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河流域的泥版文書(2 / 2)

·泥版是怎樣製作的

經研究發現,泥版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使勁揉搓黏土,然後根據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狀,並把棱角磨圓。一般是一麵較為平坦,而另一麵則較為凸出。做好泥版後,就可以在上麵書寫了。

書吏首先用細繩在上麵畫好格子,然後用蘆葦筆或其他的書寫工具在泥版上刻字或畫圖。泥版的兩麵其實都是可以刻字的,但為了避免書寫一麵時把另一麵擦掉,書寫時通常要先刻平滑的一麵,然後再把泥版翻過來在凸出的另一麵刻寫。小的泥版可以拿在手上刻寫,而大的則要放在特製的架子上書寫。

兩麵都寫完之後,再把泥版晾幹或燒製,經過曬幹或火烤的泥版非常堅硬,印刻在上麵的文字或圖案也可以長久保存。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最古老的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了,最近的也不會少於3000年的時間。

泥版雖然可以寫字,但是卻沒有辦法裝訂,所以如果一塊泥版寫不下一篇文章,那麼這幾塊泥版上都要有全書的標題和編號,而且下塊泥版一般要重複上塊泥版的最後一行字,以便讀者查尋。類似的泥版文書在尼尼微城遺址就發掘出2萬多塊,目前總共約有數十萬塊被發現,內容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麵。

刻製泥版的工作在我們今天看來雖然煩瑣而繁重,但在當時來說,卻是很先進和有水平的技術。並且,要想成為一個泥版工人,還需要不短時間的學習和鍛煉呢。

·泥版保存別具特色

泥版在經過曬幹和烘烤後,會變得非常堅固耐用,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但存放起來卻並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們現在用的約50頁的32開本的文字量寫在泥版上,重量就能達到50千克。因此,泥版的存放就完全不能像現代的書籍一樣。

存放在圖書館裏的文字版書,成套的泥版要用繩子捆起來,並附上標示這些泥版各自內容的一個小型的泥版塊,放在架子上或書庫裏;也有的是用籃子或泥壇、泥罐存放。一些重要的文件或需要保密的書信,通常需要采用一種特殊的“信封泥版”來保存,也就是用另一塊泥版蓋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版上,再用一些軟泥封住兩塊泥版的四邊,再蓋上印章,表示這塊泥版很重要。然後,再在外部泥版的表麵刻上該文件的副本或內容概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版的意外損壞或偽造和篡改。

信件的保護也是這樣,把寫有信的泥版包上一層薄薄的黏土。收信人在接到信後,隻要把這層黏土去掉就可以讀到信件的內容了。雖然剝落外層黏土的過程也許並不太輕鬆,但至少這種方式很安全。

泥版文書的創製和保存過程與中國製陶比較相似,人類的文明就是如此奇妙地互相感應著的。泥版文書的創建,也展示了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是,關於泥版文書的創製裏仍然有很多沒有解開的問題,比如泥版文書的材料要怎樣調製?泥版文書在長久的保存過程裏遇到水以後字體的扭曲會不會使釋讀有產生誤解?如果有,這一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呢?這些難以解釋的問題,還有待於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相關鏈接——泥版書屋

20世紀3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安德烈·帕羅特在兩河流域上遊的名城馬裏中,發掘出了一所房舍。這所房舍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掘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學校。這所“學校”包括一條通道和兩間房屋,大間房屋長44米,寬25米;小間麵積約為大間的1/3。大間內排列著4排石凳,可以坐45人左右;小間排列著3排石凳,可以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學校的教室。不過,在房舍中並沒有發現教師授課用的講台,但卻發現了很多泥版,研究人員稱這些應該是學生的作業。

因為這所房舍靠近王宮,附近還有許多泥版文書,所以考古人員認為,這應該是當時的一所學校,建造時間應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如果這一推斷正確的話,那麼這所學校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學校,要比古埃及於公元前2500年出現宮廷學校早1000年左右。

研究發現,蘇美爾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大體上分為三類,即語言、科技知識和文學創作。語言是最基礎的課程,首先要學蘇美爾語,以便適應神廟祭祀和宗教活動的需要。蘇美爾語在當時是顯貴階層的語言,懂得蘇美爾語也被視為有學識、有教養的標誌。除此之外,學生們還需要學習一些計算、幾何及其他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