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人為什麼而活,找不到生命意義,甚至在人生的道路上誤入歧途的大有人在。有很多人是後天遇到了創傷事件,但更多的是因為童年就埋下了不安的種子。其實,童年是幫助孩子找到生活意義的最佳年齡段,如果在這個時候對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在孩子5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他們的兄弟姐妹也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力。當孩子步入校園後,老師的影響又占據了核心地位。總之,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本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優越感,受到關注和尊重,這是天性使然。但當他們受到挫折之後,可能就會很快的轉為自卑,外界的風吹草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敏感,所以童年時期形成的人格非常難以改變。若在這個時候得不到合適的引導,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他們對於人為什麼活著的理解也容易產生偏差,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找到他們人格的根源,幫他們重新建立起優越感和自尊,至關重要。
從嬰兒降臨之時,本能讓他希望與母親建立一種親密的聯係,因為之前他一直在母親的胚胎內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最初的成長中,他對母親會產生嚴重的依賴,我們可以將這看成是一種追求合作的意願。母親對嬰兒來說就像一個紐帶,讓嬰兒與社會可以產生聯係,如果嬰兒與母親無法建立正確的聯係,嬰兒就有可能畸形發展甚至是走向毀滅。
我們在長大之後的行為舉止,很難確定哪些屬於遺傳,因為遺傳的因素很可能已經被母親的教育所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便是教會孩子如何與人溝通,以及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與他人合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全心全意的愛孩子,並且發自內心地對他產生興趣。
當母親用溫柔的態度對待孩子時,孩子就會願意與母親交往,反之,則會排斥母親。例如,有位母親不知道如何給孩子洗澡,那麼孩子在洗澡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難受,進而開始排斥母親。久而久之,孩子就無法與母親進行正常的合作與溝通,在長大後,也就難以與他人正常的合作與溝通。
母親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被忽略。如果家庭重男輕女嚴重,那麼女孩就不會對自己未來的母親角色產生興趣。任何人都不會滿足於附屬的地位,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女性很可能會對做母親非常排斥,甚至會不想生孩子或養育子女。這樣,她們也就不會認為教育孩子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如果我們所處的社會是歧視女性的,那麼一定會影響到家庭的未來。因為一個對孩子無法產生興趣的女性,根本不可能去關心和愛護孩子,這樣的女性總是會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孩子卻成了達成這種目的的阻礙。很多問題兒童產生的原因都是來自母親的教育不得當。如此循環下去,就是一種社會的悲哀。
但是,我們也不能將這些社會因素歸結到母親的教育方式上,因為她們童年的時候,也同樣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她沒有被教會如何做一名母親,也不知道怎樣與他人合作。而且,還有很多客觀原因的困擾,如家境貧寒、身體有疾病等,這樣的母親都不會有多大的精力來教育孩子。即便社會發展了,母親有能力和時間來照顧子女,也未必就能起到好的作用。因為很多母親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件作品,她們會認為自己是創造人的上帝,這是一種強烈的優越感。這雖然能鼓勵母親與孩子更加親近,但也容易導致母親過分追求優越感而企圖對孩子加以控製,讓孩子永遠無法離開她。
例如,有一個80歲的老人,她的兒子已經50歲了,依然沒有結婚,還是和她住在一間屋裏,她和她的兒子都患有肺結核。後來,她的兒子病發去世,這位母親傷心地說:“我能預感到,他是永遠長不大的。”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母親想要撫養孩子一輩子,但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作為母親,她隻是與孩子保持著聯係,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其他人產生聯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不會懂得合作。母親關注自己的子女本身沒有錯誤,但如果太過於關注,勢必會寵壞她們。而且,孩子不僅要對母親感興趣,還要對父親以及其他孩子產生興趣。所以,母親的職責重大,她必須要在最初的時候讓子女相信她,然後再讓子女相信周圍的其他人。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母親所束縛,就會在成長中出現問題,他很可能會利用一切方式博取母親的喜愛,他會表現得極為弱勢,具體表現為非常容易生病或者哭泣,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吸引母親的注意力。當然,有的孩子也可能選擇頂撞母親的方式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曾經有一個孩子在黑暗的屋子裏不停哭鬧,當母親走過去詢問他為何這樣時,他對母親說屋子太黑了。但這位母親也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反問道:“難道我來了屋子就會亮起來嗎?”其實在這裏,黑暗並不是導致孩子哭泣的原因,而是孩子害怕與母親分離,他隻是用了一種方式來吸引母親來到他身邊而已。所以,在研究孩子的心理時,一定要剖析他們行為的目的,而不是行為本身。
