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天主教在很多國家都設有“大公教會”,如果實在論成立,那麼這個“大公教會”就是權威性的,每個國家都要遵守教會的旨意,但要按照唯名論的說法,“大公教會”就是一個普遍的概念而已,甚至就代表一個符號,而各個國家才是真實存在的,如此一來,王權就會得到鞏固,教會控製能力會逐漸下降。
其次,教會的信條在當時被認為是普遍性的真理,而在唯名論者看來,這也是不真實的。隻有個別的物體才是真實的。例如,經院哲學上認為聖父、聖子、聖靈可以組成上帝,上帝是唯一真實存在的,但按照唯名論來說,聖父、聖子和聖靈才是實際存在的。再如,經院哲學神學理論經常呼籲人們要一起禱告,共同償還所謂的“原罪”,但唯名論出現後,個人的個別信仰才是實際存在的,比教會的統一信條更加可靠。這說明人要得到救贖不一定通過教會,剝奪了教會作為天堂與人間唯一連接點的權利。
最後,既然相信個別事物才是真實的,那麼人們生活的主要目標就應該從虛幻的世界轉向客觀世界,提倡人們對現實生活要有高的追求,這就相當於同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產生了根本對立。因此,唯名論在當時成為反對天主教會統治的強大理論武器。
實在論的觀點脫胎於基督教的某些傳說。例如,教會聖餐儀式中有“實體轉化”學說,裏麵說,在進行聖餐的時候,人們吃的麵包並不是實際存在的,隻是基督的肉和血,雖然表麵上去還是麵包與酒,但這隻是麵包和酒的偶然特點,並沒有實在性。它們雖然不能被感覺到,但卻和共相一樣,是一種精神實體,具有客觀實在性。“三位一體”和“原罪”等正統教義對其進行了論證。更為重要的是,實在論的觀點非常適合於羅馬教會的教義。因為普遍比個別更具有實在性,普遍高於個別,所以越普遍的事物越高級。上帝的觀念是最普遍的,所以上帝是最高級的存在。而羅馬天主教會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勢力遍布世界各國,因此,它比各個國家的王國更具有客觀真實性。這種觀點向人們傳達了教權高於王權的思想,這也是國王要服從教皇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唯名論和實在論雖然都屬於哲學的範疇,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封建社會政治鬥爭的反映,以王權和教權之爭為其政治背景。唯名論具有唯物主義傾向,代表了廣大地主階級和人民群眾,而實在論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代表了落後的理論。
經驗主義要求我們用最直接的人生經驗來詮釋生活,並盡可能地賦予生活一個合理的意義,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需要了解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即人與宇宙的關係。一種觀點認為,人作為主體沒有任何的自由,宇宙將其完完全全的包裹控製起來。另一種觀點認為,人作為主體具有高度的自由和決定權,而宇宙隻是為人類追求目標和幸福提供一個必要的環境。不管是哪一種模式,都可以分離出許許多多具體的方法,都有各自的規則,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二者都絕非是空想出來的理論,而是經過曆史和實踐驗證過,切實可行的。
利用經院哲學和內在論唯心主義追尋生命的意義失敗後,人們開始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想利用感官世界的經驗來解釋人生。因為在這之前,用經驗主義的觀點解釋科學理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的源頭在啟蒙運動時代,那時候,人們認為宇宙應該和精神分離,在宇宙中,絕對的精神或權威也許並不存在,沒有了精神依附的宇宙將會變得更加真實。同時,精神對於人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浩瀚無際的宇宙從一開始就將形形色色的精神元素囊括其中,可以說,沒有宇宙就沒有精神。但是,宇宙是精神的家園,不斷豐富的精神是宇宙保持生命力的基礎。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經驗源於自然,而自然則源於宇宙。這是機械論的根本觀點,它認為人類勢必會與宇宙融為一體,不具備能動性的宇宙會被人類所影響。最終被人類所同化。即人類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意義對等。
人類的本能決定人們會盡可能地將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提高,這證明了人類的高貴和尊嚴,但是,經驗主義把人看成了宇宙的附屬品,把人當作了自然進化的過程。這種看法未必錯誤,不過,需要克服人類超強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當然,這種觀點必須要用明確的論點和論據。
但是,這種理論經得住實踐的考驗嗎?是否是真理呢?的確,我們目前還不能完完全全的相信經驗主義,但是,它的出現已經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益處,首先,它讓生活變得簡單直接,不比遵照某個超越一切的意誌生活,所有的人在宇宙中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發揮自己的個性與創造力。這時候,人們的安全感增加,接受了生命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並看到了生活的前景。例如,當山洪暴發時,我們不再向以前那樣祈求上帝的保佑,檢討自己以前犯下的罪過或者是希望某種宇宙的終極精神的幫助,而是依靠對現狀的判斷與行動挽救自己和他人。
