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克略募集相當大的兵力後,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個亞美尼亞,並向米季亞—阿特羅巴特那的首都甘紮克城推進。
科斯洛埃斯二世在該城附近集結有4萬軍隊。伊朗人得知拜占庭人進攻後,慌忙向伊朗腹地撤退。希拉克略部隊實施迫擊,占領了甘紮克城,使伊軍遭受重創。希拉克略率領部隊到達希爾凡和希爾加尼海後,便駐紮下來過冬。
624~626年,伊軍曾試圖收複失地,但未成功。
627年12月1日,在底格裏斯河域的尼涅維遺址附近發生了一場血戰,伊朗部隊被擊潰。
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被陰謀者們殺害後,其子希魯伊埃於629年同拜占庭締結和約。根據條約,希魯伊埃將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期間伊朗在亞洲和埃及侵占的領土歸還拜占庭。
伊朗—拜占庭戰爭大大削弱了兩國的力量,使它們無力抗擊阿拉伯征服戰。在曆次戰爭中,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隊形作戰的拜占庭人近戰,多半采用散開隊形,以投擲武器與拜占庭人對抗。
與此相應,拜占庭軍團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擲炮手組成,他們與排成數列橫隊的重裝戰列步兵協同作戰。每個軍團配屬有一個由數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員組成的舟橋組,以及圍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戰爭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體、壁壘、壕溝和木塔加強部隊的配置,在這些隱蔽物中部署著射手和投擲炮。
阿拉伯—拜占庭戰爭
阿拉伯—拜占庭戰爭指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哈利發國為爭奪近東、地中海區域和南高加索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曆次戰爭。這些戰爭是在“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聖戰”的口號下進行的。
632~634年哈利發的執政者阿布·貝克雷侵占地中海東岸是阿拜戰爭的序曲。633年,阿拉伯人在死海以南的瓦迪—阿拉巴一帶首次大敗拜占庭軍隊。
7世紀下半葉,拜占庭屢戰屢敗,喪失了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埃及、南高加索和北非的領地。646年,哈利發軍隊最後占領了亞曆山大城。648年和654年又先後占領了塞浦路斯群島和羅得島。自668年起,戰爭主要在小亞細亞進行。668~669年、673~678年、716~717年間,阿拉伯軍隊在海軍的支援下多次遠征君士坦丁堡,但屢攻未克。
717年最後一次遠征,哈利發的陸海軍均告敗北,阿拉伯喪失了在安納托利亞的領地。在這以後的20年中,雙方在這個地區作戰互有勝負。739年,拜占庭軍隊在阿克羅因附近擊潰阿軍。
於是,阿拉伯軍隊撤出了小亞細亞西部。至9世紀初,拜占庭軍隊占領了從敘利亞到亞美尼亞的大片土地,在帝國東部邊境建立了防線。阿拉伯人也麵對這條防線構築了許多工事。其中最重要的工事是塔爾斯要塞。戰事幾乎連年不斷,主要在要塞防線一帶進行。
在阿拉伯—拜占庭戰爭進程中,在地中海上也展開了作戰行動。阿拉伯人利用其海軍優勢,於823年占領克裏特島,858年又占領馬耳他島。西西裏島爭奪戰持續了50多年,於878年終為阿拉伯軍隊所占領。阿軍以西西裏島和地中海其他島嶼為基地,對拜占庭在意大利卡拉布裏亞和阿普利亞的領地不斷發起攻擊。
自9世紀末起,克裏特島也成了阿拉伯海盜襲擊伯羅奔尼撒半島各城市和愛琴海各島嶼的基地。在軍隊的武器和技術裝備方麵遠不及拜占庭的阿拉伯哈利發所以能多次取勝,是因為拜占庭同伊朗進行的戰爭使拜占庭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大為削弱。
另一方麵受拜占庭殘酷壓迫的人民奮起反抗,盡管力量不大,但對阿拉伯人的勝利也有所幫助。以後哈利發衰落,拜占庭於10世紀初占領了敘利亞北部地區,而10世紀後半葉又收複了克裏特島、塞浦路斯島和羅得島。到11世紀初,拜占庭遇到了新的勁敵土耳其塞爾柱人的國家,因此與阿拉伯的競爭比以前有所緩和。
斯維亞托斯拉夫遠征
斯維亞托斯拉夫遠征是基輔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為把東斯拉夫諸部族統一成一個國家——基輔羅斯,並保證基輔羅斯邊界的安全,以及為與拜占庭建立密切的貿易關係和在多瑙河一帶建立羅斯—保加利亞強國而進行的遠征。斯維亞托斯拉夫遠征包括東方遠征和拜占庭遠征。
在公元964年的奧卡河遠征中,斯維亞托斯拉夫將斯拉夫部族的維亞提奇人從可薩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並使維亞提奇人臣服基輔。公元965年,斯維亞托斯拉夫擊敗了可薩人的軍隊,並占領了汗國首都——頓河河畔的薩爾克爾要塞。
在公元966~967年的遠征中,斯維亞托斯拉夫使伏爾加—卡馬河沿岸的保加爾人和莫爾多瓦部族臣服羅斯,並在占領了伏爾加河下遊的伊蒂爾城之後,再次擊敗可薩人的軍隊。
在對北高加索的遠征中,斯維亞托斯拉夫奪取了謝緬傑爾要塞,戰勝了經常襲擾羅斯東南領土的阿蘭人、雅斯人和科索格人部族。斯維亞托斯拉夫前出至亞速海,在庫班河地區建立了後來成為羅斯的特穆塔拉坎公國首都的特穆塔拉坎城。
東方遠征的結果使東斯拉夫諸部族統一為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控製了伏爾加河和頓河的貿易通道,並保證了其東部和東南部邊境的安全。這使斯維亞托斯拉夫能夠對拜占庭進行兩次遠征。
