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年前,為了研究生命的意義,開始從夢這個課題入手,希望能從中找到其對生命的啟示。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夢境與現實生活中的思想並不是完全相反的,而是與我們白天的活動相一致。如果我們白天為了某個使我們具有優越感的事情而努力,那麼晚上如果做夢,夢的內容也很可能是完成某項艱巨的任務,這和我們白天的目標相對應,因為夢永遠都來源於生活。
有一個細節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夢對我們的影響,那就是在清晨,我們常常會忘記夢的內容,但我們的大腦真的對夢的內容完全沒有感知嗎?肯定不是,因為我們雖然記不起夢的細節,但卻能夠記起夢帶給我們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會帶給我們某種影響。在夢境中,我們隻是暫時脫離了現實的場景,但並沒有完全脫離現實,因為任何的現實幹擾都有可能影響睡眠質量。例如,一位母親可能因為孩子輕聲地呼喚而在睡夢中驚醒,卻不會因為屋外喧鬧的馬車聲而蘇醒。所以,即便我們進入夢鄉,仍然和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隻不過和現實的聯係不那麼深刻而已。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紛紛複雜的難題,而夢境和這些難題是有關係的。可以這麼說,夢可以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支持。如果一個人麵臨一個令他束手無策的難題時,他一定會找一個自欺欺人的方式來處理,並利用各種看似合理的論據來證明,這樣就可以讓別人覺得他有能力解決眼前的困難。
例如,有一個人生性懶惰,不願意努力工作,也不想幫助他人和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他還有著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於是,他就可能會選擇賭錢,並且整天幻想著自己能夠錦衣玉食。這時候,他的夢可能會非常多,內容可能也和贏錢等不勞而獲的事情相關。當然,他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從來沒有贏過。由此我們可以初步斷定,做夢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所以說,夢的主宰還是現實生活。不管我們是否做夢,我們的生活方式還是沒有改變,而夢對於我們生活方式隻是起了一種支持作用。
再如,有個學生正麵臨一場即將帶來的高難度考試,而他卻沒有及時複習,眼看考試將至,他可能會產生逃避的想法,相對應的,他在夢中的場景就有可能是置身於戰場上或者懸崖邊。在夢中,他也是緊張且猶豫的。但是,如果另一個和他同樣參加考試的學生準備的相當充分,他認為自己可以通過這次考試一鳴驚人,那麼他可能會夢見自己在登高眺望,並看到了美麗的景色。這種狀態對他即將到來的考試是非常有利的。然而,這樣的夢境依然是自欺欺人,雖然夢給他足夠的支持,但他仍然有考試失敗的可能性。
這個道理非常容易理解,就像很多運動員在跳遠的時候會數一、二、三一樣,數數這種行為和他能不能跳得好根本沒有任何必然的聯係,但是,這種行為卻能夠使人集中注意力,增強自信心,從而有利於超水平的發揮。
在我擔任也拿大學教授期間,我的一名學生滿臉愁容地找到我,說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所以哲學考試才考得一塌糊塗。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希望我能夠網開一麵,在他的哲學試卷上打上及格的分數。他還告訴我,自己家境貧寒,如果拿不到畢業證書,將沒有能力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這時候,我想到了校長曾經跟我提到這名學生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事情。但是我又是一個非常講求原則的人,如果我讓他及格了,那對其他沒有及格的同學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為此,我猶豫不決。當然,我傾向於對他網開一麵。在做決定的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
夢中的我失手殺死了人,我呆呆地站在那裏,手足無措,心裏想:“完蛋了,完蛋了,我為什麼會這樣做。”早上夢醒時,我出了一身汗。由於這個夢記憶深刻,我就仔細的思考這個夢,突然發現這個夢可以與現實聯係在一起:因為這名哲學課不及格的學生如果拿不到畢業證,就可能無力照顧自己的雙親,而他的雙親也有可能在窮困潦倒中死去,這不就是殺人了嗎。想到這些後,我最終還是在那名學生的哲學課成績評估單上寫上及格兩個字。夢的目的在於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如果我們能清醒地了解到這一點,就不會受到夢的影響,我們在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就會更加尊重事實,而不是千方百計地尋求夢的預示。
很多人都曾夢到過自己遨遊天際,和其他的夢一樣,這種夢的關鍵就是能喚醒人的感覺,能夠讓人精神振奮,通過這樣的夢,我們可能會充滿自信,認為解決問題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困難。
