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曹操的個性中也有陰暗的一麵,但這恰恰表明了人性的真實與複雜。人的本性就是自愛和善於自我保護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曹操不是大公無私、品格無瑕的英雄,而是一個梟雄,但凡能夠成就霸業的往往都是有野心、有才能,又具備過人的膽識和手腕的梟雄。
曹操為了能夠阻止別人謀殺他,就故意對身邊的人說他夢中喜歡殺人,讓他們在他睡著的時候千萬不要靠近他,否則就會被他殺了,而他自己卻並不知道。有一次曹操假裝睡著了,身上沒有蓋被子,身邊的人怕他著涼,就拿著被子去給曹操蓋上。曹操這時候一躍而起,拔劍殺了那個給他蓋被子的侍從,然後繼續睡覺,好像真的是在夢中殺人一樣。從此以後,曹操睡覺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人敢靠近他了。那些想謀殺他的人因此變得灰心喪氣,再也不敢在他睡覺的時候刺殺他,他們怕沒殺了曹操,自己先被曹操在夢中稀裏糊塗殺了。
還有一次曹操出征,軍糧眼看就不夠用了,他非常著急,就私下裏去征求主管糧食的官員的意見,問他有什麼好的建議。這位官員提議采用小一點的鬥發放軍糧,曹操覺得這個意見很好,就采納了。結果士兵們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私底下議論紛紛,都說是曹操欺騙了他們,曹操怕把事情鬧大,就把責任全都推到這位主管糧食的官員身上,對士兵們說是這位官員貪汙了軍糧,才會改用小鬥發放軍糧,然後就按照軍法把這位官員給殺了。
曹操很恨禰衡,卻不直接殺他,因為禰衡的影響力不小,殺了禰衡對自己的名聲不好。他就把禰衡派到劉表那裏,最後借劉表的刀殺了禰衡,典型的借刀殺人。
曹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權謀家。其實這種性格在複雜的形勢下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軍事行動中,不善用權謀,不善於權變,不狡詐一點,就不可能戰勝敵人,連自身的生存都是問題。如果是這樣,就是再仁義、再誠實又有什麼用呢!
曹操雖然位極人臣,但在生活上十分節儉。曹操不講究吃,每日所食最多就一個肉菜;他也不講究穿,他不準自己的家人和宮女穿有刺繡的華麗衣服,侍女下人穿的鞋子不得用兩種顏色,曹操自己就一直穿著非常樸素的衣服,而且還常穿有補丁。曹操的衣服和被子連續使用了十年,總是拆洗縫補一下接著用。所使用的器物也不講求華美,不喜歡裝飾十分鮮豔的衣箱。曹操還不準家裏用熏香,並極力反對厚葬。
曹操博覽群書,多才多藝,能文能武。就是在緊張的軍事生活中也是手不釋卷,他對兵家的著作尤其有研究,因為他一生征戰,在戰爭中總結了很多實際經驗。值得一提的是,他還為《孫子兵法》寫了序,作了詳細的注釋,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觀點。另外,他對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都有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
由於年輕時喜歡射獵,注意鍛煉身體,讓他擁有了健壯的體魄和高超的武藝,這樣才能帶領軍隊長期南征北戰,並有餘力處理繁雜的政務。另外,他對文學、書法、音樂都有很深的造詣,甚至對飲食文化都頗有研究。這些都賦予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使他能夠領袖群雄,廓清宇內。
在競爭中采取了正確的方針政策,高人一籌。
曹操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擁有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占據了政治和道義上的製高點外,特別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擁有雄厚的實力。他很好地實行了屯田策略,正所謂手裏有糧,心中不慌,雄厚的糧食儲備幫助他一次又一次戰勝了敵人。
東漢末年連年的軍閥混戰導致百姓大量死亡,勞動力急劇減少,百姓為躲避戰亂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地沒人種了,糧食自然也就少了。糧食一減少,軍隊就缺糧,嚴重削弱了戰鬥力,軍隊士兵連自身的生存都成問題,那就更別提什麼去戰勝敵人了。因此解決好了糧食問題,就可以增加軍隊的戰鬥力,在軍閥混戰中站穩腳跟,進而一步步消滅對手,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業。
曹操本人對糧食問題有切身感受。曹操自發起義兵之後,就常常受到糧食問題的困擾。當初他討伐董卓失敗之後,到揚州募兵,回來的路上因為缺糧而引起了軍隊嘩變,大量士兵逃走。他東征陶謙的時候也因為缺糧,不得不中途撤兵。他和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了一百多天,同樣因為糧食問題不得不退兵。曹操前往洛陽迎接漢獻帝的時候,途中所率領的一千多人全部斷糧了,幸好新鄭的縣長楊沛把自己儲存的桑果幹都拿了出來,才算勉強渡過了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