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哲學家的回答:人究竟為什麼活著(3 / 3)

機械唯物主義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機械性,它把一切的運動都歸類為機械運動,試圖用力學的觀點來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看成是受到力學控製的機械。二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獨立的,從來不發生變化的。三是直觀性,即對待世界缺乏實踐的觀點。四是不徹底性,即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但在曆史觀上卻陷入了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又決定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並不徹底,很容易向唯心主義靠攏。

決定論的概念中包含很多基本要素,最核心的要素是有其因必有其果,這個觀點在科學研究中非常有必要,因為它肯定了一個道理:即如果預測了將要發生的事情後,那麼他就可以精確測算到這件事。相反,如果發生了某件事,我們也可以推測出,這件事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宇宙中任何事物和事件都是自然規律的結果,而這種規律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揭示。

機械唯物主義與決定論結合後,可以組成機械決定論。這種理論的基礎是古典力學,它隻承認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偶然性。支持機械決定論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牛頓、拉普拉斯、斯賓諾莎和霍爾巴赫等人。它起源於17世紀的法國,當時的哲學家笛卡爾就曾經提出“動物是機器”的觀點。牛頓在發現了力學原理之後,認為一個體係的初始條件和作用力確定之後,其後的運動必然是決定性的。在此基礎上,堅持機械決定論的人認為,牛頓力學規律是宇宙唯一正確的客觀規律,一切現象在本質上都是力學現象,人和動物都是按力學的法則有機組合起來的機器。

這一思想承認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對上帝造世說進行了抨擊,也打壓了經院哲學的荒謬理論,在人類發展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機械決定論隻承認必然性,否認偶然性;隻承認客觀的規律,對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了否定。機械決定論隻承認唯一的因果關係而不懂得因果聯係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不懂得因果聯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別和聯係,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引起的,把必然性等同於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於無原因,即把必然性絕對化,這是機械決定論的根本錯誤。它很容易陷入宿命論的泥潭,因而無法徹底地照著唯物主義的道路走下去。18世紀中後葉,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批判了這種理論。19世紀以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出現,機械決定論開始走向滅亡。

稻盛和夫的哲學非常淺顯易懂,這是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的原因。如果非要從稻盛和夫的哲學中找到深奧的東西,那就是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確切地說,應該是他對人為什麼活著的形象而具體的闡釋。稻盛和夫從自己的生命體驗出發表達哲學感悟,遠比那些係統的,看上去高深莫測、玄之又玄的哲學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稻盛和夫認為,哲學如果無法指導普通人的生活,如同經院哲學那樣神秘、空洞,就沒有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

人為什麼活著?稻盛和夫所講的不僅僅是哲學家或喜歡哲學的人需要了解的,還是當下的中外企業家應該認真學習的。稻盛和夫先生用40年的時間建立了兩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但相對於他的人生哲學的影響力,這兩家企業所取得的成就根本算不了什麼。

在稻盛和夫看來,肉體能夠死亡,但靈魂卻是不死的。他相信來生,認為靈魂會不斷從死亡的肉體進入新的肉體來延續生命。所以,人活著必須要完成心智、品德、人格的提升,這不僅是對此生負責,更是對來世負責。

對於人格的提升,絕大多數人表示讚同。但靈魂是否存在,人們的答案並不統一,分歧點就停留在對人類起源的判斷上。稻盛和夫認為,人類的產生和個體生命的誕生都是必然的,不是偶然出現的,一朵花,一棵草,一個小石子都有存在的意義。造物主既然讓其出生,就必然有其用意。同理,人既然存在,也有存在的道理。

稻盛和夫認為,從廣義上講,宇宙和人類的存在,是神或者是造物主的旨意。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小物質,包括生命,應該不是偶然的事。我們讚歎物質的完美,更讚歎造物主力量的神奇。對於那些不可理解的事情,我們認為都是造物主事先安排好的。如果造物主過問一石,一花,一草,一木,實在是太累了。所以我們寧願相信造物主事先編好了程序,對幾個大方向做了規劃,比如,動物,植物,無生命體等等,彼此在宇宙裏往複循環,相互依賴。隻要還屬於宇宙管理的範疇,造物主就不再幹涉。這是對世事無常的理解,而未知論的形成就成為了必然。

稻盛和夫對於人類的生存,對於人類的責任作了很多設想。他覺得,人類的未來通向哪裏尚未可知,就宇宙的廣大來說,人類絲毫改變不了什麼。所以,人類更應該低調,更應該心存顧忌,對自然心存感恩,破壞自然就是加速人類的滅亡。

稻盛和夫認為,要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要讓青少年在勞動中砥礪前行,提升人格。在他看來,按照西方的方式培養孩子不可取,應該著重從道德意識和修養方麵培養孩子,讓他們勤於勞作。因為自由本身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東西,孩子有了過多的自由,就會助長他們的狂妄自大和隨心所欲。人終究要在社會大環境中得到磨練,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那他的人生必定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問題是,當不能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他會怎樣做呢?

稻盛和夫所說的考驗,超乎了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認為,逆境是考驗,順境也是考驗,而能否秉持謙虛和樸實的本性,是事業成功後所麵臨最大的考驗。隻有充分認識到人為什麼活著,才能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才能順利通過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個個考驗。稻盛和夫認為,人生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由命運和因果報應法則交織而成的人生,恰好就是驚濤駭浪,諸行無常的人生。國家命運亦如此。日本的曆史恰恰是最好的證明。明治維新,富國強兵,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勝利,於是乎日本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之中,失去了謙卑的心,竟然擴大軍備,發動侵華戰爭,最終輸得非常慘。滿目瘡痍,到處是廢墟,戰爭的慘痛教訓,讓日本反省修正,全民努力工作,創造了經濟騰飛的神話。可惜富裕起來的日本又忘記了最初的夢想,認為軍事不能達到的稱雄世界的夢想,可以通過經濟的發展來實現。忘記反省,就難以走向未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出現了泡沫經濟,倒退十幾年,目前還沒有真正走出經濟低穀。

稻盛和夫認為,與其毫無意義地自尋煩惱,還不如加倍努力學習和工作。他勸誡自己要知足、感恩。如果說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任務是提升心智,那麼對於人的情感而言,最難完成的功課就是,“原諒那些不應該原諒的事”。稻盛和夫認為,這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比財產、名譽被剝奪的遭遇更難應對。他勸誡人們,勇敢跨越這個障礙,讓靈魂充滿光輝。

雖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朝著向善向美的目標前行,但要到達稻盛和夫的要求還是非常困難的。有很多事情,我們還是無法忍受。即便我們明白,生氣、抱怨,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我們還是做不到原諒那些不可以原諒的人和事。我們應該知道,這是因為自我修行還不到位。在我們的靈魂裏,除了光輝,還有陰雨。活著,就是一場修行。有時候,我們隻要坐下來想一想稻盛和夫所說的人為什麼活著,就會讓自己釋然和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