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結語(1)(2 / 3)

曹操還特別注意征召那些隱士,態度非常謙恭,有時候會不厭其煩地去請,比如說邴原、管寧這些人在遼東避難,張範這些人在揚州居住,曹操都想辦法把他們羅致到自己的手下。這些隱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很大,曹操知道擁有了他們以後自身實力就會增強,還可以利用他們爭取到更多的知識分子為己所用。

曹操有時候也會以個人的名義寫信給別人,以此招聘人才。最有趣的是他曾經給孫策的部下太史慈寫了一封信,放在一個小木箱裏。太史慈收到箱子後,發現箱子裏隻有一味中藥當歸,卻沒有什麼書信。曹操這樣做就是告訴太史慈“當歸”了,要他回到北方自己這裏來。

讓自己的下屬和一些有名望的人舉薦人才,也是曹操網羅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荀彧、荀攸、郭嘉、陳群、孔融這些人都曾經向曹操推薦人才,其中荀彧推薦的人才最多。曹操手下的一大批非常得力的部屬,如荀攸、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杜襲等人都是荀彧提拔、推薦給曹操的。荀攸也在舉薦人才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曹操非常感激地說:“荀彧和荀攸給我推薦了大量的人才,對我的幫助很大,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有時候曹操也會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吸收人才。河內溫縣的司馬懿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多名士的讚揚。曹操當初剛任司空的時候,就下令征召司馬懿,司馬懿知道漢朝就要亡了,自己也不想去幫助曹操,就對外稱自己有病,不能正常起居行走,拒絕了曹操的征召。

曹操想知道他到底得沒得病,就派了一個刺客去行刺他,其實是要試探他。司馬懿知道這是曹操在故意試探他,就在床上躺著不動,裝作是有病的樣子,暫時給躲了過去。曹操並不相信司馬懿真的有病,也不甘心就這樣失去一個人才,在做了丞相之後,就又征召司馬懿做自己的參謀,同時派人去通知司馬懿,如果再拖延不肯來,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擔心自己被殺,隻好出來做官。

曹操還努力從自己的部屬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先前或是出身貧賤,或是身為布衣,被曹操發現之後提拔、培養,最終登上地方大員或是統兵將領位置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他們之中的代表有於禁、樂進、毛玠、滿寵和蔣濟。

赤壁之戰以後,隨著曹操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和三家鼎立的大趨勢的形成,麵對孫權、劉備兩個集團的日益強大,曹操感到了統一大業的艱難。他認識到要想打敗孫權和劉備,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必須招聘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所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自己的實力。於是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公開樹立起了“唯才是舉”的旗幟,他先後三次下達求賢令,核心內容就是要求自己的部屬“唯才是舉”,選拔那些真正有才能、能做事的人,還強調有些人就算是德行不好,但隻要是有真才實學的,都可以舉薦上來。

曹操的丞相府中設有主管選拔人才和推薦人才的機構,分為東曹和西曹。東曹主要是負責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府以及軍隊官員的選拔和升降事務,西曹就主管丞相府內所有官員的任免事宜。曹操非常重視主管官員的人選問題,先後任用崔琰、蔣濟、毛玠這些人擔任東曹和西曹的主管官員。

另外,曹操是個坦誠的、有真性情的人,這一點在他撰寫的《讓縣自明本誌令》中體現得很鮮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還解釋了自己不能放棄兵權的原因以及同意給三個兒子封侯的原因。

“讓我就此交出統領的軍隊,把軍權還給朝廷,回到武平侯國的封地去,實在是不可以。為什麼?實在是擔心自己離開軍隊後遭人謀害。這樣既是為子孫考慮,也是因為自己敗亡就會導致國家傾覆,所以不能貪圖虛名而招來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做的事情啊!”

“此前,朝廷加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曾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改變主意想接受,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讓他們做我的外援,為確保安全著想。”

讀來,都是在情在理的大實話。不能不說,這也是一種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