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蟎屬真蟎目,疥蟎科,是一種永久性寄生蟎類,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皮膚表皮層內,引起一種有劇烈瘙癢的頑固性皮膚病,即疥瘡,寄生於人體的疥蟎為人疥蟎。
疥蟎體軀不分節,體表具皮紋。足短小而有套疊的哺乳動物皮內寄生蟎。本科蟎類通稱疥蟎。是一類永久性的皮內寄生蟲,可引起頑固的皮膚病疥瘡。寄生於人體的主要是疥蟎屬的疥蟎,世界性分布。除寄生於人體外,還可寄生於哺乳動物,如牛、馬、駱駝、羊、犬和兔等的體上。
疥蟎體微小。雌蟎大,(300~500)微米×(250~400)微米;雄蟎小,(200~300)微米×(150~200)微米,乳黃色,橢圓形,體表有皮紋和錐形皮棘。顎體短小,有1對鉗狀螯肢。
疥蟎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蟎4個時期。成蟎在宿主皮內的隧道中產卵,卵3—4天即孵化為幼蟲,幼蟲經3—4天蛻皮為若蟲,再經4—5天若蟲即蛻皮化為成蟎。全部生活史需要10—14天。成蟎常於夜晚在宿主表皮上進行交配,雄蟎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蟎活躍,爬行較快,此時最易感染新宿主。雌蟎找到適當部位即挖掘隧道,鑽入皮膚,2—3天後開始產卵於隧道內。每次可產2~3個,一生可產40~50個。雌蟎一般不離開隧道,卵產完後死於隧道內。疥蟎的寄生部位大多在皮膚嫩薄皺褶的地方,如手指縫、手腕屈麵、肘窩、腋窩、臍周、生殖器、腹股溝和下肢等。兒童全身均可被寄生。
疥蟎的致病作用是由於挖掘隧道引起皮損所致,而其分泌物、代謝產物以及死蟲體又引起過敏反應,使人發生奇癢。疥蟎夜間大肆活動,常造成失眠而影響健康。在引起皮損的初期,僅限於隧道入口處發生針頭大小的微紅小皰疹,但經患者搔破,可引起血痂和繼發感染。產生膿包、毛囊炎或癤病,嚴重時可出現局部淋巴結炎,甚至產生蛋白尿或急性腎炎。
疥瘡流行廣泛,主要是通過直接傳播,也可通過患者的衣物等間接傳播。此外,動物的疥蟎亦可傳至人體,特別是患疥瘡的家畜與人關係比較大。人體因痂蟎屬的貓痂蟎偶然侵襲也會致病。
疥蟎防治工作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避免與患者接觸或使用患者的衣物。患者應及時治療,其衣物需經常煮沸或用蒸氣消毒處理。治療常用藥物有硫磺軟膏、苯內酸苄酯擦劑等。對動物患疥也要采取防治措施。
疥蟎寄生在人體皮膚表皮角質層間,齧食角質組織,並以其螯肢和足跗節末端的爪在皮下開鑿一條與體表平行而迂曲的隧道,雌蟲就在此隧道產卵。
卵呈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殼薄,大小約80微米×180微米,產出後經3—5天孵化為幼蟲,幼蟲足3對,2對在體前部,1對近體後端,幼蟲仍生活在原隧道中,或另鑿隧道,經3—~4天蛻皮為前若蟲,若蟲似成蟲,有足4對,前若蟲生殖器尚未顯現,約經2天後蛻皮成後若蟲,雌性後若蟲產卵孔尚未發育完全,但陰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後若蟲再經3—4天蛻皮而為成蟲,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時8—17天。
疥蟎一般是晚間在人體皮膚表麵交配,是在雄性成蟲和雌性後若蟲進行交配,雄蟲大多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後若蟲在交配後20—30分鍾內鑽入宿主皮內,蛻皮為雌蟲,2—3天後即在隧道內產卵,每日可產2~4個卵,一生共可產卵40~50個,雌蟎壽命5—6周。
知識點
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是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是常見的腎髒病。急性腎炎是由感染後變態反應引起的兩側腎髒彌漫性腎小球損害為主的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兒童為多見,多數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彌漫性毛細血管內皮增生及係膜增殖性改變,程度輕重不等,輕者可見腎小球血管內皮細胞有輕中度增生,係膜細胞也增多,重者增生更明顯,且有炎症細胞浸潤等滲出性改變。增殖的細胞及滲出物可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腔狹窄,引起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一般在4—6周內逐漸恢複,少數呈進行性病變,演變成慢性腎小球腎炎。
延伸閱讀
流行病學
疥瘡分布廣泛,遍及世界各地。疥瘡較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及青年集體中,但亦可發生在其他年齡組。其感染方式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如與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別是在夜間睡眠時,疥蟎在宿主皮膚上爬行和交配,傳播機會更多。疥蟎離開宿主後還可生存3—10天,並仍可產卵和孵化,因此也可通過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襪等間接傳播,公共浴室的休息更衣間是重要的社會傳播場所。
許多哺乳動物體上的疥蟎,偶然也可感染人體,但症狀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