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偉大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心情結合之中最易於產生出智慧來。
(英)羅素:《“無用的”知識》
吸取了所有的愚鈍,終必成為睿智之人。
(德)貝爾奈:《斷片與警句》
隻有心靈的改善,才能旦致真正的智慧。
(德)費希特:《人的使命》
危險增長智慧。
(德)雷馬克:《流亡曲》
知識當然是走進智慧的大門。對於事物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廣泛的知識,不會產生超人的智慧。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滯於一隅。
(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聚古今之議論,以生我之議論;取天下之聰明,以生我之聰明。
(中)方中通:《陪集》
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為,強為之智便成愚詐。
(中)申居鄖:《西岩贅語》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中)彭端淑:《為學》
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是說多想出智慧。
(中)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智慧如科學,需要的不是個性而是共性。從特殊性中提取的論據並不具有普遍性(後者是科學研究的合適對象),因此,來自個人的智慧如果不能擴展到整個人類,就將毫無前途。
(英)塞繆爾·巴特勒:《平凡的觀察》
僅僅具備出色的智力是不夠的,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法)笛卡兒:《方法談》
對著瘋狂的暴力,隻有機智才能抵抗。
(法)雨果:《海上勞工》
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的機智。否則,不管我們以什麼方式贏得了人們的好感,我們都有在不知不覺中以同樣方式失去這種好感的危險。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觀察和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俄)岡察洛夫:《懸崖》
智者不以利害義。
(中)《淮南子·人間訓》
有機智之巧,必有機智之敗。
(漢)劉向:《說苑·反質》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中)劉向:《說苑·敬慎》
智者不為小利移目。
(中)陳壽:《三國誌·蜀書·譙周傳》
想把那自以為機靈的人引回到理性的路上來,是白費力氣的。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自私者的那種小聰明,應該說是一種卑鄙的聰明。這是那種打洞鑽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將倒塌前及時遷居的老鼠式的聰明。
(英)弗·培根:《人生論·論自私》
狡猾的小聰明並非真正的明智。他們雖能登堂卻不能入室,雖能取巧並無大智。靠這些小術要得逞於世,最終還是行不通的。
(英)弗·培根:《人生論·論狡猾》
傻瓜們自恃著聰明,免不了被聰明誤了前程。
(英)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耍花巧是不好的,教別人耍花巧的人不是好人。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序幕》
去小知而大知明。
(中)莊周:《莊子·外物》
小慧害道。
(中)劉向:《說苑·說叢》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中)曹雪芹:《紅樓夢》
如果我們聰明人在某一個場合幹了大蠢事,我們就得承認這一正當的結論:我們的智慧中還帶有幾分愚蠢。
(英)喬治·艾略特:《亞當·貝德》
沒有人給我們智慧,我們必須自己找到它——這要經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艱辛跋涉——沒有人代替我們,也沒有人能使我們免除這種跋涉,因為我們的智慧是一種我們最終賴以觀察世界的觀點。
(法)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在萌芽的小樹林中》
不幸的孩子們比幸福的孩子更聰明。
(俄)屠格涅夫:《不幸的女人》
人有智慧,就是要達到他所企望的。不能走一俄裏遠,那麼,就走一百步也好,這總好些,總離目標近些,如果有一個目標的話。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記的夏天印象》
一個人的智慧隻能是他那個時代的智慧,無知也隻能是他那個時代的無知。
(美)梭羅:《日記》
必智慧平等,然後能力可以平等;故開女智為第一義。
(中)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劄記批》
不輕易開口的人總使旁人想他滿腹深藏著智慧,正像密封牢鎖的箱子,一般人總以為裏麵結結實實都是寶貝。
(中)錢鍾書:《圍城》
肯工作,所需的是勤勞與堅忍;肯工作而能快樂地工作,則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使人在枯燥的工作中見出樂趣,使工作不再是一次苦役,而是一種創作和表現。
(法)羅曼·羅蘭:《羅蘭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