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解除心理病態4
這種二難推理的最好例子,在教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治療者對病人的態度上完全可以找到了。在這裏,很容易看到,這種關係變成了自身同類的關係。但是,我們也必需處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教師(父母、治療者)在促進成長上的責任,也就是樹立界限、紀律、懲罰、不使滿足、蓄意成為阻撓者、做出能喚醒而又能承受的敵意等等。
活動的抑製和責任心的喪失導致宿命論。也就是說,未來將成為怎樣就成為怎樣,世界是怎樣就是怎樣,這是確定了的。對此,我沒有事情好做。這是意誌論的喪失,自由意誌的喪失,是決定論的一種壞理論,而且對於所有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肯定是有害的。
不活動的沉思肯定會受到這種沉思危害的其他人的誤解。他們會認為這是缺乏愛,是缺乏關心和同情。這不僅會阻礙他們向著自我實現成長,而且可能使他們在成長的斜坡上往下滑,因為這會“告訴”他們這個世界是壞的,而且人也是壞的。結果,他們對人的愛、尊重和信任將會倒退。這也就意味著使世界變得更壞,特別是對兒童、青少年和意誌薄弱的成人來說是如此。他們把“任其自然”理解為忽視和缺乏愛,甚至理解成蔑視。
純沉思就是上述問題的一個特例,包含不書寫、不幫助、不教育的意思。佛教區分為佛陀和菩薩。佛陀隻是為自己獲得啟蒙,而不管其他人;而已經達到了啟蒙的菩薩,則仍然覺得隻要其他人還沒有得到啟蒙,他自己的皈依就不是盡善盡美的。我們可以說,為了自我實現,他必須離開存在認知的極樂世界,以便能幫助其他人並且教育他人。佛陀的啟蒙是純粹個人的、私人的占有物嗎?還是它也必定屬於其他人、屬於世界呢?
的確,書寫和教育他人經常是從極樂世界隱退,它意味著自己放棄天堂,而去幫助其他人達到天堂。當然,也並非永遠是這樣。禪宗和道教是正確的嗎?他們說:“你一談了它,它就不存在了,它就不再是真實的了。”這就是說,檢驗它的唯一方法是體驗它,而且用什麼話都永遠不能描述它,因為它是不可言喻的。
當然,雙方都有正確的一麵,這也是存在主義永遠不能解決的二難推理的原因。
如果我發現了一個其他人可以分享的綠洲,我將獨自享受它呢?還是把別人也領到那裏以便挽救他們的生命?如果我發現了約斯米特幽穀,而它的美麗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它的寂靜、無人、幽僻,那麼,我是保持它的原狀好呢?還是使它成為千百萬人觀賞的國家公園好?因為人們是眾多的,這會使它失去它的本來麵目,甚至會使它遭到破壞。
我要不要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私人海灘,從而使它成為非私人的?尊重性命、憎恨主動殺生的印度人,讓牛吃得很肥卻任嬰兒大量死亡,這究竟算不算正確呢?
