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該出頭時就出頭(2)(1 / 2)

讀者應該還記得前文提到袁紹和董卓鬧翻後,率領自己的人逃到了冀州,這次怎麼會以渤海太守的身份帶領軍隊來參加義軍的行動呢?因為他逃走的時候帶走了自己的所屬部隊,袁家的勢力又很大,所以董卓並不想把袁紹逼急了,就以朝廷的名義封他為渤海太守,以此來安撫他。

既然盟軍有了領導,下一步就要進行工作上的分工:袁紹和王匡在河內負責作戰的總指揮、總協調;韓馥就具體負責供應糧食補給;其他的人各自帶領軍隊,原地待命,聽從調度指揮。這樣一來,義軍的各路兵馬就把洛陽市的北、東、南三麵都包圍了。形勢對義軍非常有利,現在就看袁紹總指揮的表現了。

其實大家都十分看好袁紹,覺得他一定可以帶領大家打敗董卓,但是騎都尉鮑信卻覺得袁紹這個人不太靠譜。他認為隻有曹操才能打敗董卓,平定天下。

袁紹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先不去說,我們先來看看洛陽城內董卓的反應。董卓得知了義軍起兵的消息,十分恐慌,心裏恨死了這群人,尤其是袁紹和曹操。但是恨歸恨,還得解決問題啊!於是他就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首先他派人毒死了弘農王劉辯先生;接著,他為了能夠擺脫各路義軍對洛陽從東到南擺開的包圍態勢,也是為了解除由郭太先生領導的10萬餘黃巾軍,從太原、河東等地轉戰,意圖南渡黃河截斷自己同西北根據地聯係的潛在危險,董卓采取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辦法——他強迫東漢政府和洛陽市的全體人民前往長安,並把堅決反對遷都長安的東漢政府官員伍瓊、周珌殺死。

因為長安原來就是他的勢力範圍,經營了很多年,比洛陽安全多了。把洛陽當作戰場的前線,如果打敗了還可以向西北撤退。此外,董卓還殺害了袁紹在洛陽的全部親屬,滅了袁氏滿門。各路義軍聽到這個消息都氣憤極了,袁紹聽到這個消息直接就暈了,義軍將領們發誓要為袁家報仇。

再說董卓這邊,他還借口洛陽的富商囤積糧食,破壞國家的正常社會秩序,下令把這些富商全部殺死。他還命令呂布開始挖掘皇陵和貴族的陵墓,把那些貴重的陪葬品一一收入自己的口袋裏。

公元190年2月底,董卓挾持漢獻帝和東漢政府的官員,還有洛陽市以及洛陽市周圍總共數百萬人一起西遷長安。一路上這些民眾死傷不計其數,不少人被餓死、踩死,屍體鋪滿了西遷的道路。董卓還下令把洛陽市的宮殿、官府和房屋全部燒毀,洗劫一空,一隻雞、一隻狗都沒有留下。

董卓的所作所為給老百姓帶來了無法形容的災難,洛陽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也遭到了嚴重破壞。董卓此舉已經激起了天怒人怨,必定會失敗。但是事實上各路義軍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卻沒有能夠徹底打敗董卓,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董卓成功遷都長安以後,自己親自帶兵留守洛陽,駐紮在洛陽市的畢圭公園裏。他讓自己的部將徐榮帶兵到洛陽東麵的滎陽一帶去防衛義軍。這時候義軍的聲勢已經越來越大,一是因為董卓的殘暴行為激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對他的無限憤恨,討伐董卓已是一件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事情;二是因為袁紹在洛陽的親屬被董卓全部殺害後,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心,不少人就是打著為袁家報仇的旗號起兵的。

但是從客觀條件來講,各路義軍大多數是新招募上來的隊伍,沒有什麼戰鬥經驗,戰鬥力也遠遠不及董卓帶領的西北軍。打仗畢竟要靠真刀真槍啊!更加重要的是,各路義軍雖然打的是討伐董卓、解除國難的正義旗號,但卻各有各的想法。除少數人外,大部分都想擁兵自重,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因而都在等待觀望,不肯率先與董卓的軍隊對陣交鋒,誰也不願做出頭鳥。

各路義軍的這個聯盟還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組織,它的總指揮袁紹先生並沒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來操縱各路義軍。各路義軍的大部分領導並不是真的想討伐董卓,幫助東漢政府,他們隻想借機擴充自己的實力,有機會了就鬧獨立,自己做皇帝。但表麵上總要做做樣子,實際上是沒有多少人會真的積極努力的。再說他們從內心裏十分懼怕董卓的軍隊,所以從總體上說義軍是不可能戰勝董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