第一次遠征,斯維亞托斯拉夫軍隊取得很大勝利。在多瑙河戰役中,斯維亞托斯拉夫軍隊戰勝了拜占庭軍隊,占領了多瑙河沿岸的許多城市,隨後又占領了幾乎整個保加利亞的東部地區。斯維亞托斯拉夫試圖將多瑙河畔的佩累雅斯拉維茨城變為新的斯拉夫強國的首都,但這一企圖未能實現。
公元969年,拜占庭組織佩徹涅格人進犯基輔羅斯。斯維亞托斯拉夫得知佩徹涅格人包圍了基輔的消息後,急忙趕到基輔,並擊退了佩徹涅格人的進攻。同年,斯維亞托斯拉夫率6萬軍隊分水陸兩路聯合進行了第二次遠征。
由於同保加利亞人和匈牙利人結盟,斯維亞托斯拉夫在遠征初期即取得了巨大勝利:越過了巴爾幹山脈,占領了菲力波波利城,進抵阿爾卡季那堡,並開始威脅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但是,拜占庭皇帝齊米斯希於公元971年春派出重兵迎擊斯維亞托斯拉夫。斯維亞托斯拉夫退向多瑙河畔的多羅斯托爾要塞,在那裏被圍困,堅守3個月後,在一次野戰中迫使齊米斯希締結了條件對自己頗為有利的和約。在返回基輔的途中,斯維亞托斯拉夫與佩徹涅格人在第聶伯河石灘附近的一次戰鬥中陣亡。
遠征中,斯維亞托斯拉夫表現出傑出的統帥才能。遠征於春天開始持續到秋天。遠距離進軍時,通常步兵與騎兵協同行進:步兵乘船在河上和海上開進,騎兵在陸上沿河岸和海岸推進。
為了偵察敵人和保證大部隊的安全,行軍中都向前方派出特別支隊。當大部隊駐紮休息時,便派出“偵察馬隊”。斯維亞托斯拉夫非常注重研究敵人的戰略和戰術。斯維亞托斯拉夫反對某些遊牧部落和民族,向他們公開警告:“我要攻打你們。”斯維亞托斯拉夫力求在一、二次野戰中擊潰敵人的聯合兵力,這樣就能很快達到戰爭的目的。
在與訓練有素的拜占庭軍隊作戰時,斯維亞托斯拉夫采取出敵不意和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並與拜占庭統治下的部落結盟;對敵要塞實施圍攻,對已奪取的要塞進行防禦。在多羅斯托爾野戰中,斯維亞托斯拉夫在“牆形隊”隊形中部署了起預備隊作用的第二線。遠征中,斯維亞托斯拉夫以刻苦耐勞和嚴於律己著稱,戰鬥中英勇頑強,為士兵作出了榜樣。
熱那亞海上戰爭
熱那亞海上戰爭是意大利熱那亞濱海共和國在地中海反對其貿易競爭者——阿拉伯人以及比薩、威尼斯兩個濱海共和國的戰爭。
12紀前,通過中間貿易致富,成為海上最強國家的熱那亞,有時聯合比薩反對在意大利沿岸及近海島嶼進行劫掠性侵襲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經過反複鬥爭後,不得不放棄撒丁島,退出第勒尼安海北部。
從12紀初至13世紀末,為了爭奪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熱那亞共和國對比薩發動了戰爭。對比薩的戰爭具有海上作戰和進攻海岸的性質。戰爭結果,熱那亞取得勝利。在梅洛裏亞海戰中,熱那亞大敗比薩。由於熱那亞在愛琴海的一些島上加強了實力,並在黑海的貿易中占領先地位,13至14熱那亞與威尼斯共和國之間不斷發生武裝衝突。
1298年9月,熱那亞人在科爾丘拉島附近打敗了威尼斯艦隊。
1299年,熱那亞和威尼斯簽訂了一項妥協性和約。
1351年,爆發新的海上戰爭。熱那亞和威尼斯兩國的艦隊在撒丁島、塞浦路斯島和君士坦丁堡附近都進行過戰鬥。
1380年,熱那亞在基奧賈附近遭到失敗,這是熱那亞與威尼斯競爭史上的轉折點。
1381年,訂立了都靈和約。熱那亞由於戰爭消耗和內部分裂已喪失了當年的實力,進入經濟和政治衰落時期。後來,成了米蘭和法蘭西爭奪的目標,不止一次被這些國家統治。
遠征意大利
遠征意大利是10至15世紀德國曆代國王獲得帝稱和掠奪財富而對意大利進行的一係列侵略性遠征。
自10世紀下半葉起,經濟繁榮但因封建內訌而衰落的意大利便成為德國封建主蓄意侵略的目標。鄂圖一世的遠征是整個意大利遠征的序幕。951~952年間,鄂圖一世侵占了北意大利並獲得倫巴第國王尊號。第2遠征發生於961~962年,鄂圖一世趁羅馬教皇與封建貴族爭鬥力量衰弱之際進入羅馬,在那裏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此後,德國曆代國君便經常對意大利進行遠征,以便獲得加冕和維護自己的統治。1075~1122年間,在皇帝與羅馬教廷為爭奪授職權而進行鬥爭的整個時期,意大利遠征尤為頻繁。斯陶芬王朝皇帝之一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指揮下的德國封建主的5次遠征,在軍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1174年,紅胡子率領一支8000人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搗毀了蘇紮並包圍了亞曆山大裏亞。結成倫巴第聯盟的北意大利各城市對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聯盟部隊使德軍與其基地巴維亞間的聯係受到威脅。紅胡子被迫於1175年簽訂停戰協定。1176年冬,紅胡子重新開戰,但由於附庸國中最強大的薩克森和紹林吉亞國王拒絕繼續參戰,沒有發動堅決的進攻。
相反,倫巴第聯盟軍卻積極作戰。林雅諾一役,聯盟軍大敗腓特烈一世的騎士部隊。腓特烈一世率領3000~3500名騎士攻擊聯盟軍主力。
在敵優勢兵力的逼攻下,米蘭騎士望風披靡;而手執長矛和盾牌的步兵卻未讓德國騎士突破築壘兵營。趁德國騎士部隊混亂之際,布裏西亞騎士在步兵正麵攻擊支援下,突然對敵翼側進行突擊,決定了戰局。擊潰了德國皇帝的部隊,紅胡子投降。
但教皇的騎牆立場使北意大利各城市未能鞏固勝利,倫巴第聯盟很快就瓦解了。德國封建主不但在北意大利站穩了腳跟,而且在亨利六世時期還對南意大利建立了統治。德國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二世將西西裏王國變為自己統治的支柱。
由於北意大利各城市重新恢複了倫巴第聯盟並再次同教皇結盟,德國封建主在北意大利的權力削弱了。斯陶芬王朝曆代帝王在與倫巴第聯盟的長期鬥爭中遭到了失敗,王朝被推翻。
