開始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陸,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展開軍事行動之目的。
但漢尼拔先發製敵,於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動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前出到塔夫裏西亞一帶帕都斯河各地。迦太基軍隊在5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裏,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他們出敵不意,在提塞那斯河和特裏比亞河戰役中擊潰了西庇阿的軍隊。
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並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意大利中部,巧妙地在特拉西米諾湖畔的狹窄隘口設下埋伏,殲滅了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
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被漢尼拔軍隊包圍,並被全殲。這次勝利後,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投降迦太基。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
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采取積極的行動奪回了早先在意大利、西西裏、伊利裏亞和馬其頓所喪失的陣地。
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基地——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拔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麥陶爾戰役中被擊潰,而未獲成功。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公元前204年,西庇阿之子大西庇阿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陸。在紮馬戰役中,迦太基人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
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將整個海軍交給羅馬,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統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第三次布匿戰爭
當迦太基在與努米底亞王國進行的戰爭中失敗之後,羅馬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人開始圍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頑強地抵禦了3年。
公元前147年,埃米裏亞努斯接任圍攻迦太基部隊的司令官。他整頓了軍紀,完全封鎖了迦太基城,並於公元前146年春發起總強攻。羅馬人衝進城內,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星期,直到拿下中央要塞——比爾撒。到達占領城市的羅馬元老院委員會,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
結果,城中居民被賣為奴,城市被毀。迦太基的主要領地並入羅馬阿非利加省,其餘部分劃歸為努米底亞。羅馬由於在布匿戰爭中獲勝而成了地中海最大強國,這就為其進一步向希臘化的東方各國擴張準備了條件。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戰略特點,就在於其根本問題是都為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而爭奪。因此,羅馬人在海戰中取勝也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尤利烏斯·愷撒遠征