在貧困的國家中,麵對挨餓的兒童,我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考慮才可以讓自己享用食物?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一個好的、徹底的、理論上的先驗答案。自我實現必然是利己的,然而它也必須是不利己的。因此,這裏必定有抉擇、衝突,以及遺憾產生的可能性。
也許分工的原理(與個人體質性差異的原理相聯係)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較好的答案(盡管永遠不可能找到盡善盡美的答案)。在各種宗教團體中,一些人受到“利己的自我實現”的感召,另一些人受到“成為善的自我實現”的感召。這可能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因為社會讚成一些人變成“利己的自我實現者”,變成純沉思者。社會可能設想支持這種利己的自我實現者是值得的,因為他們可以給其他人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別人提供純粹的、世界之外的沉思(旁觀)能夠存在的啟示和範例。我們為少數幾個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做這樣一些事情,我們免除他們進行教學、寫作和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不僅是由於“純粹的”理性,而且是在進行一場冒險,認為這樣可以抵償我們的支出。
這個二難推理也使“真實的內疚”問題複雜化了(弗洛姆的“人道主義的內疚”),我這樣稱呼它是為了把它同神經病的內疚區分開。真實的內疚來自沒有達到對你自己的、對你自己一生命運的、對你自己固有本性的忠誠。
在這裏,我們就產生了進一步的問題:“什麼樣的內疚出自對你自己的忠誠,而不是來自對他人的忠誠呢?”因為我們看到,對你自己的忠誠有時可能與對他人的忠誠存在著固有的、必然的衝突,隻在極少數情況下,選擇才能同時滿足二者。如果為了對你自己是忠誠的,你就必須對別人是不忠誠的,而社會興趣又是心理健康的本質方麵或規定方麵,那麼,這個世界必然是可悲的,因為自我實現的人為了挽救另一個人就要犧牲他自己的某些份額。從另一方麵說,如果你首先對自己是忠誠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必然是可悲的,因為純粹的(而且是利己的)沉思者並沒有幫助我們的想法。
存在認知可能導致無區別的認可、損害日常的價值、喪失鑒別能力以及過分容忍。的確如此,當每一個人隻是從自己存在的觀點來看自己時,就會把自己看成是完美的。這時,對於這種觀點來說,一切評價、評定、判斷、非難、批評、比較全都不適用而被拋在一邊了。
然而,請允許我說,無條件的認可對於治療者、相愛者、教師和朋友來說是絕對必要的。顯然,對於法官、警察和行政官員來說,無條件認可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考察了包含其中的兩種人際態度的不相容性。大多數心理治療家都會拒絕對他的病人采取懲戒或懲罰活動。許多行政官員、管理人員或將軍,則拒絕對他們指揮的人承擔任何治療的責任,對於他們指揮的人,他們的態度隻有解雇和懲罰。
幾乎對於所有的人,這種困難都由在不同場合既應該成為“治療者”又成為“警察”的必要性造成。而且,我們可以推測,人性越完美的人擔當這兩種角色也就越認真。同通常根本意識不到這種困境的普通人相比,這種完美人性越多的人,很可能被這種困境搞得更加煩惱。
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別的原因,我們所研究過的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能依靠同情和理解把兩種功能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且他們也比普通人更有正當義憤的能力。
有些資料證明,自我實現的人和比較健康的大學生在表露正當義憤和非難的程度時,與普通人相比,前者顯得更真誠和更少猶豫。
除非理解和同情有憤怒、非難和義憤作為補充,否則就有可能拉平一切感情,對人反應平淡,無義憤能力,喪失對真正能力的識別力,扼殺優越性和美德。對於專業的存在認知者來說,這就有可能導致職業上的危險。例如,如果我們可以從表麵上評價這種普遍印象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說,許多心理治療家在他們的社會交往中,看來就過分中立和無反應,太溫和,太平穩,太沒有火氣了。
在一定意義上說,對於另一個人的存在認知就是把他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很可能使他產生誤解。不僅受到無條件的認可、接受絕對的愛、得到完全的讚許,有奇妙的增強和促進成長的作用,還有高度治療的作用,而且能促進心靈發展。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種態度也可能被曲解為一種不能容忍的要求;也就是說,他以不實際的至善論的期望作為生活實踐的目標。他覺得越不完善和越無價值,他對“完善”、“認可”這些詞曲解得就越多,他也會越發覺到這種態度是一種包袱。
