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可分為中性、酸性和堿性三類並具有旋光性,可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組成天然蛋白質的多是右旋氨基酸,人工可以合成左旋氨基酸。氨基酸有20多種,其中人體能合成8種氨基酸,其餘十幾種,需要從外界獲取。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連成的一條或幾條肽鏈構成的,氨基酸有20多種,而蛋白質又有著複雜的多級結構,因此,蛋白質是十分複雜的。因此,生物世界才是豐富多彩的。

蛋白質組成和結構的複雜性決定了它的種類的多樣性。據計算,人體中的蛋白質有10萬種以上。整個自然界則可達100億種之多。這種多樣性是蛋白質執行生物中繁雜的、數以千計的生理生化作用的保證。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是通過氫鍵等較弱的鍵實現的。因此,易受破壞而變性、減弱甚至喪失生物活性。影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很多,如酸堿度的變化、高溫、紫外線照射等。煮沸或強酸強堿的作用可使蛋白質完全水解,其產物就是組成它的氨基酸。

我們知道,海洋中有無數的魚、蝦、蟹、貝類,其中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通過吃魚等海產品,就能獲取大量的高蛋白。

從食物結構看,我國在基本解決了溫飽之後,下一個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提高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而海魚體內含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如廿二碳六烯酸DHA等,不但可以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而且還可以使人更加聰明。科學家們這樣總結到:“吃魚的女士更漂亮,吃魚的男士更強壯,吃魚的兒童更聰明”。

日本人的身高,與吃魚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在日本戰後的三十年間,20歲男子平均身高增加了8.9厘米,達170.4厘米;20歲女子平均身高增加6.6厘米,達157厘米。這與日本的青少年增加了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要改變膳食結構,少吃豬肉,多吃魚等海產品。

除了蛋白質之外,核酸是生物體的另一類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這是因為,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而核酸則是遺傳物質。若沒有核酸,也就不能合成蛋白質。核酸是1868年被發現的,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才逐漸認識了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核酸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參與合成各種蛋白質,是重要的遺傳物質。核酸也像蛋白質一樣有它的基本結構單位。核酸的基本結構單位叫核苷酸。核苷酸又由三個亞單位組成,即核糖(五碳糖)、磷酸和含氮堿基。核糖有兩種,一種叫核糖,一種是比核糖少一個氧原子的叫脫氧核糖。因此有兩種核苷酸,這兩種核苷酸又分別構成了兩種核酸,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

DNA分子中的含N堿基有四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組成DNA分子的每一個脫氧核糖核苷酸中隻含有這四種堿基中的一種,因此DNA分子中有四種核苷酸。RNA分子中也有四種核苷酸,與DNA不同的是胸腺嘧啶(T)被尿嘧啶(U)所代替。此外,在有些核酸中還有一些其他的稀少堿基,如S—甲基胞嘧啶等。

DNA分子特別大,分子量約為100萬到10億,包含成千上萬個脫氧核糖核酸分子。DNA分子一般是由兩條多核苷酸鏈組成的。兩條鏈走向相反,共同繞著一個軸形成雙螺旋結構,它們通過在彼此堿基之間形成氫鍵結合起來。堿基之間氫鍵的形成有一定規律。在正常情況下A隻同T,G隻同C配對形成氫鍵。A、T之間有兩個氫鍵,G、C之間有三個。這種堿基固定的互補原則是核酸作為遺傳物質的重要條件。DNA分子的結構有一、二、三級之分。每條多核苷酸鏈是一級結構,雙螺旋結構是二級結構。

這種雙螺旋的DNA分子再卷曲就是三級結構。例如,DNA分子在染色體中是同組蛋白質結合起來形成核小體的。同組蛋白形成蕊部,DNA纏繞在它外麵。根據RNA分子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信使(傳遞信息者)核糖核酸(mRNA)、轉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糖體核酸(rRNA)。它們都是由核糖核苷酸組成的長鏈,但三種RNA鏈有長有短,RNA分子也有一、二、三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