從前有一個非常頑劣的孩子,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常常給家裏人找麻煩,父母和老師對此都束手無策。就在這個時候,他生了一場大病,被送到醫院療養了半年多,康複之後,他居然變得乖巧懂事。對於這樣的結果,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他性格變化的原因是因為認識到了之前想法的錯誤,因為在以前,他總覺得哥哥被父母賦予更多的愛,而自己則被遺忘。當他生病時,全家人都非常關注他,導致他改變了之前的看法,不再認為自己受到忽略。
被母親忽略的孩子常常會被錯誤的人生意義所引導,這是因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吸引母親的注意上麵,而忽略了與其他人的合作。有些心理學家認識到了很多母親教育的失誤,於是就建議早早將孩子送到幼兒園,離開母親的懷抱,但是,這種想法非常荒謬。因為幼兒園的老師再和藹,也不可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對待別人的孩子,這點我們可以在孤兒院得到證實,因為那裏缺乏一個像母親一樣的人作為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當然,如果有女性懂得教育方法,可以對孩子諸多關愛,那麼即使是孤兒,也會成長得很好。
有些人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母親比父親更重要一些,其實不然,父親同樣也是孩子依靠的有利對象。通常情況下,當母親不在身邊時,孩子都會與父親建立親密的聯係。但當繼母出現時,孩子就會認為繼母分享了父親的愛,從而會對繼母產生很大的敵意。
在家庭中,父親的作用同樣重要,隻是剛開始,父親與孩子建立關係比母親較晚而已。我們要知道,如果母親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沒有很好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父親身上,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很多不利影響;而且,父母的關係如果不和諧,也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反作用。另外,孩子對另一半的認知其實也是從父母關係開始的,如果家庭關係不和諧,很可能會讓孩子以後對婚姻持悲觀態度,甚至會轉變為拒絕異性的追求或者排斥與異性交往。
很多孩子會將父親視為自己的榜樣,另有一部分孩子將父親看作敵人,這和體罰孩子有關係。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父親經常會扮演著懲罰孩子的角色,這很容易在無形之中破壞父子關係。所以,作為父親來說,一定要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一般情況下,如果父親能夠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並能積極融入社會,在與他人合作方麵也能成為家人的榜樣,做到努力工作和關注家庭兩不誤,那麼就會對孩子產生非常好的作用。有一天孩子有了自己生活的時候,也會吸收父親的經驗,這對創造幸福生活非常有利。
作為丈夫來說,對另一半的愛可以無限大,但是,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得過於明顯,因為這樣很可能會引起孩子的不滿,他會感覺到自己被忽視了,從而產生嫉妒心理,這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可以說,父母教會了孩子生活,並深刻地影響了他們對生存意義的看法。
家庭環境對於家中長子的影響比較大,但隻要處理得當,就能避免很多問題。在次子降臨之前,一定要讓長子學會溝通與合作,他就不會產生抗拒心理。我們有時會發現,很多長子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會有照顧和保護他人的意願,這是他們效仿父母的結果,他們會認為照顧兄弟姐妹是應負的責任。但是,據心理學家分析,照顧他人並取得他人信任的想法與控製他人的欲望可以相互轉換,這也就是為什麼長子容易是問題少年的原因。
次子在家中的境遇同長子是完全不同的,自從他降臨人世間開始,就有另外一個孩子來和他分享父母的愛。比起長子,次子更容易和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對於次子來說,永遠都有一個在年齡方麵和身心方麵都比自己強的哥哥或姐姐,對於次子來說,他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超越他們。所以,在很多家庭中,比起長子來說,次子都要更加優秀,從這一點上,我們沒有發現遺傳方麵的因素。我們可以說,如果次子更容易成功,和他嚴格要求自己是有莫大關係的。就算他以後走上社會,這種習慣也會保留,並養成努力奮鬥、不服輸的精神。相反,長子的成長更容易受到破壞而停滯,更容易建立不正確的生命意義,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有一點需要注意,我所說的長子並不一定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更多的還是指具有長子特征的人。因為家庭關係錯綜複雜,很多大家族的孩子,如果有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那麼他們兩個就可能都具備長子的特征。