尤利烏斯·愷撒對高盧的遠征是羅馬人為征服高盧而進行的侵略性遠征。羅馬人在尤利烏斯·愷撒統率下先後8次遠征高盧。
第一次遠征高盧時,在比布拉克特會戰中擊敗了打算從現今瑞士地區向西南方遷移的人數最多的高盧部落之一赫爾韋蒂人。同年,第二次遠征高盧時,打敗了由斯維勃人的首領阿廖維斯特指揮的各日耳曼部落的聯軍,並把他們驅逐到萊茵河對岸。
第三次遠征高盧,征服了比利其人和其他一些東北部的高盧部落。至此,愷撒向元老院報稱,已征服整個高盧。羅馬人的掠奪和暴行引起高盧部落多次起義。為鎮壓這些起義,羅馬人又接連5次遠征高盧。例如,公元前56年的第四次遠征高盧,就是為了鎮壓韋內特人和阿奎丹人的起義。在鎮壓了起義並對戰敗者殘酷迫害之後,愷撒隨即第五次遠征高盧,進襲韋內特人的同盟者日耳曼部落的烏西佩特人和股克特裏人,並渡過萊茵河,在東岸將他們擊潰。
為使高盧人不再有同盟者,公元前55年秋,羅馬的兩個軍團在不列顛群島登陸。不列顛人進行了頑強抵抗。幾次會戰後,愷撒匆忙和他們簽訂和約,返回高盧。
第六次遠征高盧時,羅馬的5個軍團和2000騎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再一次企圖占領不列顛。他們這次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並未能牢固控製不列顛,因為未能在當地部落中找到同盟者。
第七次遠征高盧的目的是鎮壓埃布羅訥人、阿杜阿蒂克人、內爾維人、特雷維人和其他部族的起義。
最後一次遠征高盧,是為了鎮壓由天才的軍事統帥、阿爾韋恩部落的首領弗欽格托裏克斯領導的幾乎所有高盧部落都參加了的大起義。起義軍在格爾戈維打敗了羅馬人。但因各部落發生內訌,起義軍受到削弱。在一係列作戰失利後,弗欽格托裏克斯的主力被羅馬人圍困在阿萊亞要塞。羅馬人擊潰了弗欽格托裏克斯的援軍,迫使守軍投降。
公元前51年,羅馬軍隊還多次鎮壓了個別高盧部落的起義。愷撒曆次遠征高盧的特點是對戰敗者進行殘忍的大屠殺。遠征高盧能夠每次都取得勝利,不僅是由於羅馬軍隊在人員和裝備上占優勢,而且還由於他們善於製造和利用高盧部落之間的矛盾。
遠征高盧的結果,是征服了整個高盧。巨額財富落入愷撒及其親信手中,其中相當一部分被用來進一步加強愷撒的勢力和提高他的權威,遠征高盧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解體,為愷撒以後建立獨裁政權掃清了道路。
愷撒遠征高盧在軍事學術方麵的特點是:對敵人和地形進行詳細的偵察;采用多種多樣的作戰方式;行動果敢,目的堅定;善於利用有利地形和能夠迅速構築工事。為實施出敵不意的突擊,愷撒的軍團能進行當時說來速度極快的行軍。在作戰中,一旦取勝,總是毫不放鬆地進行追擊,直至徹底殲滅敵人。
羅馬內戰
羅馬內戰是奴隸製國家羅馬內部為爭奪統治權和建立軍事獨裁而進行的戰爭。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統治階級上層已開始意識到:在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的情況下,奴隸主原先實行統治采用的共和製形式已經過時,必須尋求一種更加強有力的統治形式——軍事獨裁。
平民派中的奴隸主代表人物凱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就是獨裁寶座的覬覦者之一。他征服高盧,攫取了大量財富,便用其中的一部分“周濟”羅馬平民階級,因而在人民中享有了聲望。
尤利烏斯·愷撒擁有一支久經征戰、忠誠可靠的龐大軍隊。公元前50年,貴族派占多數的元老院擔心尤利烏斯·愷撒建立獨裁政權,於是拒絕延長其高盧總督的任期,並要求他遣散軍隊。
尤利烏斯·愷撒拒不接受這一要求,並於公元前49年1月率領1個軍團向羅馬進發。以格涅烏斯·龐培為首的敵對派措手不及,無力抵抗,逃往希臘。
於是,奴隸主兩派之間爭奪政治統治權的內戰就此開始。尤利烏斯·愷撒占領羅馬後,決定殲滅龐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保障後方安全和掌握戰爭的戰略主動權。他率領6個軍團開進西班牙。龐培軍隊群龍無首,未作認真抵抗即宣告投降。前後2個月的時間,尤利烏斯·愷撒就占領了整個西班牙。
為了準備決戰,他推行各行省居民和羅馬人權利平等的政策,從而使自己的社會基礎更加廣泛。軍隊一下增加到28個軍團。龐培在希臘總共隻有9個軍團。
公元前49年11月,尤利烏斯·愷撒率領7個軍團出其不意地在希臘登陸。由於敵方海軍掌握著製海權,他的另一部分遠征軍未能登陸。