當然,“完善”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存在範疇內的,一是缺失、力求、形成範疇內的。在存在認知中,“完善”意味著完全現實主義地理解和承認這個人的一切實際情況,在這層意義上,說明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完善的。在缺失性認知中,“完善”包含不可避免的錯誤感知和幻覺的意思在內。也就是說,在第一種意義上,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完善的;在第二種意義上,沒有一個人是完善的,而且永遠不可能是完善的。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把他看成是存在性完善的,因而自然就可能弄得不自在、自卑和深感內疚,仿佛他在欺騙我們。
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出,一個人越是能夠存在地認知,他也就越能認可和享受存在認知。我們也可以預期,這種曲解的可能性通常可以在存在認知者、完全理解並認可另一個人的人身上,造成棘手的策略問題。
值得在這裏分開來談的最後一個棘手問題:可能有的過分唯美主義是存在認知保留下的。對生活的美感反應,在本質上往往同對生活的實踐和道德反應相抵觸(古老的形式和內容的衝突)。一種可能性是完美地描繪醜陋的東西,另一種可能性是不適當地、非審美地描繪真的、善的、甚至美的東西。我們真、善、美地描繪真、善、美,即沒有問題的描繪,暫時撇開不談。由於這個二難問題在曆史上已經爭論得太多了,所以,在這裏我隻是指出,它也包括更成熟的人對不太成熟的人的社會責任的問題,即對可能混淆存在認知和缺失性讚成的人的社會責任的問題。對於生活在令人恐怖的和使人誤入歧途的世界上的存在認知的人,這是一個要承擔的附加責任。
抓住人生的真正問題
從理論上看,自我實現被誤解為靜態的、不真實的、“完美的”狀態,似乎在這種狀態中,一切人的問題全都超越了,人們“永遠快樂地生活”在寧靜或狂喜的超人狀態中。但從經驗上看,情況並非如此,這也是我急於糾正的主要原因。
為了使實際情況更清楚些,我可以把自我實現描述為這樣的人格發展,這種人格發展使人擺脫了青年的缺失問題,也擺脫了人生的神經病態(幼稚的、幻想的、不必要的、“不真實的”)問題。因此,他能夠對付、忍受和抓住人生的“真正”問題,因為人內在的和終極的問題,避免不了“存在性”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並沒有什麼完善的答案。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問題不存在了,而是一個從過渡性問題或不真實的問題運動到真實的問題。為了使人驚醒,我甚至可以把自我實現的人稱之為自我認可和頓悟的神經症患者,因為這個概念能夠解釋“理解和承認人的固有狀態”的同義語,也可以說,勇敢地麵對和承認人性的“缺點”,甚至是對這些缺點“欣賞”並感到有趣,而不是力求否定它們。
正是這些真實的問題,甚至是(或者尤其是)最成熟的人都要碰到的問題,才是我希望在將來討論的。例如,真實的內疚,真實的悲痛,真實的孤獨,健康的利己,英勇,責任心,對別人負責,等等。
隨著普遍級人格的形成一起到來的,除了看到真理時的內在滿足而不是欺騙自己之外,當然還有量上的(以及質上的)增進。從統計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的內疚是神經病性質的,而不是真實的內疚。成了無神經病性質的內疚的人,確實意味著內疚的數量更少了,盡管真實的內疚可能繼續存在。
不僅如此,高度發展的人同時也有更多的高峰體驗,並且這些體驗是更加深刻的(即使這一點可能不大符合“著迷的”或阿波羅型的自我實現的實情)。這就是說,雖然成了更完善的人仍然有問題和痛苦(盡管是“更高級的”類型),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些問題和痛苦在數量上是較少的,而愉快在數量上則是更多的,而且在質量上是更高的。總之,由於達到了個人發展的更高水平,所以個體在主觀上更入佳境。
自我實現者比一般公眾在特殊類型的認知,即我稱之為存在認知上是更有能力的。我把這種認知描述為本質的、存在性的、內在結構和動力的、人和物或任何事物現存潛力等的認知。存在認知與缺失認知、或以人為中心的認知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形成鮮明的對照。正是因為自我實現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所以存在認知作為自我實現的一個方麵,包含著一定的危險。
