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993822245,7107503072145837093,7298980486469127183,7316460669283355710,7294567288110320677,7314214549794589750,7129434713235672101,7330845763116731454,7337879025777380414,731612364226848669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1,\"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7},\"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311282701141543955,7322279466221177918,7316430498425736207,7332299523408022590,7311637008198143030,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24591166,7330853868160420926,7320440426807168027,7302363849557019700,7077833029015571464,7340535583871077438,7071200634816449543,6867020911866809352,7337595471810006078,7077813329493756936,7107503072137448478,7314149005968018470,7349025283959180350,7077813329514728479,7337548832776916030,7077822913100991501,7329737059181005886,7000257011547900936,7337548830532979774,7316123640058088482,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7339810822505385022,7345768839986023486,7317891697977855039,729456532237844788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德謨克利特是古希臘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創立的原子論唯物主義學說代表了自然哲學的最高成就。以這個學說為基礎,他提出了幸福主義的生命觀。他認為構成理性的原子是圓滑和精密的,而構成感性的原子是粗糙且沒有光澤的,這兩種原子構成了兩種認知,也形成了兩種幸福和快樂,即肉體和心靈兩種幸福和快樂。
德謨克利特認物質享樂是合理且必需的。他說:“一生沒有宴飲就像一條長路沒有旅店一樣。”他還說:“應該深切體會到人生是變幻無常。它常為許多不幸和困難所煩擾,因此隻要安排一個中等的財富,並且把巨大的努力限製在嚴格的、必需的東西上。”不過,德謨克利特又認為,幸福和快樂並不單純停留在感官係統的享樂和獲得大量的物質財富上,因為無節製的物質欲望是粗糙且沒有光澤的原子刺激的結果,雖然有時候這種需求是合理的,但在很多情況下會帶來與人的幸福和希望完全相反的結果。為了避免這種不良結果,首先必須要對欲望有所節製。他說:“節製使快樂增加並使享受更加強烈,而且應當拒絕沒有益處的快樂。”
其次,要做到心靈的平靜和舒適,就需要明白“生活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這句話的內涵。由於這種安寧,靈魂就可以平靜地生活著,不會被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困擾。德謨克利特還認為,心靈的享受是圓滑和精密原子作用的結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如果一味追求物質方麵的快樂,就成為虛假的幸福和快樂。前者是崇高且永久的,後者是低端且短暫的。人生的目的和原則,就是得到精神的幸福和節約物欲。德謨克利特對於快樂和幸福的認識,既和唯神論的觀點不同,即把精神看作一切的觀點,也和庸俗的享樂主義不同,他是一種控製起來的幸福主義,即在節製的基礎上尋求快樂。
德謨克利特的理論雖然帶有主觀性,但他利用原子來指代感性與理性、肉體與心靈的思路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他節製欲望的理論和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生命觀是有相似之處的,他明確指出了人應該節製自己不盡的欲望,特別是生活中非必需的欲望,否則便會產生更多的痛苦,所以他得出心靈的享受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的最終結果。這些觀點即便是在今天也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義,它凸顯了人相對於動物的優越性,即精神的快樂是真正的、持久且高尚的快樂,單純追求物質欲望則是虛假的、短暫的和低級的快樂。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德謨克利特的思想與中國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也曾說過“過猶不及”,而《中庸》也明確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由此可見,儒家是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以及行為的合理性的。南宋的朱熹又將儒家這一思想推向了一個極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學說,開創了宋明理學的新局麵。不過,朱熹的理論相對於德謨克利特,就顯得太過於形而上學了。
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安提斯泰尼,主張人需要過著像動物一樣簡單純樸的生活,回到自然狀態中去,獨立自主地生存,最理想的境界是脫離現實社會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即像“犬”一樣的生活。犬儒學派的理論出現在希臘城邦奴隸製接近沒落的時期,所以他們的思想帶有明顯頹廢和消極特征。犬儒學派思想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思想,他們是主張逃避現實社會的,而不像儒家那樣主要主張積極入世。當然,儒家也有避世思想,《論語》中也曾提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是一種對出世入世的辯證看法。
和犬儒學派同一時期出現的昔勒尼學派對前者的觀點持完全反對的態度。這個學派的基本哲學主張是感覺主義。其創始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快樂,所以該學派也叫作“唯思樂派”。該學派所提到的快樂有兩種,分別為肉體快樂和精神快樂。但他們同時認為,相對於精神快樂,肉體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和最直接的快樂。而且快樂不是完全沒有節製的,人們應當想方設法主宰快樂,而不是應該讓快樂主宰人,否則得到的隻會是痛苦。用感覺主義表明快樂主義,是該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
“唯思樂派”的這一主張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他們對於快樂在人生中的作用非常重視,並將追求快樂作為人活著的終極目的,該學派的成員經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找樂子”,就是一個非常形象的體現。可惜的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唯思樂派”所追求的快樂,而是將其當成了自己肆意縱欲的理由和理論基礎,造成了很多負麵影響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製,防止樂極生悲。我們要理解該學派所倡導的成為快樂的主宰而不是讓快樂主宰人這句話,否則會過得很痛苦。現代人的痛苦也常常是因為不能對快樂有所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