綜上所述,夢並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但卻能在我們明確好正確的人生意義後,幫助我們增強勇氣與信心,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當人對經院哲學的思想產生動搖,不相信存在一個上帝時,感官係統就會乘虛而入。它會摧毀人們以前的精神架構,讓人們對生活產生一種恐懼。此時,要想具有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必須要努力的麵對現實世界,全身心的投入生產建設。我們要付出大量的勞動力,用來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是遵從自己的本性的一種表現,這種生活雖然讓我們少了一些安心,但卻能帶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我們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這是當前社會的主流思想,它的影響力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但是,這種理論也是存在缺陷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缺陷越發明顯。
曆史的諸多教訓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必須要為人類的整體目標而努力。縱觀曆史,打破舊有的文化製度,把生活的核心從社會轉移到個體上,是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但是,在這個時候,總會有一股保守勢力來阻撓,他們利用人們想要逃避個體責任的願望,試圖營造一種集體的意願來使人們明白,個體隻有生活在整體中才有價值。中世紀時期這種理論體係最為流行。
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建立之後,人們再次發現了自己的力量與智慧,於是人們開始試圖將舊思想打破,用來保證個體的獨立性,我們還應該了解,自由意誌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當然,我們也應該知道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欲望的膨脹和生活的豐富讓我們對物質有了非常強烈地追求。漸漸地,生產力的集中又使人們渴望被某個權威的組織掌握。現在的各種社會運動證明了這一點。個體之間渴望聯合的欲望加強。
當生活按照資本主義的模式進行時,我們就需要不停地工作,目的是為社會牟利,使人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工作讓我們能在生活中得到快樂和降低痛苦,因為物質牢牢地控製住了我們。這種製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的欲望,並且能抵禦冷漠,使生活變得快樂。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工作分配到自身所需的物品,實現理想也有了一個合理的途徑。
遺憾的是,這種模式也遭到了大家的質疑。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追求一個共同的偉大目標,更不理解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集體,還隻是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即便我們夠幸運,能夠得到豐富的物質,但是,需求滿足之後的無聊和空虛又會出現。因為,如果文明一直隻是以促進人類的直接利益為目標,那麼勢必會被打上精神貧瘠的烙印。這樣的文明不會使人的本性得到激勵,更不會讓人努力爭取更高層次的需求。確切地講,它隻能作為人類實現物質富足的工具,永遠成不了人類精神世界中的支柱,更不會為人們營造精神純潔的生活。因此,人的精神生活依然存在問題,我們也無法與宇宙建立起任何的聯係。
真正的文化體係從來都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僅僅以生物學角度來詮釋人的行為是何等的荒謬,它不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反而是更加艱難。所以,如果生命的意義就是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那麼這種文化體係本身就是有漏洞的。
在資本主義的文化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環境的限製,進而對精神的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壓抑,因為整個社會中的人都在忙碌中創造物質財富,個體隻不過是一種工具的存在,人與人之前的關係永遠隻是利益,沒有人會關注一個弱勢的個體,也沒有人願意幫助一個物質財富匱乏的人,這種隻為取得勝利而不顧是非好惡的行為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
資本主義的局限性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個人主義的發展。當前時代的很多情況都能表明個人主義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他反對各種虛誇的形式主義,為生活奠定了一條新的道路。社會中個體的特點與行為被人們重視起來,很多工作擺脫了死板的機械勞動,開始追求創新性。勞動部門也開始利用各種方法手段來表現個體的行為。這種模式是一種資本主義模式的升級版,他能否帶給我們正確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就不得而知了。
