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景物描寫寫作指導

學生景物描寫範文閱讀與指導學生有效閱讀範文與方法指導

1.什麼叫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風景、物體的描寫。景物描寫主要是為了顯示人物活動的環境,使讀者身臨其境。

景物描寫的對象,概括地說,凡環繞人的但不是對人的描寫,都可以說是景物的描寫。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麵:風景描寫、風俗描寫和風物描寫。也可以用繪畫用語來表達,那就是:風景畫、風俗畫和風物畫。

風景畫的主要內容是自然風景。廣義的風景畫,包括人工景物,如宮殿、寺廟、園林等。狹義的風景畫,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日、月、星、雲,高山、大漠、潮汐、雷電等。我們這裏采用廣義的概念。風物畫的範圍,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製造的具有特點的景物與器物。較大的如園林,較小的如金石風物描寫,應該有獨具的特點。

風俗畫,也可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風俗畫,指能反映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或社會集團的社會生活所特有的風俗人情、社會風貌、生活方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可以說《紅樓夢》是17世紀中國上層貴族的風俗畫。狹義的風俗畫,指作品中有關地區的獨特的風俗人情、生活方式等方麵的描寫。我們這裏所說的風俗畫,主要指後者。

2.景物描寫的特點

(1)地域特色不同

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點也不同。如南方與北方,平原與高山,城市與農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下麵這段話:

中國的古老文化是令人驚歎的,而這座城市則是悠久文化的集中體現。這裏不但有聞名世界的八達嶺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更有凝聚人們智慧的現代化建築物: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電視台發射塔……

這段話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這個城市的景物來寫,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動靜搭配

我們還可以抓住景物的變化來寫,我們所觀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靜止不動的,有的是活動變化的,因此在寫景時既要對景物的靜態進行描寫,也要對景物的動態進行描寫,做到動靜結合,這樣才能把景物的特點描寫得更具體,更形象。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學期第8課《小鎮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靜態描寫,寫小鎮的早晨是恬靜的;第二自然段是動態描寫,寫小鎮的早晨是熱鬧的。

(3)注意景物的形狀和顏色

除動靜的變化之外,還有景物的形狀,顏色的特點。例如下麵這段描寫:

湖水清澈見底,遠處連綿不斷的山峰倒影在平靜的湖水中,顯得更加青翠。這是,一陣微風吹來,剛才水平如鏡的湖麵,立刻泛起了魚鱗般的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點點銀光,湖上像撒滿了珍珠一樣,微風一過,湖麵又恢複了平靜。

再如《桂林山水》中對山水的描寫:

我攀登過峰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會載倒下來。

(4)注意景物形狀、顏色的變化

除動靜的變化之外,景物的形狀,顏色等往往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在描寫景物的變化時,不僅要注意寫出動靜變化,還要注意景物的形狀,顏色等發生的變化。請看下麵這段文字: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過了兩三秒鍾,那匹馬大起來了……

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狗十分凶猛……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前的石頭獅子一模一樣……可是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

(5)注意運用修辭手法

要想抓住景物的特點,並把這些特點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除了注意觀察,學會積累之外,還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比如說《桂林山水》中有這樣一句,“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時一塊無暇的翡翠。”這就是一個比喻句。雖然我從沒見過漓江的水,但我在商場裏見過碧綠的翡翠,就能想象出漓江水的顏色。還有《觀潮》中寫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梆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每當我讀到這兒,就好像真的看到潮水向我猛衝過來似的。

寫景時,我們可以從景物的形狀,顏色和變化等方麵抓住特征來描寫,這幾方麵的描寫並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這樣寫出來的景物才能形象生動,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景物描寫的方法與技巧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對所寫景物認真觀察,抓住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點,關鍵在於作者細心的觀察,並將觀察所得銘記於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於心”。

因此,要求在觀察中,善於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中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麵特有的變化,善手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寫。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的特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征。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塗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2)要選好觀察的角度

選好觀察的角度,就要先確立好觀察點。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固定立足點和變換立足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同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是由近及遠,還是由遠而近?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這是指空間的變換。還可以時間的變化或遊覽的先後為順序。這樣,所描寫的景物才不會雜亂無章。總之,要做多角度、多側麵的描寫。

(3)安排好描寫的順序

景物描寫的順序一般分為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兩種,空間順序,一般是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還有一種空間順序,不取固定的觀察點,而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轉移來描寫景物,這叫做遊覽順序。

時間順序,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裏,其景物是有變化的,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可以表現出景物的豐富多姿,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時段有長短之分,長時段如春、夏、秋、冬,短時段如晨、午、暮、夜。選用哪一種時間順序,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而定。

(4)要融情於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則是有情的,作者對任何景物,總會有自己的感情。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隻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同時,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要在寫景的字裏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寫景貴有情,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5)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隻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隻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隻有將靜態描寫景物形態特征和動態描寫利於傳神的長處結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寫景物需要繪形、繪色、繪聲,仿佛使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這就需要盡可能選用那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因而要善於找到最能表現景物特征的動詞和一些恰當的形容詞,尤其要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詞藻。

(6)定點和移步

定點,這裏指寫景作文中描繪者的立足點。定點,就是指全篇作文中描繪者的立足點不變。在立足點不變的情況下,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定點定景。全篇的立足點不變化,景物也是同一的。當描繪者集中注意力從容不迫地詳細地將某一處景物描繪出來時,往往用定點定景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效果類似電影裏的“特寫鏡頭”。短文《白千層》開頭說“在匆忙的校園裏走著,忽然,我的腳步停了下來”,“停了下來”的地方就是這篇短文描繪一株白千層的立足點。從這個立足點,作者先描繪寫著樹名的小木牌,再形容這株樹的全貌,最後詳細描述樹幹的特征。這篇短文的描繪中心就是白千層這種樹的樹幹,所以采用定點定景的方法是十分合適的。

還有一種是定點換景。描繪的角度是固定的,描繪的對象不斷變換,這就是定點換景,這種方法常常用來描寫環境。比如,在寫景作文中,描繪者站在高處眺望,有的是先寫東邊的景物,再寫西邊的景物,有的是先寫遠處的景物,再寫近處的景物,作者的立足點則始終都是固定不變的。

在《獄中書簡》中,女革命家晚間在牢房以窗口為立足點向外眺望。先看片片白雲,再看白雲下邊的燕子,突然大雷雨來了,閃電來了,居然在這樣的時刻還發現“一隻夜鶯在窗前的一株楓樹上叫起來……”在不斷的“換景”中,我們看到身處牢房的女革命家對於多彩的大自然的熱愛。

采用定點換景的方法,首先要選好描繪的角度,即選擇一個合適的“點”。其次,景物的變換順序要安排合理,前後次序要有內在的聯係,表達層次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