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依托著長江天險,努力團結內部力量,擴充自己的實力,做好了出兵西討荊州的準備。對曹操則在表麵上表示服從,而心裏麵則很不服。公元202年,曹操因為自己打敗了袁紹,勢力非常強盛,就寫信給孫權,要孫權把兒子送到許都去做人質。孫權就召集部下一起商議,因為周瑜強烈反對,結果孫權沒有搭理曹操。
這時候孫權在具有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在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程普和呂範這些人的盡力輔佐下,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公元208年,孫權帶領大軍第三次攻擊劉表的部將黃祖,終於殺死了黃祖。這次戰鬥震動了荊州,也震動了曹操。
曹操率軍南征不久,劉表剛剛去世的時候,孫權手下的有識之士就有了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想法。魯肅對孫權說:“荊州是個好地方,地方險要,人民也很富有。如果占領了這塊地方,就擁有了建立帝王大業的資本。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一向都合不來。劉表屬下的將領們也都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劉琦,一派支持劉琮。劉備是個大英雄,和曹操結有很深的仇怨,現在寄住在劉表那裏,劉表因為嫉妒他的才能而沒敢重用他。如果劉備和劉琦、劉琮的關係十分融洽,能夠團結一致,我們就應該盡力安撫他們,和他們結盟和好,一起對付曹操;如果他們彼此之間不能好好合作,那我們就應該另想主意,以此來成就大事。
接著魯肅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行動計劃:“現在劉表剛剛去世,請您讓我去荊州向他的兩個兒子表示吊唁,並親切慰勞劉表軍中的將領。同時再努力說服劉備,讓他出麵去安撫劉表的部眾,這樣大家就能夠眾誌成城,一起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會十分高興地接受我的建議。如果這件事情辦成了,天下也很容易就平定了。現在如果不趕快過去,恐怕會被曹操捷足先登。”
本來荊州是孫權覬覦很久的一塊寶地,他其實非常想利用劉表剛剛去世,他的兩個兒子又不和的大好機會,從荊州得到一些利益。但現在曹操的勢力很強盛,如果荊州保不住了,江東也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現在通過劉備去穩定荊州的局麵、聯合荊州一起對付曹操,確實是個明智的想法。孫權馬上接受了魯肅的這個建議,派他前往荊州,以吊唁為名探聽荊州方麵的虛實。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曹操的另外一個年輕的對手,他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人稱臥龍先生,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縣)。公元181年他出生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赤壁之戰時才27歲。自幼父母雙亡,兄弟三人被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諸葛玄原來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後來因事離職,帶著諸葛亮和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一起來到荊州投靠劉表,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留在了豫章。
後來諸葛玄因病去世,諸葛亮就帶著弟弟在襄陽以西20裏的隆中這個地方定居下來。他一麵認真閱讀研習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汲取對自己有用的一些曆史知識;一麵冷靜客觀地觀察分析天下的大勢,總結東漢末年各個割據集團之間勢力不斷地此消彼長、成敗興衰的經驗教訓,閑下來的時候還親自參加一些農業生產活動。諸葛亮平常總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名相管仲、良將樂毅自比,表明了自己要幹出一番偉大事業的遠大誌向。
公元207年,劉備因為認識到自己的身邊缺少一些智能之士的幫助,才會一直寄人籬下,所以他下決心要請一些優秀的人才來幫助自己。這時候他身邊的好友司馬徽和徐庶都先後向他推薦諸葛亮,他們還對諸葛亮大加稱讚,說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於是劉備就慕名來到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
劉備前後去了好幾次,最後一次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身上那種執著、謙恭、誠懇的態度所感動,又因為劉備反對曹操,要興複漢室的政治目標和自己是一樣的,所以熱情地接待了劉備。兩個人在草廬之中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大勢。這一次會晤和談話,在曆史上被稱為“隆中對”。
劉備誠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諸葛亮答應了他。諸葛亮還為劉備提出了一個不斷發展勢力、進而最終統一天下的戰略:占據荊州和益州,對內安撫西南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然後等待天下形勢的變化,等到一個有利時機,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這樣就可以複興漢室,成就帝王之業。曆史上稱讚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劉備很高興地接受了諸葛亮提出的建議,並和諸葛亮一起回到自己的軍中,從此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兩個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孫劉結盟
再回過頭來說魯肅,他奉命去荊州吊唁,剛走到夏口,就得知曹操已經率領軍隊大舉向荊州進攻的消息。於是他就不眠不休地趕路。到達南郡以後,又得知劉琮已經向曹操投降、劉備已經向南撤退的消息。魯肅馬上往南追趕劉備,走到當陽縣長阪的時候終於見到了劉備。魯肅先向劉備進行了一番問候,然後問:“將軍準備到哪裏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