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進行了深刻地批判,這種批判不無道理。但是,這並不代表個人主義就可以代表全部的真理,盡管它擁有華麗的偽裝,但也絲毫掩蓋不了它所表現的空虛內容。因為它呼籲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生存和生活,這使每個人的意識孤立,無法融合成一個整體。但是,人類的思想是開闊的,它總是會尋找一種包羅萬象的整體。如果這種整體沒有找到,我們的生活就隻能是一片荒蕪。
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主觀的世界中,因為人的生活範圍並不局限於此。如果我們遵循個人主義的理論,將生活局限在個體的特性上,那麼我們就沒有能力衝破這種限製,缺少大家共同的真理以及心靈與心靈之間的碰撞與交融。因此,個人主義的理論有著非常明顯的偏執與狹隘。
純粹的人本主義對很多人來說是悲哀的,因為以它為基石確立的生活沒有絲毫的意義。資本主義的文化體係隻關心外部條件,忽視了精神的追求;而個人主義則隻關注個人的精神追求,忽視了生活的整體性。因此,這兩種理論都無法讓我們獲得心靈的慰藉。
人們為了更好地生存,往往建立一個共同的信仰,但是,個人主義無法為我們帶來共同的信仰。因為個體的本能是野蠻的,這是對文化的一種降低。在某種層麵上說,個人主義助長了自私自利。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對於個人利益可以不顧一切地爭取,對於集體利益或精神追求則直接放棄,甚至嘲笑追求後者的群體。
目前,我們已經敏銳地知道,對世界局限性太大的強烈不滿和對客觀世界的厭煩已經成為群眾們廣泛存在的情緒。我們據此認為,如果沒有一種更好的追求來約束自己,無法體驗到比感官係統體驗更加優越的東西,生活就變得沒有絲毫的價值可言。
很多人已經切斷了與客觀世界的聯係,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甚至連生命的本性也被隱藏了起來,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如果隻是在感官世界內尋找生命的意義,那將會徒勞無功。我們今天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超越常人的存在,但如果僅在感官世界去尋找,同樣是一無所獲。因為人的本性在感官世界中被牢牢的束縛住了,不可能僅僅靠簡單的一句話就能使生命重新煥發活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出大膽的決擇,要麼和目前的主流文化決裂,要麼就放棄內在的提升,停止追求生命的意義。後者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根據上麵所研究的結論,我們承認今天的人類正在麵臨一次深刻的革命,我們正困惑於一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疲於奔命,要花很大的精力來適應惡劣的環境,並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世界上得到一席之地,然後想盡方法實現自己人生的一切可能性。
不可否認,客觀環境看上去是複雜的,但實際上卻是可以明確目標的,就像正午的太陽那樣,可以讓我們一眼看到。就像一個人的目的是到河中釣魚一樣,他隻要準備好工具,然後選一條魚多的河垂釣就可以。即便不會釣魚,他也可以請求別人的幫助。但是,當我們更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這些行為背離了我們的初衷,與我們最初的願望正好相反。如果我們試圖將直接獲得的經驗統一起來,並和我們的行為相契合,那麼我們就會陷入各種糾結之中,並被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左右拉扯,使我們的思想分裂,最後陷入精神矛盾之中無法自拔。
在曆史上,我們還從沒感受到如此強大的不安和恐懼,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找到所謂的安全感,相反,我們曾經認為的理念卻在各種勢力的衝擊下崩塌了。當我們努力把精神生活建立在我們所熟悉的事物上時,我們卻發現和諧的精神家園正在離我們遠去。我們曾經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完整的極樂淨土,最後卻發現,我們的周圍永遠存在著完全對立的思想和理論,這使我們的希望落空,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失落。
直接經驗的弊端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以前是在幸福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在與人們幸福沒有任何關係的社會群體中尋找。第一種顯然不適用與我們的現狀,而且,也無法找到真正的人生意義,因為一個已經得到物質精神滿足的人就不會想到思考人生。因此,第二種方法更加適合於目前的情形。
傳統的理論開始出現裂痕,人們開始向這些理論提出質疑,甚至有很多人已經開始向腐朽的思想宣戰。在充滿力量的宇宙中,新理論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新舊理論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並不是舊理論被新理論攻擊得一邊倒。對於每個人類來說,個體的思想和感官係統本身就容易產生激烈的對抗。例如,當我們腹中饑餓,看到美食的時候都想飽餐一頓,但如果對麵的美食是別人所有,而你又沒有足夠的錢來購買時,矛盾就產生了。如果是在你極度饑餓、瀕臨死亡的時候,這種衝突會更加強烈,現實會逼迫你做出一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