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能有滿足感(1 / 2)

永遠不能有滿足感

無休止的需要是人的特性,但並非所有的需要都會得到滿足,隻有極少數會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欲望滿足後,另一個會迅速出現並取代它的位置,當這個被滿足了,還會有一個站到突出位置上來。人總是在希望著什麼,這是貫穿他整個一生的特點。

這樣,我們就有必要研究所有動機之間的關係,同時,如果我們要使研究取得廣泛的成果,就必須放棄孤立的動機單位。內驅力或欲望的出現所激起的行動,以及因目的物的獲得而引起的滿足,統統加在一起,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集動機構成單位的總體合成物的人為的、孤立的、單一的例子。

這種動機的出現實際上總是取決於整個有機體所可能具有的其他所有動機的滿足或非滿足狀態。需要某種東西本身就說明已經存在著其他需要的滿足。假如大部分時間我們都饑腸轆轆,假如我們不斷地為幹渴所困擾,假如我們一直麵臨迫在眉睫的災難的威脅,或者,假如所有人都恨我們,我們就不會要去作曲、發明數學方法、裝飾房間或者打扮自己。

動機理論的創立者們注意到以下兩個事實:除了以相對地或遞進的方式外,人類從不會感到滿足;需要似乎按某種優勢等級自動排列。這兩個事實卻從未給予過合理的重視。

種種情況表明,為內驅力或需要製作分解式表格的計劃應堅決予以取消,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顯示,這樣的表可靠性在理論上是很短暫的。

首先,它們意味著各種內驅力均等,即,在力量的強度以及出現的可能性上的均等。然而這並不正確,因為任何一種欲望浮現於意識中的偶然性,取決於其他更具優越性的欲望的滿足或者不滿足狀態。各種特定的內驅力出現的偶然性有極大的區別。

其次,這樣列表意味著這些內驅力中的每一種都與其餘的內驅力不相幹。而事實上它們並不是以任何一種類似的形式相互孤立的。

再次,以行為為基礎製定的一覽表,已完全將內驅力的全部動力性質置之度外。例如,它們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兩方麵可能是不同的;一種特定的內驅力實際上可能是幾種表達自己欲望的途徑,等等。

這樣列表的荒謬還在於,表中內驅力的排列連孤立分散的數字的算術和這樣的形式也算不上,相反,它們是按具體特征排列的。換句話說,一個人在表內列上多少個內驅力完全取決於他對這些內驅力進行分析的具體性程度。

實際的圖景並不是很多木棒依次排列,而是猶如一套木箱,一個大木箱內裝3個小木箱,這3個木箱子又各自裝有10個木箱,這10個箱子又分別裝有50個更小的木箱,依此類推。或者可以再作一個比喻,仿佛是對一塊組織的剖麵進行各種倍數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