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摩亨佐·達羅文化遺址之謎(2 / 2)

雅利安人創造說:雅利安人是歐洲19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共同體的各族人民的總稱。從對印度和波斯古文獻的研究中可知,遠古時在中亞地區曾有一個自稱“雅利安”的部落集團,主要從事畜牧,善長騎射,有父係氏族組織,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間,其中的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遊流域,一支向西南進入波斯,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而從摩亨佐·達羅文化遺存的發掘地來看,正是印度河流域,也就是一支雅利安人所居之處。另外,從摩亨佐·達羅出土的工具來看,可以推知其為一個畜牧民族。因此,摩亨佐·達羅極有可能是雅利安人創造的。

達羅毗荼人創造說:很多研究者認為,居住在當地的原始達羅毗荼人創造了摩亨佐·達羅文化。原因在於:達羅毗荼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南部、中部和斯裏蘭卡北部地區,共約1億人,包括泰盧固人、泰米爾人、坎納達人、岡德人和托達人等,是印度古老的居民,原來有相當高的文化。隻有這樣,達羅毗荼人才能在當地創造了摩亨佐·達羅文化。其次,在現在的印度東南部區域內,曾出現過一個古國——達羅毗荼國。據《大唐西域記》第10卷記載,其都城為建誌補羅,公元7世紀前期唐代高僧玄奘曾到此。從摩亨佐·達羅都城遺址來看,兩者有著淵源關係。此外,出土的青銅舞娘像形象逼真,與現在印度的達羅毗荼人極為相似。正是因為對本民族的熱愛,才塑造出了這樣經典的形象。

關於摩亨佐·達羅文明衰亡的原因,學者們也同樣進行了研究。有學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當時人們不認識自然界生態平衡的規律,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印度河淤塞,河床升高,泛濫成災,因而造成摩亨佐·達羅文化的逐漸消亡。近來,對此又有了新的解釋:距摩亨佐·達羅不遠的地方是一個地震中心,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發生過一次地震,並引起了水災,由此導致了摩亨佐·達羅城的毀滅。

不過,對於摩亨佐·達羅文明的眾多爭論還在繼續,還需要研究工作者進一步的考察和探究。

曆史側影——烏魯克

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即蘇美爾)的烏魯克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烏魯克就已擁有4萬人口,占地麵積2平方千米。城市的中心是豐饒女神伊南娜的地界,包括一個有宏偉的柱形門柱的庭院入口,庭院地麵上裝飾著圓錐體鑲嵌畫——即將頂端染色的錐形粘土按進土磚表麵構成的圖案。烏魯克豐饒女神伊南娜的神殿(還包括其他蘇美爾城市的神殿)以及天空之神地界內的神殿,都建在高高的土磚平台上,沿著台階拾級而上。

神廟所在地也是行政中心,在烏魯克,文字最初就是在這裏被使用的——數字和符號被刻在泥板上,以記錄神廟棧房內流進和流出的食物、動物以及紡織品等。

到了公元前2800年,烏魯克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原來的2倍還多,堅固的護城圍牆繞城市修建起來。據史詩記載,城牆為傳說中的國王吉爾佳美什所建,他對伊南娜的權利進行了挑戰——這一傳說反映出該時期美索不達米亞的很多城市都出現了國王與祭祀的權利紛爭。在敵對城市國王基什圍攻烏魯克時,吉爾加美什也領導了烏魯克的保衛戰。吉爾加美什遠征迪爾穆恩(巴林群島)和阿曼諾斯山的故事,都反映出烏魯克參與了國際貿易活動,烏魯克開始從阿曼諾斯山進口雪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