直到公元前48年春這部分軍隊才同尤利烏斯·愷撒的部隊會合。龐培沒有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將尤利烏斯·愷撒軍隊各個殲滅。尤利烏斯·愷撒卻在部隊會合後,把龐培的幾個軍團圍困在第拉希的築壘兵營裏。
但是,圍困長達3個月,並未奏效,於是隻好撤到帖薩利亞。龐培部尾隨其後。同年8月,兩軍在法塞拉斯進行了一場決戰,尤利烏斯·愷撒軍隊徹底擊潰了龐培部隊。
龐培從戰場逃出不久,便在埃及被人殺死。龐培死後3天,愷撒軍團跟蹤而至,在埃及登陸。愷撒幹預了埃及內訌,打敗了托勒密國王的部隊,把克裏奧帕特拉王後扶上了王位。
隨後,他進軍攻打並擊潰了占據著部分羅馬領土的帕提亞人。公元前46年,尤利烏斯·愷撒再次在非洲登陸,並在塔普蘇斯城附近擊潰貴族派軍隊。接著,他又揮師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孟達一戰中,擊潰了龐培2個兒子的部隊,從而勝利地結束了內戰。
這次羅馬內戰的主要結果是建立了軍事獨裁。奴隸主們把這種軍事獨裁看做是維持其政治統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尤利烏斯·愷撒的獨裁依靠的是在戰爭期間已發展到40個軍團的軍隊。在羅馬內戰過程中,軍事學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而作為傑出統帥的尤利烏斯·愷撒在這方麵起了很大作用。他善於根據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不同情況來指導戰爭,在解決戰略問題時能審時度勢,具有遠見。
羅馬兵法的特點是:善於選擇主要攻擊方向,巧妙地分割敵軍兵力並各個擊破。尤利烏斯·愷撒的軍隊在迅猛、大膽、機動迎擊敵軍時,通常總是集中兵力狠狠打擊敵軍某一翼側。在戰鬥隊形中通常都留有強大的預備隊。預備隊作為戰鬥隊形的重要部分,用來加強部隊在主要方向上的突擊力量,這是創舉。
猶太戰爭
猶太戰爭是在羅馬的占領地猶太爆發的一次反羅馬戰爭。這一占領地原是巴勒斯坦南部的一個猶太王國,公元前63年被羅馬征服。繁重的捐稅和官吏的恣肆激起了當地人民強烈的不滿。猶太戰爭的導火線是羅馬駐猶太總督弗洛爾的暴虐行為。
起義的主力是城市貧民、中層市民和農民。領導他們的是由公元前1世紀後半期興起於猶太的社會政治和宗教流派的追隨者組成的傑羅特以及由激進派代表組成的西卡裏。起義者在耶路撒冷消滅了羅馬駐防軍和地方貴族,占領了這座城市。公元66年11月,羅馬人的遠征討伐隊連同它的各附屬國國王的部隊都遭到徹底失敗。
於是,尼祿皇帝將弗拉維·韋斯巴薌統率的軍隊派往猶太。公元67年,羅馬人侵入了由馬季塔伊赫指揮的65萬猶太部隊防禦的加利利地區。公元69年,當了皇帝的韋斯巴薌把統率權交給了他的兒子狄度。公元70年4月,狄度圍攻耶路撒冷,城破居民被役為奴。為紀念征服猶太人的勝利,在羅馬專門建立了一座凱旋門。
但是,起義者的反抗一直持續到公元73年,直到他們的最後1個堡壘馬塞達要塞陷落。
猶太戰爭對於軍事學術史來說有重要意義。耶路撒冷和其他城市防禦戰和圍攻戰的經驗,可供研究奴隸占有製時期奪取設防城市的主要戰法。
猶太戰爭過程中,羅馬人圍攻城市,最初試圖一到城下就以猛攻奪取之;如不奏效,便在輕裝部隊和拋射器械的掩護下展開工程作業,待築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後,再用攻城槌擊破城牆,發起第2次衝擊。在其他情況下,羅馬人則采用封鎖方法,待被圍困於要塞的守敵疲憊後,再發起突然襲擊。
伊朗—拜占庭戰爭
伊朗—拜占庭戰爭是拜占庭同伊朗薩桑王朝在前亞細亞爭奪霸權的侵略戰爭。
根據共同對蠻族作戰條約的規定,拜占庭曾向伊朗支付現金補償。公元6世紀初,拜占庭拒絕繼續支付,遂成為公元502~506年戰爭的導火線。
502年,一支龐大的伊朗軍隊侵入美索不達米亞,並侵占了阿米達城。506年,匈奴人經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締結和約。伊朗的附庸國伊比利亞和拉濟卡成為公元6世紀20年代伊拜戰爭的主要戰場。拜占庭和伊朗在確定政治方針中,宗教起著很大作用。
伊比利亞和拉濟卡分別於337、522年定基督教為國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從而它們與伊朗的關係惡化了。拜占庭給伊比利亞以援助,導致527~532年的戰爭。
