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描寫的景物不變,而描繪的角度有所變換,這便是定景換點了。比如描寫一座紀念碑,先從正麵看題字,再到背麵看碑文,再看基座四麵的浮雕。

采用這種寫法的時候要注意“點”的選擇與變換要有助於表現景物的特征,點的變換要在文章中交代清楚。如果換點不作交代,或者交代得不清楚,就會顯得換點無序,影響景物的美感。在寫參觀遊覽的作文中,最常見的是不斷變換描繪的立足點,同時,隨著立足點的變換,被描繪的景物也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的方法。這種方法便於詳盡的,多側麵多層次的表現景物的全貌。怎樣逐層表現幾個景點的不同特征。用移步換景的方法還特別要注意層次與過渡。

(7)景物離不開色彩

要把景物描寫得真切傳神、生動形象,就必須細致入微地觀察和體驗所寫的景物,具有敏銳的色彩感,從而準確地把握景物的色彩特征,進行著色“包裝”,使習作語言增色。例: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火燒雲》)這段話中作者運用一連串不同形式的表示色彩的語言,描繪了不同時間所見到的不同色彩的火燒雲,將色彩斑斕的火燒雲表現得淋漓盡致,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令人讚歎不已。

(8)摹聲與賦神

景物描寫不光靠色彩渲染來吸引人,造成讀者視覺上的美感,還可以摹聲來繪景,造成讀者聽覺上的美感。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在《葛洲壩工地夜景》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那“嘟嘟”的汽車聲,“嗚嗚”的火車聲,“突突”的拖拉機聲,“轟轟”的山石爆破聲,還有“嗨喲嗨喲”的勞動號子聲,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合奏曲。

作者通過聽覺所感,運用豐富形象的象聲詞,展現了葛洲壩工地夜晚熱火朝天的景象,令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同時,生動可感的象聲詞賦予讀者豐富的想象:這美妙的旋律,就像交響樂,令人陶醉;又好似戰鼓冬冬,軍號滴滴,激勵人們奮發向前。

許多自然景物由於被賦予審美想象,將景物人格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具有人的情懷,也正是這種人的感情與景物水乳交融,使讀者產生共鳴,引起聯想,使景物描寫帶有傳神色彩。在《家鄉的秋白梨》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初夏,梨樹上青青的果實躲在翠綠的葉子中間,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

一個“躲”字令“小青果”有“形”有“神”,這樣的描寫既情趣橫生,又耐人尋味,怎不傳神呢?

當然,景物描寫的語言“包裝”,決不能矯揉造作,必須恰到好處,保持語言原汁原味的魅力,讓景物有聲有色有神,這樣才能令你的習作錦上添花。

(9)景物描寫的挖掘法

深入挖掘首先是指寫作前,我們要慎待思考過程。思考時應盡力去挖掘作文題目、題材等方麵的內涵,通過合理的想象,尋找所要描繪的景物的外在特征;下筆後要以自問的形式考察自己描寫景物的目的是否達到。例如,決定或檢查一段景物描寫時,就應該問一問自己“這裏需要景物描寫嗎?”“這段景物描寫在這裏有什麼作用呢?”等問題,這樣不斷強化自己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意識,以避免為寫景而寫景。

文章《雪後》是通過對雪景的描繪抒發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的。你看:

……大雪過後,萬物潔白,房上,地上,樹上全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玉衣。遠眺天地相連處,太陽正要升起,紅彤彤的彩雲不斷擴散,使這遍野的大雪越發顯得明淨。冬小麥蓋著雪姑娘親手縫製的軟乎乎的大棉被,安安穩穩地睡了,心裏默默念著:明年的麥穗,一定結得又大又飽滿。雪花無私地滋潤著大地,大地正做著溫馨的夢,構思著春天的絢麗圖景。

作者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將大自然這神功妙筆所繪出的北國風光圖再現給讀者,就為的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自己內心的愛雪之情。他寫到:“我多麼希望這雪景永在,永遠停留在這遼闊無垠的土地上,來裝飾祖國壯麗的山河,給人以美的享受。但這是不可能的。雪花,似乎一出生就是為了粉身碎骨,裝飾大地那隻是它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而更重要的則是犧牲自己,滋潤大地,來孕育一顆顆豐滿的種子,醞釀一個生氣勃勃的象我夢中一樣的豐收場麵。”