1265~1268年,南意大利被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查理所奪。1254~1273年間,對意大利的遠征暫時停止。1310年,盧森堡王朝的亨利七世又開始遠征羅馬,企圖在南意大利確立自己的統治,但未能實現。其繼承人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於1327~1329年再度遠征羅馬並取得了帝位。但占領者激起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被迫退出意大利。查理四世也曾兩次侵入意大利。最後一次意大利遠征是普法爾茲的魯普列赫特於1401~1402年進行的。從15紀末起,意大利又成為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進行侵略戰爭的戰場。
封建的國家結構造成的政治上的分裂,使遠征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結果。德國封建軍隊作戰通常都不配備步兵,而意大利各城市則擁有強大的、善戰的步兵,其核心是以手工業者組成的義勇軍。步兵是戰鬥隊形的主體,它以密集隊形成功地擊退了德國騎士的衝擊。倫巴第聯盟的騎士騎兵與步兵配合默契,攻守自如。
君士坦丁堡海戰
君士坦丁堡海戰是基輔羅斯艦隊同拜占庭艦隊之間的一次交戰。交戰的導火線是拜占庭人在君士坦丁堡對俄羅斯商人進行挑釁性襲擊。基輔公賢君雅羅斯拉夫為了迫使拜占庭皇帝放棄對基輔羅斯的侵略性行動並加強同拜占庭的貿易往來,派出一支艦隊,由其子弗拉基米爾統帥前往君士坦丁堡。羅斯艦隊隱蔽通過黑海,突然出現在博斯波爾海峽入口附近。弗拉基米爾為了通過和平途徑達到這次遠征的目的,與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進行了談判。
但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不接受提出的條件,反而派泰奧托羅坎率領一支艦隊去攻擊羅斯艦隊。羅斯拉季亞船在博斯波爾海峽入口附近排成一線,拜占庭的軍艦也排成一線。
按照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信號,拜占庭的兩艘大橈戰船首先進入戰鬥,隨後拜占庭艦隊的基本兵力投入交戰。在攻擊羅斯拉季亞船過程中,拜占庭人使用了石頭、弓箭和希臘縱火劑。羅斯艦隊采用的基本戰術方法是將拉季亞船編成若幹群,分別包圍和攻擊敵人的單艘軍艦,強行靠近敵艦進行接舷戰或用特製的大梁搗毀敵艦的水下部分。
但在激烈交戰中狂風大作,許多羅斯輕型拉季亞船被掀翻,或者在近岸礁石上被撞碎或者被風刮到岸上,在這次海上交戰中羅斯艦隊遭到了失敗。從沉船上逃出的約6000名羅斯官兵企圖從陸路逃回羅斯,但在瓦爾納附近被拜占庭軍隊截住和擊潰,成了俘虜。羅斯艦隊剩餘的船隻則隱蔽在沿岸海灣內。
為了追擊這些船隻,君士坦丁十一世派出了24艘船隻,但遭到羅斯船隻的突然攻擊和合圍,大部分船隻被消滅,5艘被俘。君士坦丁堡海戰反映了基輔羅斯和拜占庭艦隊的戰術特點,也顯示了古羅斯海軍人員的高度英勇精神。這次海戰在11世紀拜占庭的作家阿塔利斯特及其同時代的拜占庭宮廷史家普塞爾的著述中都有記載。
十字軍遠征
十字軍遠征是西歐封建主於1096~1270年間對近東國家發動的侵略性戰爭。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城市和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社會經濟的分化,並成為統治階級對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進行掠奪的原因。
十字軍遠征,是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的口號下,由天主教會發起的。基督教聖地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樣,在11紀末葉被穆斯林所占領。十字軍遠征參加者的衣服上縫有用紅布製成的十字,由此稱為“十字軍”。
參加十字軍遠征的有社會各階層的人。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上層是十字軍遠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組織者。
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充實自己的財富;貧困化了的騎士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了十字軍主力;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歸他們統治的國家。
意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城在十字軍遠征的組織方麵起了重大作用。
因為,從近東趕走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人民重建貿易關係,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的十字軍遠征,以尋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
但是,當農民確信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從12世紀後半葉起拒絕參加十字軍遠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給予各種特權。