528年,伊朗在伊比利亞立足之後,便出兵進攻拉濟卡,但被拜占庭和拉濟卡聯軍擊退。530年,伊軍4萬人包圍了美索不達米亞的達刺要塞。由拜占庭東部部隊指揮官韋利薩裏統率的達刺守衛部隊,在要塞正麵的平原上同伊軍交戰,擊敗了一倍於己之敵。伊軍損失5000人,拜占庭人損失不大。在達刺戰鬥中,拜占庭步兵是戰鬥隊形的基礎,他們在隱蔽物後使用投擲武器。決定戰役勝負的是用來攻擊敵人的騎兵弓箭手。
531年末,科斯洛埃斯一世繼承伊朗王位,他在位期間,伊朗達到鼎盛時期。科斯洛埃斯一世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軍事改革。除原有的民軍外,同時又由中、小地主組成一支常備軍。
主要兵種為機動的騎兵,步兵仍然起輔助的作用。在常備軍中服役的軍人開始領取薪餉。科斯洛埃斯一世撤銷了總司令的職位,將其權力分配給4個總督,由他們負責民政管理和軍事指揮。
作為軍事長官,總督享有斯帕赫別德的封號。科斯洛埃斯一世的軍事改革是企圖建立一支由鐵甲騎兵和步兵組成的正規軍。這次改革鞏固了沙赫政權和中央政府。
公元6世紀,拜占庭軍隊大部分由雇傭兵組成,士氣低落,軍事學術水平不高。公元7世紀,拜占庭社會經濟製度的根本變革改變了拜占庭軍隊的兵員補充製度和組織形式。農村公社農民取代奴隸和佃農,逐漸成為主要生產者,兵役就是他們的主要義務之一。
伊朗曾多次企圖奪取拉濟卡,進逼攸克辛海,從北方威脅拜占庭,但這些企圖在555年以慘敗而告終。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達刺締結為期50年的“永久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將拉濟卡割讓給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萬涅特。
570年伊朗人侵占了阿拉伯西南部的也門,並把拜占庭的盟友——埃塞俄比亞人從那裏逐出,受拜占庭唆使的突厥人和可薩人從東部襲擊伊朗,從而導致了新的戰爭。
590年初,伊比利亞部隊占領了阿爾巴尼亞。伊朗人和可薩人在北高加索展開了軍事行動,拜占庭作為可薩人的盟國也派部隊前往高加索。590年底,伊軍在巴赫拉姆·楚賓統帥的指揮下,在北高加索擊潰了可薩人,並侵入斯萬涅特和阿爾巴尼亞,但在阿拉斯河被羅曼統帥指揮的拜占庭部隊擊敗。
572~591年的戰爭以591年在泰西封城締結和約而結束。根據條約,為酬報摩裏士皇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沙赫同巴赫拉姆·楚賓統帥爭奪王位的內戰中對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幫助,伊朗將前些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外高加索侵占的領土歸還給拜占庭。
602~629年的戰爭起因於科斯洛埃斯二世借口替被殺害的摩裏士皇帝報仇,對拜占庭皇帝福加斯進行討伐。他在13年裏攻占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基列涅亞和小亞細亞。
614年,伊軍首次出現在非洲,並占領了下埃及。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優勢的船隊把部隊從君士坦丁堡調往基利基亞的亞曆山大勒塔,並把部隊部署在伊斯城郊的築壘兵營裏。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薩爾巴爾為首的大部隊前往抗擊拜占庭人,把拜占庭人封鎖在托羅斯山區。
但是,希拉克略率領部隊沿著崎嶇難行的小道及時地穿過山嶺,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伊朗人的後方,將其後衛部隊擊潰;隨後,佯裝撤退,將伊軍全部誘入地勢對其不利的地方,迫其交戰,並將其擊潰。希拉克略將部隊留在哈裏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亞,自己返回君士坦丁堡征募補充兵員。
623年春,為了打擊薩爾巴爾和薩伊斯率領的、對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亞的部隊有威脅的伊軍後方,希拉克略率領5000精兵,乘船駛往特拉帕作斯。
由於拜占庭部隊的果斷機動,伊軍被迫撤向米季亞。希拉克略率領的部隊遂與在卡帕多基亞的拜占庭部隊會合。希拉克略逐走伊朗人後,號召居住在從攸克辛海到希爾加尼海地區的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