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事謎團
炎黃古戰場在哪裏
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古戰場究竟在何處?這個史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課題,經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和延慶縣曆史研究所工作者多方考證認定: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就在著名古跡八達嶺下延慶縣的張山營鎮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帶。
炎黃二帝所處時代,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後期,他們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炎黃是我們共同的祖先,中華民族稱“炎黃子孫”概源於此。
1992年6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魏開肇、尹鈞科會同北京史學研究會會長曹子西組成專家小組,先後查閱了《左傳》、《史記》等10種史籍文獻,多方論證分析認定:當今延慶縣上、下阪泉村一帶就是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紀念炎黃二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所作的偉大貢獻,北京延慶縣有關部門已決定在上、下阪泉一帶樹碑,建炎黃紀念館。屆時,這裏將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好去處。
孫臏是怎樣減灶滅龐涓的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隻得向齊國求救。
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後,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兩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
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龐涓趕回後,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紮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一數之下,足夠10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
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後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隻能供50000人馬吃飯了。
第三天,齊軍又後退,龐涓再追趕,他們追到齊軍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隻可供30000人馬吃飯了。龐涓這才鬆了口氣,十分欣喜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不敢與我交戰。我10萬魏軍才趕回3天,齊軍倒逃跑大半。”
龐涓麻痹輕敵,隻帶領一支精兵,連夜追擊齊軍。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時,天色漸漸黑下來了。孫臏根據龐涓的追趕速度,判定魏軍在天黑之後進入馬陵。於是,將弓弩手數萬人埋伏在馬陵道兩旁,隨時殲滅魏軍。
龐涓的軍隊追到馬陵道上,忽然,前麵士兵報告說:“大將軍,前麵山道都給樹幹擋住了?”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路兩旁的大樹全砍倒了,橫七豎八地堆在路上,路邊隻留下一棵大樹沒有砍,不過樹皮已剝光,上麵隱約寫著一行字,龐涓連忙叫兵士點火,趁著火光,隻見那白白的樹幹上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上了當,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齊軍一齊向魏軍放箭,一時間萬箭齊射,殺聲震天,魏軍被全部殲滅。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巧計,他故意使龐涓麻痹輕敵,引誘魏軍追趕,又設下埋伏圈,隻待大樹下火光一亮,就開始反擊。龐涓走投無路,拔出劍來自刎了。
齊王田橫和500士兵為什麼自殺
楚漢相爭之後,漢王劉邦率領大軍滅掉楚,統一了中原,建立了漢朝,做了開國皇帝。接著,劉邦又派大將軍韓信去攻打齊國,齊王田橫勢力單薄,寡不敵眾,經不起韓信大軍的進攻,便被打得落花流水,田橫帶上500多名殘兵敗將逃到東海邊的一個海島上。
田橫帶著500多士兵駐紮在海島上,可是,劉邦總覺得這500多士兵是個隱患,不除掉這個隱患總是放不下心來。
一天,劉邦派人給田橫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倘若田橫帶500多士兵回到漢朝來,可以封田橫為王,如果不聽勸告,馬上就派兵攻打。”
田橫愛兵如子,他不忍心這500多個士兵再遭無辜,就帶上兩名隨從朝洛陽趕去,去求見劉邦。
一路上,田橫坐在馬車上思緒萬千,氣憤難平,離洛陽城不遠了,田橫突然改變了主意,停住了馬車,對兩名隨從說:“劉邦原是個漢王,我田橫是個齊王,我們倆平起平坐,而今他奪得了天下,勸我去投降,這不是件恥辱的事嗎?”