如果在兄弟姐妹中有比長子還優秀的人,這對於長子就是一種威脅,他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維護自己的權威。這時候,如果同齡的是個女孩,那麼長子就更加接受不了,他會認為那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當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發生爭執時,女孩會占據優勢。因為18歲之前的女孩比男孩在身體和心靈上發育都要快,這就讓作為長子的男孩很難超越同齡的女孩,於是,長子可能會想方設法地打壓女孩。結果可想而知,長子必定會被大人們所討厭,最終可能遵循錯誤的生命意義前進。所以,父母一定不要讓孩子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兄弟姐妹間的勾心鬥角上。隻有這樣,才能避免不良後果的產生。
在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沒有弟弟妹妹,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會麵臨競爭。當然,他們可能會受到父母的特別寵愛,這決定了他們一直有一種優越感,一種不會輸給他人的優越感。其實,最小的孩子最容易成功,因為他不光有父母、哥哥或姐姐的支持,周圍的環境還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對於最小的孩子來說,必須防範的一個重要雷區就是他們很容易被寵壞。一個被寵壞孩子的自立能力非常差,他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的幫助,他沒有勇氣和足夠的力量去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最小的孩子胸懷大誌的概率很大,但他們往往誌大才疏,眼光很高,但在實際的實現過程中卻害怕吃苦,遭受失敗時,他們也最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在家庭中,他會有一種周圍所有人在年齡、身體和社會經驗方麵都比他豐富的感覺。
對於獨生子來說,他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巨大的困難,他同樣有著競爭對手,這個競爭對手往往是他的父親,而他的母親也希望一直能夠保護他,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俄狄浦斯情結。對於獨生子來說,當父母提出想再生一個孩子時,他難免會抵觸,因為他希望自己永遠都是家人關注的焦點。但是,當他步入社會的時候,如果不是相當優秀,自然不會有太多的人關注他,這時候,他就容易出現問題。
如果家庭中隻有一個男孩子,他的處境也可能會相當尷尬。因為父母不在的時候,姐妹們和他的共同語言可能並不多,他會覺得自己非常孤獨,尤其是姐妹們一起孤立他的時候,他會陷入深深的自卑。如果他是長子,就會感到背後有充滿敵意的一群女性對手,如果他是幼子,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玩具,被人胡亂擺弄。對此,我們一定要鼓勵他多出去和別人溝通交流,不要總讓他壓抑自己,否則,長期在女孩子中間,他也會變得具有女性特質。例如,從臥室的環境上來說,女性一般會把房屋收拾得井井有條,並且在色彩方麵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創意;反之,男性的房間有可能會非常淩亂,各種衣物可能會堆積到一起。所以,當一個男孩常年生活在女孩圈時,他對於事物的看法、審美觀可能也會往女性方向靠攏。
有時候,他也可能會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強烈的抵觸,因為他想保留自己男性的特質,不想被女性所同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處處帶著防禦心態,以免被女性俘虜。因此,他會感到焦慮和煩躁,性格也有可能變得相當極端,即不是懦弱無能就是暴躁無比。顯然,這兩種特質對以後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境遇,決定了他們以後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義。在孩子的成長中,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家庭的不和諧引起的,我們要仔細的研究家庭的作用,揚長避短。另外我們也要知道,所有的人都具有劣根性,都想具有優越感並駕馭別人,這也是家庭矛盾的根源之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教育孩子多與別人合作溝通,在家庭中汲取能量後,還要勇敢地擺脫家庭所帶來的束縛。
學校是家庭的一種延伸,如果每一位都能很好地教育子女,並使他們健康成長,那學校也就沒有必要設立了。在很早以前,絕大多數孩子並不上學,在成人之前接受的都是家庭教育。就像工匠們會將祖輩傳下來的高超技藝教給孩子一樣,這些都無須在學校裏麵獲得。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父母畢竟勢單力孤,所以,必須由學校來分擔,這樣才能讓兒童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更早的找到正確地人生意義。