在自我實現的研究對象身上,存在性認知和缺失性認知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是怎樣把沉思和活動聯係起來的呢?雖然當時我並沒有以這種形式想到這些問題,但是,我可以用回想的方式報告如下印象。
首先,這些自我實現的研究對象在存在認知、沉思和理解能力方麵比一般的公眾要大得多。這一點看來是個程度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似乎都有偶然的存在認知、純粹沉思、高峰體驗的能力。
第二,他們同樣也有更多的有效活動和缺失性認知的能力。必須承認,這可能是在美國選擇研究對象的副現象,甚至這也許是研究對象的選擇者是美國人這個事實的副產品。總之,在我研究過的自我實現的人中,我沒有碰到像佛教僧侶那樣的人。
第三,我回憶的印象是,在大多數時刻,大多數完美人性的人都過著我們叫做日常生活的生活——購物,吃飯,成為有教養的人,去看牙科醫生,考慮金錢,反複思考是選擇黑色皮鞋還是棕色皮鞋,去看無聊的電影,閱讀流行的文學作品等等。可以一般地預測,他們對惹人厭煩的事情是生氣的,對罪行是震驚的,等等。盡管這些反應可能是不太強烈的,或具有同情色彩的。高峰體驗、存在認知、純粹沉思,無論自我實現的人看來是如何頻繁,但是從絕對數量上看,即使是對他們來說,這些也是罕見的體驗。這一點是實際情況,盡管還有另一種實際情況:即更成熟的人在一些別的方麵會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更高水平上,例如,更清楚地區分手段和目的、深層和表麵。一般的是更表現的、更自發的,同他們所愛的東西是深切地聯係在一起的,等等。
因此,這裏提出的問題更多的是終極問題而不是中間問題,是理論問題而不是實踐問題。然而,與理論上努力說明人性的可能性和限度相比,這些二難推理問題是更重要的。因為它們是真實內疚、真實衝突的起因。它們是我們可以叫做“真實存在心理病理學”的起因。
我們必須繼續同這些二難推理問題做鬥爭,因為它們也是個人的問題。
更透徹地感知存在
我通過同80名個人進行個別談話以及190名大學生對下述引導語的書麵回答做出的原始近似概括——一種印象主義的、典型的、“混成的模擬”或組織。
我希望你想一想你生活中最奇妙的一個體驗或幾個體驗——最快樂的時刻,著迷的時刻,銷魂的時刻,這種體驗可能是由於戀愛,或者由於聽音樂,或者由於突然被一本書或一張畫“擊中了”,或者由於某種巨大的創造契機。首先列出這些體驗,然後請你盡力告訴我,在這種激動的瞬間,你的感覺是怎樣的,你這時的感覺同其他時候的感覺有何不同,在這種時刻,在某些方麵你是怎樣一個不同的人。在其他研究對象那裏,問題也可以這樣提出:這時世界看來有什麼不同。
事實顯示,沒有一名測試者做出完全的症候報告。我把所有不完全的回答加在一起,得出了一個“完全的”混合症候群。另外,大約有50人閱讀了我以前發表的文章後,主動給我寫了信,向我提供了有關高峰體驗的個人報告。最後,我還發掘了大量有關神秘主義、宗教、藝術、創造、愛等許多方麵的文獻。
自我實現的人,那些已經達到高度成熟的人、健康的人、自我完成的人,給我們很多有益的經驗,以致有時覺得他們是不同種的人。但是,由於這些如此的新穎,所以它最終的可能性和抱負就是探索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這是艱巨而曲折的任務。對我來說,這個任務包括不斷破除珍愛的公理,不斷處理似乎矛盾的、相互抵觸的和模糊不清的現象。每當那些長期建立起來的、深信不疑的、似乎無懈可擊的心理定律在我頭腦中糾纏時,我也會很傷感。
不過,這些東西往往被證明根本不是什麼定律,而隻是在輕微的、慢性的心理病理和畏懼狀態下,在發育不全、殘缺和不成熟狀態下的生活常規。這些缺陷我們並不注意,因為他人大都也具有這一類和我們相同的疾病。
在科學理論的創立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情況是:在任何科學解決成為可能以前,便有一種對當時缺陷的不安感。換個方式來說,在創立科學理論之前,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通常是采取一種深感不滿的形式。例如,在我們研究自我實現者時,首先向我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模模糊糊地察覺到他們的動機生活在一些重要方麵不同於我過去學習和知道的那些動機。開始時,我把他們的動機描述為表述的而不是應付的。但是作為全麵的表述,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然後我又指出,這是非激發的或超激發的、超越努力的,而不是被激發的。但是,這個表述是如此嚴重地依賴你所認可的那種動機理論,以致這種表述造成的困惑和它給予的幫助一樣多。我已經對比過成長性動機和缺失性動機,在這裏是很有幫助的。但是這仍然不是定義性的,因為它並沒有充分區別開形成和存在,必須提出一個新的行動方針轉入存在心理學,它包含和概括了已經做出的三種嚐試,以某種書麵方式說明,在動機生活和認知生活方麵,充分發展的人和其他大多數人有哪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