說完,拔出寶劍來就自殺了。兩個隨從見齊王死了,痛哭不已,接著也自殺了。
劉邦聽到田橫自殺的消息後,也難過了一陣,為田橫舉行了葬禮,還建了一座“齊王墓”。接著,劉邦又派大臣去海島,將田橫的部下全部召回,準備封官的封官,重用的重用,一切都妥善安排。
島上的士兵得到齊王田橫死去的消息,一個個抱頭痛哭,悲痛欲絕,對劉邦更加憤恨。經過共同商量,500多名士兵每人身邊隻帶上一把寶劍便登上岸,朝洛陽開去。
500多士兵一到洛陽,就立即來到齊王墓前,用最隆重的齊國儀式祭奠了國王田橫。接著,全體士兵唱起淒涼悲愴的哀歌,他們誰也不願做亡國奴,誰也不願為漢朝效勞,一個個拔出寶劍來自殺了,以死來表達對齊國和國王的無限忠義之情。
施琅是如何收複台灣的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舉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
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脫離祖國。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麵。
鑒於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複台灣的全權,施琅抱定收複台灣的決心,製訂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進軍戰略,於1683年6月4日,率領水師20000餘人,大小戰艦300餘艘,直取澎湖。
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奮勇衝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舍生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隻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官晉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隻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範等台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琅確有誠意,並感於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於作出了曆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製訂了一係列安民措施,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
爾後,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我軍曆史上為什麼沒有紅三方麵軍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5月下旬,黨中央在上海召開蘇區代表會議,6月初,又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會上討論了紅軍的編製問題。
當時,中央軍委準備將活動在贛南、閩西、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等5個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分別編為紅一至紅四共4個軍團。然後再擴編為4個方麵軍。當時,彭德懷同誌任紅三軍團軍團長。
可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紅三軍團沒有單獨擴編,而是和紅一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合,擴編成為紅一方麵軍,毛澤東同誌任總政委,朱德同誌任總司令,彭德懷同誌任副總司令。
因為一方麵紅三軍團的主體(紅五軍)與紅一軍團主體(紅四軍)早在1928年12月和1929年4月曾有過兩次會師,搞過合編;另一方麵因為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曾經提議將紅三軍團編入紅一軍團建製之內。
1933年秋,中央軍委曾計劃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等4個軍團合編為紅三方麵軍,後來由於一部分紅軍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隊”,一部分紅軍跟紅一方麵軍參加長征,合編的計劃便沒有能實現,所以沒有紅三方麵軍。
朱德被圍是如何擺脫危險的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同誌率領一支部隊來到江西諸廣山區,利用這裏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繼續開展革命工作。
一天晚上,朱德帶著部隊在一個村子的祠堂裏宿營。由於哨兵麻痹大意,部隊遭到了一股土匪的偷襲。當時,朱德住在祠堂後邊的一間小屋裏,當他聽到槍聲和喊叫聲跑出來時,發現敵人已經包圍了整個祠堂,顯然無法突圍了。
朱德靈機一動,閃身進了夥房,隨手抓過一條夥夫的圍裙係在腰上,又在臉上抹了兩把鍋灰,像是剛收拾完鍋灶的樣子,然後,提起一個水桶,不慌不忙地朝院外走去。
土匪們見他穿著破爛,胡子老長,滿臉沾著鍋底灰,腰上係著髒圍裙,確實像個夥夫,就放過他,直奔後院搜查去了。朱德趁機脫身。
突圍以後,朱德馬上組織起部隊,發起反擊,把這股土匪消滅了。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朱德同誌臨危不懼,巧妙化妝,擺脫了敵人,充分說明了朱德的聰明機智。
鄧小平如何用葫蘆兵出奇製勝
在1949年的一個冬夜,黃河南岸國民黨部隊的陣地上,一個哨兵突然發現水麵上有數萬名頭戴鋼盔的水兵,悄無聲息地向南岸遊來。
“不好啦!‘共軍’渡江了!”隨著這一聲大叫,國民黨部隊陣地上的各種武器,立刻響了起來。在探照燈光照射下,隻見大片的河水頓時被染紅了。可是,幾千個頭戴鋼盔的人,迎著彈雨,仍不顧一切地向南岸擁來……敵軍長立刻命令下遊的6個師趕赴上遊,全殲渡河“共軍”!
就在敵軍慌亂的時刻,突然,敵軍後麵響起了驚天動地的大炮聲。原來是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乘木船、筏子、木排在下遊悄悄地登岸了。他們猶如天兵從天而降,直殺得敵軍屍橫遍地,敵軍長也被活捉了。
在鄧小平政委的指揮部裏,敵軍長並沒有服輸,他指著被染紅的河水和岸邊的一大堆鋼盔說:“你們也損失不小啊!”
鄧政委聽了哈哈大笑,對站在一旁的一位女衛生員說:“小鬼,你來給他上一課吧!”
女衛生員笑著對敵軍長說:“這不過是幾千個裝著紅墨水、上麵綁著鋼盔的葫蘆。”
聽了女衛生員的話,敵軍長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鄧小平的軍事才能。
兩方交戰出奇製勝是戰勝敵人的一個法寶。鄧小平以葫蘆“假”兵調虎離山,確實妙!
民兵如何利用青蛙大敗日軍
1943年,麥收時,盤踞在山西省沁源縣城的日本侵略軍,仗著武器精良,經常出城搶割小麥。眼看即將到手的糧食被侵略者搶去,大家恨得咬牙切齒。但是,當時民兵手中隻有大刀、長矛和土地雷等武器,無法與敵人硬拚。怎麼辦呢?