從孩子入學的那一刻開始,就步入了一個小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他生活方式中的錯誤將會毫無保留的顯露出來。例如,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有一天脫離父母的照顧進入學校,他便沒辦法與其他人交往,因為父母並沒有教會他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在學校的第一天,他可能就有苦惱,有著非常強的回家欲望,對於同學和老師,他是提不起任何興趣的。如果他繼續保持這樣的特性,在學校就不會受到歡迎。我清楚地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經常會不經同學的允許就拿他們的文具使用,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在這以前,我的父母給了我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這使我在剛入校的時候感覺到了一些不習慣。
當我長大並從事哲學相關工作後,開始觀察第一天進入學校的孩子們的行為。在調查之中,我發現有一個兒童在進入學校後,既不想學習也不願意和其他孩子玩耍,而是不停地嘲笑老師和同學,周圍的人對此束手無策。有一次,我悄悄地問他:“你為什麼總是喜歡嘲笑周圍的人呢?”他說:“他們把我弄來就是為了嘲弄我,所以我也要嘲弄學校裏的人。”通過對他的深入詢問,我才知道,原來他的父母經常會譏諷他,他以為把他送到學校也是為了更多地對他進行打壓。
對於這些家庭教育不得當的孩子,教師的作用就在這裏體現出來了,他們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授知識外,就是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糾正父母的不正確教育方法,幫學生們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正確人生意義。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或沒有相應的經驗,就會焦慮心慌,不敢向前邁一步。在學校裏,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落後於他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智力低下,而是因為他們並不能快速地適應社會,也不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而在此時,教師是幫助他們擺脫困難的最佳人選。
那麼,老師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其實,教師的職責與父母的職責相似,都是要先與學生建立聯係,並試著與其和睦相處。如果一個孩子在入學後沒有辦法與老師、同學溝通與合作,必然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孤立。久而久之,他必然會討厭學校,總是想方設法逃避學校的管製。其實,他們在智力上並沒有缺陷,甚至在很多時候比其他人更有才華,隻不過在無法交流和溝通的大環境下根本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將關注點轉移到和他一樣喜歡逃學的孩子,因為在這個群體內,他們會合作得相當好,他們互相敬佩和欣賞,他們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和優越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越來越偏離正軌,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學校裏大部分的孩子都在逃課,那麼這一部分孩子就會使其他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孩子感到莫大的恥辱,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老師要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就必須能讓孩子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獲得成就感。當初步的信心建立起來後,孩子就能自動自發地向著好的生命意義前進了。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應該了解孩子的世界觀、最喜歡的東西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挖掘他的興趣,然後鼓勵他在有興趣的地方做出努力。最佳的教育方式就是將教學內容同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結合起來,這樣就能讓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例如,老師可以經常帶著學生去郊外旅遊,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在當前社會有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孩子在入學前已經為了競爭做好準備,但在合作方麵卻非常欠缺。在進入學校後,絕大部分老師都是鍛煉學生的競爭能力,仿佛告訴他們,人隻有在互相爭鬥、敵視中才能生存。