顯然,作者是不滿足於對壯麗雪景的描繪的,他在進一步地挖掘雪的作用,並通過對雪的作用的描寫讚揚一種精神,一種從一出生就是為了他人粉身碎骨犧牲自己的奉獻精神。這樣的寫景就是有明確目的的,深化了主題的。

(10)景物描寫的對比法

所謂對比法,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情況加以對照、比較,從而突出它們的差異點的方法。在一些同學的眼裏,似乎什麼景物都是一樣的,原因是他們隻看景物的一時而不見景物的另一時。建議同學們使用對比法來認識景物的特征。例如,寫校園,我們就可以關注一下清晨時的校園與黃昏時的校園的不同,並且靜下心來細細想一想不同與相同的具體原因,這樣把握景物的特征就比較容易了。

景物描寫要真實、準確,觀察者的心理也起很大作用。同是一片山林,在一位同學筆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高低低、林木陰森的山嶺、叫人有點害怕。”而另外一位同學同樣寫這一山林就是“這裏山環水繞,綠樹成陰,嘩嘩的流水聲好象在為婆娑起舞的枝條輕輕地伴奏,簡直是個絕妙的仙境。”短短一句話就不僅把山勢水情描繪了出來,而且也傳達出自己當時的快樂心境與對山林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們在動筆前總要進行一番對比,通過對比,來把握景物描寫的特征決定景物描寫的對象、方法和語言。

(11)動態追述法

動態追述法指的是在寫作遊記時,要盡量回想當時遊曆的情景,如何走的路,怎樣看的景,留下什麼樣的印象等等。一俟遊曆的情景清楚之後,再考慮布局;文章寫成之後,還要檢查文章是否用了適當的語詞交代了觀察點的變化;還要檢查觀察的角度與描寫出的景物的特點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問題。

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要有點有麵,突出重點。我們說每一處景點都少不了有山水、有花草、有樹木……對於這些我們不能麵麵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一一羅列出來,逐一描繪。否則就會給人流水賬的感覺,令人乏味、厭看。那麼為了突出中心,吸引讀者,我們應該選擇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處或幾處來具體描繪。其它則可簡略敘述一筆帶過。寫文章也正如我們旅遊一樣要有走有停。文中的走則是略寫,是麵的體現,文中的停則是濃墨詳寫,是文章重點的突出。如果文章詳略得當,點麵適宜,那麼讀者看後會產生與你同遊的感覺。另外,在寫遊記時,將動態與靜態穿插著描寫,效果會更好。

4.景物描寫的作用

(1)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景物描寫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有時也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例如葉聖陶的《夜》開頭寫道:一條不很整潔的裏裏,一幢一樓一底的屋內,桌上的煤油燈發出黃暈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慘淡,好像反而加濃了陰暗。

這句景物描寫用了“黃暈”、“模糊”、“慘淡”、“陰暗”四個形容詞,來烘托小說的典型環境。說明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夜裏,一個令人恐怖的夜,一個心頭籠罩著陰暗的夜。通過景物描寫反映了黑暗的社會現實。

(2)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例如高爾基的《母親》中寫道:

嚴寒幹燥的空氣緊緊地包圍住他她的身體,直透到咽喉,使鼻子發癢,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

既寫出母親此次行動的時節,又烘托了緊張的氣氛。而母親“滿意地聽她腳下的雪發出的清脆的聲音”以及“每次開門的時候,就有一陣雲霧似的冷空氣吹到她臉上,這使她覺得很爽快,於是她把冷空氣深深地吸進去”等描寫又顯示母親從事革命工作時的興奮之情,為塑造臨危不懼的革命母親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3)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圍的環境,包括室內外的裝飾布置,能夠展示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個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來展示人物性格。

例如魯迅《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我回到四叔的書房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裏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鬆送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隻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從對聯和書籍的內容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自覺維護封建製度和封建禮教的衛道士,他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他懶散、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4)推動情節的發展

有時景物描寫能夠推動情節向前發展,例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曆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門檻,但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紮的希望都在這一聲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