以陸路為主的大規模十字軍遠征共進行過8次。第一次十字軍遠征,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勒芒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宣布的。大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遠征。1097年,十字軍從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占了塞爾柱人的國都尼西亞;1098年,又攻占了愛德沙和安條克,建立起十字軍的第一批國家——愛德沙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奪取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反抗奴役者的起義。
為了控製被十字軍征服的地區及其人民,建立了宗教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占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誌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是由於埃及蘇丹撒拉丁部隊於1187年在太比裏亞斯湖附近會戰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部隊,並占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遠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了西西裏島。
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誌十字軍一路上傷亡慘重,衝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胡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占領了阿克拉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並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國。
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克拉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裏合並的安條克公國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遠征,是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進行的。十字軍沒有按計劃遠征埃及,而是開進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紮達爾和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在分崩離析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了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占有巴爾幹半島的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遠征後,威尼斯作為意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的貿易,從拜占庭手中奪去了許多在貿易和軍事方麵都具有重要地位的領地。
第五次十字軍遠征,是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所率十字軍聯合部隊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占了杜姆亞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蘇丹訂立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遠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第七次十字軍遠征和第八次十字軍遠征,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先後對埃及和突尼斯進行的兩次遠征,但兩次遠征均遭失敗。
十字軍遠征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這就使得十字軍部隊在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馬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有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
十字軍采用的是騎士軍的戰術。作戰時,他們排成橫隊,較少采用縱深戰鬥隊形——“楔形隊”。騎士配置在前列,其後是侍從兵和步兵。戰鬥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成為一夥對一夥和單個對單個的決鬥。騎士騎兵和步兵之間的協同動作有限,步兵的作用得不到重視。
戰鬥沒有統一的指揮。十字軍通常不追擊敵人,以免離開兵營太遠。十字軍裝備有攻城器材。它們使用攻城槌和裝有輪子的活動攻城碉樓來擊破要塞城牆和城堡圍牆。
在進行聯合遠征或海上遠征時,十字軍利用大型貨船輸送軍隊和武器。在聯合遠征中,他們曾多次試圖組織陸海兩軍協同作戰,規定了遠征開始的地點、時間及在敵國境內部隊同艦船會合的地點和時間。然而,十字軍進行的這八次遠征都缺乏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