實際上,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即便有個孩子能夠取得成績第一,他也未必就會找到正確的人生意義,因為他很可能隻關注自己,隻關心自己獲得了什麼樣的東西,而不會去幫助別人,更不知道奉獻。這對合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應著重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從前有一個兒童,從他懂事開始,就覺得家庭中每一位成員都對他懷有敵意,仿佛都討厭他。步入校園之後,他就開始覺得學校裏每一位成員也都和他過不去,這導致他的學習成績相當差,因此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多次指責。但這反而使孩子的自卑感加重,成績長年沒有好轉。後來,有一位老師知道情況後,他向孩子耐心地講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周圍的人會對他懷有敵意。另外,這位老師還經常呼籲其他同學一起幫助他。很快,這名學生的人格發生了巨變。
很多時候,我的教育方式會受到眾人的質疑,因為他們不相信一個孩子能夠像大人那樣溝通與合作。事實上,小孩有時候比大人更加了解同齡人。有一次,一位女士帶著他的兩個孩子來見我,兩歲的女兒和四歲的兒子。女兒趁我們沒有看見,爬上了我家的一張窄窄的桌子。她的母親嚇壞了,一時間手足無措,想要呼喚女兒快下來又擔心她摔到地上。這時候,四歲的兒子看上去非常鎮定,隻是對母親說:“先別動,她經常會這樣,很快就會慢慢爬下來,不要驚嚇到她。”果不其然,小女孩很快就下來了。相對於母親,男孩對女孩的了解更深,所以他也能更好地處理這件事。
孩子並非如大人所想的那樣,很難學會合作,然而,如果想讓班裏的同學都進行合作,最好是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這必須要經過老師的指導。在進行之前,一定要確定他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否則,孩子們就不會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情。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教師就可以采取必要的行動,幫助孩子矯正人格了。
無論是孩子自己還是他的家長,最好不要去測評孩子的智商,因為對教育造成巨大阻礙的不是孩子本身的不足,而是孩子自認為自己不足。如果讓一個孩子知道自己智力低下後,他前進的動力就會消失,我們也就無法鼓勵並幫助他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進而很難幫助他成長。
不僅僅是智力測試,對於在校學生的成績排名,也應該采用類似的方法。很多老師認為如果將低分的成績單交給學生,就可以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奮發向上。實際上,孩子可能根本不敢將成績單帶回家,或者是偷偷地修改成績單,甚至某些心理素質差的孩子會因此有自殺的念頭。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把這些考慮進去,雖然教師不用為孩子的家庭負責,但家庭的影響他們也必須考慮進去。如果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差,那麼周圍的同學就會認為他非常差勁,他自己也會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但是,就算是差生,也不一定沒有進步的餘地。事實上,如果教師的處理方法得當,就會有很大的概率讓孩子重新獲得信心。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學校中,即便孩子沒有看到彼此的成績單,他們也能預估出對方的成績。因為他們知道,每門學科中自己的強大對手是誰,誰是這門學科的最強者。而且,他們也能準確地為自己的能力定位,隻不過,他們容易犯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看到別人的成功後,自慚形穢,覺得自己不可能有所超越了。所以,他們會為自己設定一個能力範圍。實際上,這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老師一定要避免迷信孩子的天賦,要讓他們知道,努力所占據的比例更大。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犯各種錯誤,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孩子落後於他人是因為遺傳因素。這其實是老師為自己教育的失敗找了一個看似合理的借口而已,這使他們不必為了孩子的成績問題而負責。但這是一個合格教育者所不齒的。
如果教師也相信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某些先天的影響,那麼他也就沒有能力為兒童的成長負責。如果有一個學生數學非常差,不負責任的老師隻需要對他說:“你在數學方麵沒有天賦。”那麼,這位老師就會感到壓力驟減,但是,這樣做卻把壓力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他們會非常沮喪,自身的優越感也很可能蕩然無存。在我上學的時候,有好幾次數學成績都是班級裏的倒數幾名,雖然老師並沒有對我過多批評,但我已經認定自己沒有數學方麵的天賦。但是,有一次,我竟然做出了一道老師也不知道的問題,那次經曆讓我重拾信心,經過對數學的努力鑽研之後,我的考試成績有了質的提升。由此可見,天賦異稟對一個人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