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滿足(1 / 1)

永不滿足

探討需要滿足的意義的一個首要結果,是對於研究者過分誇大聯合學習作用的持續增長。總的說來,滿足後的現象,如在飽餐後任何食欲的消失,在滿足安全需要後防禦的類型和數量的改變等,都說明了增長的練習(或重複、使用、實踐)的消失,增長的報償(或滿足、讚揚、強化)的消失。

此外,不僅諸如那些滿足現象,顯示了不顧它們在適應中獲得改變而輕視聯想的規律,而且檢驗也證實了,除了第二位的方式外,任意聯想是不包括在內的。所以,如果學習的定義隻強調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變化是不夠的。

需要滿足的任務幾乎完全限製在內在地欣賞滿足物之內。在漫長的選擇過程中,除了對於非基本需要外,可能沒有偶然的和任意的選擇。對於愛的渴求,可能隻有一種真正的長久的滿足物,即誠實以及令人滿意的感情。對於性饑餓、食物饑餓或極度幹渴的人,隻有性、食物或水才將最終適用。這是一種由韋特海默、科勒以及阿施、阿恩海姆、卡特那等格式塔心理學家作為心理學的中心概念強調的內在的適當。在這裏,沒有什麼偶然的搭配或意外的、任意的設置,也沒有什麼信號、前兆或與滿足物有關的東西。我們必須用墨菲的疏通作用,而不是純粹的聯想來表達這種情況。

將機體的目的看作完全合理的事,是對於聯合學習、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批評的實質。它徹底解釋了不明確的目的手段的熟練問題。作為對照,此外提出了基本需要理論關於機體最終目的和價值的看法。這些目的存在於機體內部,對於機體具有內在價值。因此,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機體將會做任何必要的事,甚至學習一些任意的、不相幹的、瑣碎和微小的步驟。這些步驟也許是實驗者可能提出的達到目的的唯一途徑。當這些方法不再獲得內在滿足物(或內在強化物)之時,它們自然就被束之高閣,棄之腦後。

那些行為的和主觀的改變,似乎清楚地說明了,滿足不能僅由聯合學習規律來解釋。的確,它很可能隻是扮演次要角色。假如一位母親經常吻自己的孩子,那麼內驅力本身就會消失,孩子不再渴望親吻。

即使能從頓悟或漸悟得來的那些理論根據,也不能斷言性格特征是單由學習造成的。這種對學習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由於它對精神分析家的發現所表現的冷靜而顯得較為中肯。但是,由於它理性地強調認識外部世界的本質結構而仍顯得太狹隘。與聯合學習或格式塔學習相比,我們需要同人體內的認知和意動的過程有更強有力的聯係。

在這裏我們,隻是試圖提出一些可稱為性格學習或內在學習的概念,它們是以性格結構而不是以行為為中心,其主要內容是:獨特的(非重要性的)和意味深長的經曆的教育作用;由重複的體驗引起的感情的變化;由滿足挫折的經曆引起的意動的變化;某幾類早期經驗引起的顯著的態度、希望、甚至人生觀的轉變;由機體的體驗選擇吸收作用的變化的結構所產生的決定因素。

之所以這樣考慮是為了進一步考察學習和性格形成之間是否存在更密切的關係。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最終將典型的、模範的學習解釋為性格形成上的變化,即走向自我實現及其超越的運動,對於心理學家來說可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