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隻有時光步履不會停息,等待河水幹澈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啊!希望天下平定下來,到時候可以一展自己的才華。現在像葫蘆一樣徒然被懸掛,象清澈的井水無人飲用。緩步在這樓上,白天忽然就過去了。樓外刮起了蕭瑟的寒風,天也失去了剛才明媚的陽光。野獸你追我趕慌忙地出來了,鳥雀也紛紛鳴叫著展翅高飛。原野一片寂靜不見遊人,唯有征夫還在趕路。心情悲愴而且感傷,許多剌痛隱忍在心不想言說。沿著台階走下樓來,心中憤恨卻令自己難以平靜,半夜了還不能入睡。惆悵到翻來覆去睡不著。
王粲的《登樓賦》在當時名滿天下,他的賦以寫愁動人,曹植曾讚揚他:“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文若春華,思若朱湧,下筆成篇 ”。據說五粲是登高寫愁(或登樓寫愁)的第一人,看他的句子:“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其悲鄉遙遠,見景致獨愴然而泣下,愁,愁到了極至。後人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土的典故。大概也是承認他的創作。宋.高似孫說:“隻問寒沙過雁,幾番王粲登樓。”宋?周密也說:“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一直到明?許三階還說:“休休,絕塞羈留,怎如王粲登樓?”可見,王粲登樓的影響不小。
後來得遇曹操的王粲更是士遇明主,《三國誌.王粲傳》說:“王粲博物多識,問無不對。”大意是說,王粲知識豐富,上麵所問,無論民間風俗,戰事,文學無一不可應對。王餐自己也覺得平生學有所用,有時竟狂悖自以管仲自比:並說:“帝王雖賢,非良臣無以濟天下”。實際上王粲的才能除了文學上的貢獻外,其他方麵和管仲是沒法比的。當時他本人之所以可以這樣說:“帝王雖賢,非良臣無以濟天下”。一,為曹氏軍事集團言論相對自由。史有將領許攸例,這個人有功。當年決定曹操命運的官渡一仗是他幫助曹操打得袁紹從此不得翻身,立下汗馬功勞。所以他持舊,持功,一直對曹操不那麼客氣,常常當著眾人的麵和曹操開玩笑,甚至直呼曹操小名:“阿瞞啊,沒有我你得不到荊州了”。曹操當時表麵也隻有笑著說:“你說的對呀”。心裏可能恨得咬牙切齒,此為題外話。二,為曹氏文學集團創作空氣一掃漢時的宮庭禁錮,提倡一種人性自我。
我們看古人詩或文,通常使用比較法,來推演我們的感覺,這本沒有錯,隻是我們會在比較中容易於差異處寫下一些和史實上相悖異的結論。
比如我們今天所讀《登樓賦》,依今人看他的成就和影響力,便遠不如後世王勃的《騰王閣序》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這個情況有點象那個蘋果定理,科學家們奉“萬有引力”為聖典,不會太在意是個什麼樣子的蘋果砸到了牛頓頭上,而我們讀古人詩詞卻容易隻看到蘋果掉下來的簡單,誤區大概就在這裏,忽視文學的傳承關係,將古人的創造性以及他當時所代表那個時代的進步性一道被忘記。
那麼,《七哀詩》、《登樓賦》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呢?
首先一點,它的寫作方式,直接拋棄了來自漢宮庭駢句的桎梏,並把詩賦從漢武帝所謂獨尊儒術的僵化思想中掙脫出來,非常不容易。如果沒有曹氏父子,沒有王粲,孔融、甚至司馬氏文人集團、以及竹林七賢的思想解放活動,後世很難想象有《騰王閣序》《嶽陽樓記》、這樣劃時代的作品出現。
想王粲當年,建安七子,曹氏文人集團人才輩出,大家同處戰亂,飽經禍患,所見凋零百裏無人,饑餓天災人災橫行,作家們對現實的感受差不多都一樣,獨王粲《七哀詩》脫穎而出,王餐提煉生活反映現實意義的筆力值得我們化功夫研究。事實上,曹操也寫過不少感歎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詩作,曹植也寫過一首《七哀詩》,是寫思婦的,表達卻是是政治上的失意,詩的內容與現實意義大相徑庭。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價值便是:王粲有兩個第一,1,寫離亂,2登高寫愁。為後輩提供了優秀的範文。
我們強調王粲《登樓賦》和王勃《騰王閣序》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相比較之下要遜色許多,但,這不是王粲的失敗,相反還是文化進步的象征,也是詩歌語言發展的必然。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落霞與孤霧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類佳句,已經不是魏晉所擁有的語言,《登樓賦》雖遜於《騰王閣序》《嶽陽樓記》,仍不失其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