大家集思廣益,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第二天,日軍占據的壕溝裏忽然有許多的蛙鳴聲。直吵得日本鬼子寢食不安。
這樣過了兩三天,日本鬼子再也忍不了啦,於是傾巢而出,紛紛跳進壕溝捉青蛙。這樣一來青蛙倒成了佳肴,讓他們大飽“口福”。
鬼子兵嚐到了“甜頭”,第二天,青蛙剛一叫,他們便爭先恐後地跳進壕溝。誰知,就在這時,隻聽“轟隆”,“轟隆”的爆炸聲響起,整個壕溝炸開了花。
原來,這是民兵們導演的好戲。他們利用鬼子疲憊的機會,偷偷地把地雷埋在壕溝裏,當日本鬼子捉青蛙時,地雷便爆炸了。片刻之間,日本鬼子被炸死了一半,剩下的鬼子連忙躲進據點,再也不敢貿然出來了。
我民兵運用青蛙之計大敗日本兵,說明了在作戰中,隻有集思廣益,依靠群眾的智慧,才能百戰不殆。
解放戰爭中有哪三大戰役
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是指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的三次戰略大決戰。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發起的。解放軍共集中兵力70多萬人,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向國民黨軍隊進攻,至11月2日,共殲敵47萬餘人,攻克沈陽、長春等大城市,解放了東北全境。
遼沈戰役結束後,部署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的國民黨軍隊趕緊收縮兵力,妄圖南逃或西竄。我人民解放軍首先將他們分割包圍,然後於1948年12月發起平津戰役。此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基本上結束了解放華北的戰爭。
為了阻止解放軍南下,國民黨軍集結了80多萬人,嚴密部署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誌的指示,我人民解放軍在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下,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大規模的淮海戰役。解放軍集中兵力60餘萬人,曆時66天,先後消滅國民黨軍55萬人,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從此,國民黨反動統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何時成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為了推翻三座大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前仆後繼,經過28年英勇不屈的鬥爭,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1949年10月1日,是開國大典的日子。這天下午3時,毛澤東同誌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親自升起的第一麵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高高飄揚。從此,100多年來中國受人宰割、受盡欺淩的屈辱曆史結束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中國國旗有什麼象征意義
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在1949年向全國征集國旗圖案的活動中,上海的曾聯鬆同誌所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一舉中選,當時還曾得到毛澤東同誌的肯定。同年9月27日,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的決議。
五星紅旗的旗麵呈長方形,長與寬的比例為3∶2。國旗由紅、黃兩種顏色構成。其中,紅色為主色調,象征著革命,象征著新中國的誕生是由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黃色則象征著中華民族是黃色人種。國旗的圖案由5顆金黃色的星組成。這5顆中有1顆大星、4顆小星,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4顆小星則代表全國人民,即建國之初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同時,還代表著中國長達4000年的有文字記載的文化曆史;在5顆星中,4顆小星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五星結體位於旗麵的左上方,呈橢圓形,象征我國版圖基本上呈橢圓形。
如今,五星紅旗已成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
中國國歌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中國國歌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它原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詞作者是著名戲劇家田漢。1935年,電通影業公司攝製由田漢編劇的《風雲兒女》。這部影片中有一首長詩——《萬裏長城》,詩的最後一節被選為該影片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
作曲家聶耳對這首歌詞非常感興趣,歌詞中那激昂有力的言語,深深地激發著他的創作熱情。於是,聶耳決心為此歌詞譜曲。當年5月16日出版的《電通畫報》首次刊登了《義勇軍進行曲》。這支歌很快傳遍了全國各地。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決定:《義勇軍進行曲》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一直沿用至今。
美國國旗有什麼象征意義
美國國旗由兩部分組成,旗的左上方藍底上排列著50顆白色的星,6顆一排與5顆一排相間排列,共排9行;旗的其餘部分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子,所以,人們又習慣稱其為“星條旗”。
美國國旗的圖案象征著行政區的劃分。每一顆星代表著一個州。美國有50個州和一個直屬區(即首都所在哥倫比亞區)。美國國旗上麵的白星是不斷變化的,越來越多。例如第四十九州阿拉斯加,是1867年從沙俄那買來的,現在第五十州夏威夷群島,是1898年吞並來的。這兩個州直到1959年才成為綴列在美國國旗上的兩顆白星。美國國旗上的13道紅白條象征著從英國統治下爭取獨立的13個殖民地,即現在美國東部的13個州。
十字勳章的意味是什麼
所謂十字勳章,它並不一定都是“十字”形狀的,有的是在圓形、方形、菱形或多角形的徽章中加“十”字;有的甚至沒有“十”字圖案也稱十字章。十字章在西歐發行最為普遍。西方國家為什麼喜歡采用“十”字作勳章、紀念章的符號呢?有的說法是:歐洲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十”字與耶穌的十字架有關;還有的說法是:“十”字是滿數的象征,有圓滿、完滿之意;但多數的說法是:中世紀時,歐洲的統治者到處掠奪、侵略,“十”字圖案表示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統治者們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力量,這頗有些霸道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