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占據政治製高點(2)(2 / 2)

政治就是鬥爭與妥協的藝術

在這期間,曹操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矛盾。當初漢獻帝東遷回洛陽的時候,袁紹的謀士沮授曾經勸袁紹把漢獻帝迎來鄴城,認為這樣去做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伐朝廷的叛逆,就會處於一個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防禦的地位。

袁紹開始的時候很高興,計劃采納這個建議,但是卻遭到了另一個重要謀士郭圖以及部將淳於瓊的堅決反對。他們覺得在當時英雄並起、每個人都想奪得天下、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現實情況下,如果把漢獻帝給弄到自己身邊來,有事情的時候動不動就得向他去請示。如果聽從了他的意見,就會顯得自己的權力有限;如果不聽從漢獻帝的命令,就又是抗命,這實在不是什麼好辦法。

沮授卻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認為這時候迎來漢獻帝既符合道義,又符合時機,根本就不能遲疑,否則就有可能會被別人搶先。但袁紹因為當初漢獻帝是董卓擁立的,並不十分符合他自己的心意,加之郭圖這些人的堅決反對,因此他也就不再理會沮授的意見了。

事實的發展就像沮授預料的那樣,曹操果然搶先一步動手了,並因此而得到了很多實惠。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以後,很快就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關中地區各個郡縣也都紛紛歸附,這樣一來袁紹就後悔了。

不過,袁紹很快就想出了一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他以許都地方低濕、洛陽非常殘破為由,上表要求漢獻帝遷都到鄄城,企圖把漢獻帝遷到距離自己近一點的地方,這樣就方便他就近對朝廷施加影響。

鄄城離冀州雖然很近,但還是曹操的勢力範圍,袁紹原以為曹操不會不同意的。可是曹操一眼就看透了袁紹的內在企圖,果斷地拒絕了袁紹的要求,並且曹操還以攻為守,馬上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給袁紹下了一道詔書,責備他雖然地廣兵多,卻隻是忙著建立自己的勢力,根本沒有看見他出師勤王,隻是見到他沒完沒了地同別人互相進行攻伐。袁紹這次白討了一場責備,他很無奈,沒有辦法,隻得向漢獻帝上書,為自己的行為表白、申辯一番。

曹操被漢獻帝任命為大將軍以後,又以漢獻帝名義任命袁紹做太尉,加封為鄴侯。太尉雖然是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屬於三公之一,地位卻在大將軍下麵。袁紹看到自己這次成了曹操的下級,感到十分羞恥,非常不滿,就對屬下發牢騷說:“曹操曾經幾次打仗都失敗,命都差不多丟了,全都是我把他救回來的。現在卻這樣子的忘恩負義,竟然挾持天子命令起我來!”

於是他就上表推辭,堅決不肯接受太尉的這項任命。當時袁紹的總體實力遠遠超過了曹操,曹操心裏十分清楚,決不可以在這個時候和袁紹鬧翻,因此就決定暫對袁紹作出一些讓步。於是他向漢獻帝上表固辭自己大將軍的職務,而把大將軍這一個職務讓給了袁紹。

公元197年3月,曹操正式以漢獻帝的名義派孔融持節到冀州,任命袁紹為大將軍,並且還賜給了袁紹弓矢節鉞、100名虎賁勇士,而且還負責統領冀、青、幽、並四州。袁紹得到了些許甜頭,這才慢慢安下心來,也就不再和曹操糾纏了,曹操也得以騰出手來去討伐別的小軍閥。

總之,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都,從此就在政治上獲得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實力也大大增加,就好比是得到了一塊好招牌,事業變得更好做了。那麼曹操在得到了這塊好招牌之後,接下來又做了些什麼呢?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章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