此外,經驗主義能夠激發我們的鬥誌,鼓勵我們以自己的力量打破來世說的愚昧和束縛。在很長一段時間,來世說曾經被人們普遍認可,它幫助我們重新架構了新的生活。來世說對於那些為生活在貧困痛苦的人們帶來了希望,讓一種模糊的理論成為一種信仰。因為這樣可以讓人們超脫現實世界,轉而追求來世的幸福。所以,今世對人們來說就是無關緊要的一部分,貧窮和痛苦也隻是暫時的。隻不過,隨著人們認識的增長,這種理論逐漸脫離了社會的發展需要。
不過,即便是現在風頭正盛的經驗主義,也存在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很快發現,它所詮釋的生命意義是非常弱小的,主要表現在它缺少了以前的諸多信仰、幻想和迷信,這看似是擺脫了無知,步入了新文明,但事實上,這也使經驗主義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在強大的自然規律之下,我們機械般的生活著。人和自然的關係被人為地剝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被看到是極為普通的生物進化步驟,而生命本身也被禁錮在了一個用生物進化論和機械唯物主義解釋的狹小係統中。係統裏麵的個體永遠也無法走出他所在的範圍。這樣所導致的後果就是人們隻是依賴生活,但卻缺乏獨立的創新,也沒有明確的關於善惡的價值觀。
我們無法否認,經驗主義所架構的體係就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在這個體係中,精神生活是有的,而且比以前還要豐富的多,隻不過它隻能作為物質生活的延續,會受到感官世界的諸多限製。例如,在以前,當我們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時,會擔心上帝的懲罰,從而謹言慎行,而現在,我們不必擔心這一點,因為經驗主義告訴我們上帝並不存在,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個問題是,這些描述是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它是否可以公正客觀的揭示真理?這點無從得知,但是,經驗主義如果僅僅依靠外部的經驗,而忽視人的內部機能的話,這對人們的生活來說是一個噩耗。到那個時候,科學家和藝術家所創造的一切新事物與情感都會變得冷淡,人格、氣質也就變成了空洞的名詞,這和經院哲學還有唯心主義的荒謬沒有任何區別。
宇宙的能量是巨大的,它用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著萬事萬物,在經驗主義的體係中,人類麵對宇宙,沒有絲毫的主動權,隻是依靠著意識負責記錄和觀察,然後依靠得來的一星半點的經驗思考和行動。人不能改變任何事物,也無法創造任何事物。如果我們不能有所突破的話,那必然會淪為宇宙的配角,充其量也隻能成為一個觀察者,而不是創造者。
在經驗主義剛剛興起的時候,它的號召力一度到達了頂端,它激發人們努力反抗超自然的學說,抵製充滿迷信的言論,類似於法國的啟蒙運動。但這一切結束後,也就是當經驗主義打敗了經院哲學與內在論唯心主義之後,它的發展就趨於停頓,所有的功勞也歸宇宙所有,人的意誌形同虛設,我們將精神力量大大地削弱了。
經驗主義讓人類在經過上千年的進化之後,又回到了原始狀態。這對人類來說,就相當於一次性地剝奪了我們自身一切與眾不同的特性,於是,我們隻能依靠來自自然的天性滿足自身對幸福的追求。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們渴望回歸自然的願望已經暴露了我們並非純粹的自然產物,我們有自身的精神特質,這與完全融於自然的植物與低等動物是不同的。人們為什麼對回歸大自然如此熱情?為什麼會把回到自然的懷抱當作人生目標?因為它被人們看作通向幸福人生的通道,看成是追尋人生意義的必經之路。
在回歸自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將自己與自然聯係在一起,這個目的達成後,生命就不會完全從屬於自然,而是有了內在的精神元素,精神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本身已經超越了自然規律的範疇。如果我們是一個不斷追求真理的人,那麼我們就會擺脫自然的束縛,因為真理的範圍既包括自然的萬事萬物,也包括人類自身的精神。
一個完全相信經驗主義的人,不會感覺出自然與精神存在的矛盾。他不知道感官係統雖然創造了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已經可以影響到感官係統,並對自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將會對文明與科學造成巨大的打擊。
一種理論越是完整和統一,它的可抨擊性就越強,因為這樣就可以輕易地找到破綻。如果這個破綻不幸被找了出來,那麼該學科所標榜的生命的意義也就無法代表真理了。總之,經驗主義告訴我們,人與宇宙相比非常渺小且微不足道,宇宙將我們束縛起來,但它對我們又不怎麼友好;在它的不良影響下,人們無法相敬相愛,無法違背自然法則,一切的行為仿佛是在預先設計好的軌跡上行走;這種模式把人卷入了一種冷漠的境地,根本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幸福。經驗主義雖然把我們從虛幻和迷信中解救出來,卻把我們的精神能量清除一空,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我們想要的,它無法使我們的心靈淨化,無法幫助我們自身成長,更不能激發我們的力量,讓我們的創造力迸發。但如果這些做不到,它又有什麼資格揭示人生的意義呢?
