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為心聲(1 / 1)

——《書林詩草三集》序

讀到書林同誌的第三部詩稿,不由記起五年前我在看到他的第一部詩稿時順手題寫的一首小詩“壟上少年萌詩苗,滴滴不舍心雨澆,幾度春秋成大樹,報與書林豔世桃”。作為一位業餘作者,書林同誌從一個隴東高原的農家子弟、一位領導幹部,到近年內連續給詩壇奉獻三部詩作的“豐產”詩人,其勤奮執著的精神和筆耕不輟的毅力是非常值得讚許和敬佩的。

詩為心聲。這也是書林詩作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在他的數百首詩中,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歌所詠表達的無不是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抒發的無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情,而且往往是質樸中蘊涵著濃烈,平實中湧動著波瀾。詩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他對社會、對自然、對事業、對人生都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和較為廣泛的觀察體驗,這也決定了其作品題材和內容的廣泛性與多樣性,體現出作者的審美情趣,價值取向性和社會責任感。最為寶貴的是,詩中始終保持著歌頌美好,抑惡揚善,關注民生,積極向上的健康情調和思想品格,而這也正是書林詩作的主旨和“詩魂”。詩草第三集中,如《董誌塬拾零》《元夕夜》《夜話》《春之韻》《采茶人》《甘南行》《寧夏沙湖》《汶川大地震記事》《新疆七五事件》《奉告達賴喇嘛支持者》等篇,或主題凝重,情感熾熱,或形象鮮明,意境優美。讀來發人深思,令人回味,使人振奮,很有啟迪和教育意義。

詩如其人。詩風淳樸、生活氣息濃鬱、是書林詩作的突出特色。詩人的創作忠實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創作態度認真嚴謹,無虛張聲勢、無病呻吟之嫌,善以形象樸素的語言敘事,求真、求善、求美,用真情實感打動人。詩集中雖不乏馳騁想象,頗有浪漫色彩的作品,但其創作方法基本屬於現實主義範疇。作為新詩作體裁的一種,其形式符合“精煉、押韻、大體整齊”的主張和要求,同時又更多地借鑒了古體詩的形式,多數作品有較整齊的節奏和韻律,讀起來通暢上口,易頌易記。詩是語言的藝術,詩風的淳樸與詩的語言特點密切相關。多年來作者努力從古典詩詞和民間語言中汲取營養,經過實踐摸索和曆練,逐步形成了樸實、凝練、厚重、鮮明,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風格,《書林詩草三集》尤在這方麵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雪暴冰摧百年災,遊子如潮盼路開”、“強害牽動國人心,抗險一刻值千金”(《雪災》),“眨眼天旋地瘋癲,滅頂災難降汶川”、“總理救難身在先,博愛無疆舉世援”、“霜侵鬢發恨無助,捧獻微資一寸丹”(《汶川記事》)等詩句,不僅形象逼真地寫出了災害的來勢凶猛、殘酷無情和舉國一心、眾誌成城的抗災精神,也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我們的國家所擁有的人間大愛,深情細膩地表達了作者的人文關懷。其中幾處關鍵詞語的連續運用舉重若輕,一氣嗬成,很見功力。

再如:《元夕夜》中“天外樂章人間譜,花雨飄灑潤廣寒”;《夜話》中“金城霓虹舞,宮闕降人寰”;《董誌塬拾零》中“世代犁耬牆頭掛,農機聲裏百事興”;《寧夏沙湖》中“一脈賀蘭鎖北疆,無邊大漠泛金光,碧波蘆葦萬叢綠,鷺鳴魚遊任鳥翔”;《登七一冰川》中“冰蓮迎光放,驕陽映峰巔”“舉目碧空盡,伸手可觸天”;《重遊文縣天池》中“天注一池水,蔚藍深千尺”;《尕海湖》中“日照雪光射,踏歌地毯行”;《牡丹頌》中“雲中享富貴,驚豔一方天”;《詠梅》中“萬物已蕭寂,勁骨生香風”等,寓情於景,借景抒情,不僅謳歌了城市鄉村的可喜變化、西部山川風光的壯麗秀美,也把人們帶入了空穀幽蘭般無限美好的藝術境界。看得出,《書林詩草三集》較之一、二集在詩的意境、形象塑造和聲韻把握上都有新的突破。

“俏枝蕾透紅,勁骨生香風”。應書林同誌之囑,草草寫下了以上粗淺的認識和體會,恐有負於作者的一片詩心和熱血。創作不易,如今寫詩更不易。我衷心祝賀《書林詩草三集》的出版,同時盼望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為詩壇再添光彩。

注:本文原載2011年3月甘肅人民出版社《書林詩草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