現階段,幾乎所有能夠按照正常邏輯思考的人都已經明白,經驗主義無法給我們帶來任何有用的東西,它帶來的隻有失望和憤懣,拋棄了迷信和幻想的經驗主義看上去空洞且缺乏創造力。
經驗主義無法對生命的意義做出合理的詮釋,它總是拿著直接的經驗為自己理論的直觀和真實性進行辯護,如果我們不打破它的防線,就相當於否定了精神的存在,我們就會臣服於感官所搜索到的信息,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者說,我們的思想接受了感官世界的支配。
隻要有這種觀念存在,我們的心靈就無法獲得自由,過去的實踐表明,即便在感官世界的束縛中,精神力量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在動物的王國中,不乏聰慧、狡黠的物種,但它們的這種智力僅僅隻能進行自我保護,或為個體或種族的延續提供保障,遠遠沒有達到脫離自然秩序的水平。
人類也一樣,即便我們的智力比動物要高上不少,但我們也無法找到生命的意義,開辟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從這一層麵上講,我們就相當於一個高級的動物,和其他生靈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
在人類誕生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的智力隻是作為保護自己和爭奪資源的有力武器,後來,他逐漸脫離感官世界而存在,並與感官世界分庭抗禮。這是人意識的進步,也是精神力量的增加,它可以擺脫感官係統的僵化,脫離自然的控製,並站在自然之外獨立思考,把自然以及生命作為一個課題觀察和研究。人們試圖從感受自然到超越自然過渡。如果人們對自然還是停留在接受和依賴層麵,就無法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超越自然的人類是具有顛覆性的,它告訴我們提供根本動力的是思想而不是自然,這時候,思想可以理所當然的宣布自己才具有直接性,隻要是它不能解釋的東西都不予承認。於是,思想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尺,感官係統的作用被嚴重削弱,成為次要考慮的因素。這種觀點在一定時期被看成是人類的全麵進步。試想一下,如果思想無法擺脫感官係統的影響,那人類社會就不會有真正的文化和精神財產。
在思想的不斷進步中,我們以一種傲慢和自信的態度麵對整個感官世界,並試圖反過來控製它,這是對舊秩序的一種顛覆,它所堅持的理念就是完整的表達內心需求,激發追求真理和生命意義的熱情和力量。即便是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也被認為是各種思想的作用,它控製和維持著我們賴以生存的感官世界。
思想發展就像一股強大的洪流,它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觀念和經驗主義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與衝突,它們不停地找尋各種各樣的論點反駁對方。在兩種觀念的衝擊下,我們的生活被兩個相反的力量所操控,它們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讓我們不知道如何選擇。
我們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感官世界是完全無情和冷漠的,經驗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的所有運動都要歸於感官世界之內,任何高端的科學也不能加以解釋,我們隻能對它進行觀察和描述。與經驗主義相反的理論,卻能夠憑借富有創造力的思想不斷產生新的內容。至少,人們可以堅持尋找事物的本源。無論麵對怎樣不可改變的規則,思想總是要試圖去打破它。在思想麵前,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一種把生活看成像自然一樣機械的觀點,都是要受到鄙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