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被人們提上議程,人們也越來越關心自己的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主要來自三方麵的威脅: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多為異物混入食品所致,如:玻璃、金屬碎片。化學性危害則是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被關注最多的因素,如: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農藥殘留等。生物性危害通常被大眾忽視,它主要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

但是在自然界中,許多微生物不像細菌、病毒、寄生蟲那樣對食品有害,反而是有益的,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才能讓我們人類品嚐到更多美味的食物。

好食脈孢菌是脈孢菌屬,因子囊孢子表麵有縱形花紋,猶如葉脈而得名,又稱鏈孢黴。

好食脈孢菌具有疏鬆網狀的長菌絲,有隔膜、分枝、多核;無性繁殖形成分生孢子,一般為卵圓形,在氣生菌絲頂部形成分枝鏈,分生孢子呈橘黃色或粉紅色,常生在麵包等澱粉性食物上,故俗稱紅色麵包黴。

脈孢菌的有性過程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屬異宗配合。一株菌絲體形成子囊殼原,另一株菌絲體的菌絲與子囊殼原的菌絲結合,兩株菌絲中的核在共同的細胞質中混雜存在,反複分裂,形成很多核;兩個異宗的核配對,形成很多二倍體核,每個結合的核包在一個子囊內;子囊裏的二倍體核經兩次分裂形成4個單倍體核;再經一次分裂,則成為8個單倍體核,圍繞每個核發育成一個子囊孢子。每個子囊中有8個子囊孢子。

此時,子囊殼原發育成子囊殼。子囊殼圓形,具有一個短頸,光滑或具鬆散的菌絲,褐色或褐黑色,在一般情況下,脈孢菌很少進行有性繁殖。

脈孢菌是研究遺傳學的好材料。因為它的子囊孢子在子囊內呈單向排列,表現出有規律的遺傳組合。

如果用兩種菌雜交形成的子囊孢子分別培養,可研究遺傳性狀的分離及組合情況,在生化途徑的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

此外,菌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_12等,有的用於發酵工業。最常見的菌種如粗糙脈孢菌、好食脈孢菌。

知識點

二倍體

凡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個體,均稱為二倍體。可用2n表示。人和幾乎全部的高等動物,還有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

染色體倍性是指細胞內同源染色體的數目,隻有一組稱為“單套”或“單倍體”,兩組稱為“雙套”或“雙倍體”。

多倍體又分異源多倍體和單源多倍體,前者的染色體來自不同種。

在雙套生物中,有一個過程,將雙倍體的細胞分裂成單倍體,使配子結合後的合子為雙倍體,稱為減數分裂。

有些生物以倍性來作決定性別:雌性為雙倍體,雄性為單倍體。

有些生物是多倍體,有多於兩套染色體,譬如金魚、鮭魚、螞蟥、扁形蟲、有尾目和蕨類植物。多套的動物通常都是低等動物,孤雌生殖居多。

在人類中,隻有精子和卵子是單倍體,其他細胞都是雙倍體。如果一個人類胚胎部分染色體為多倍體,多數不能正常發育,但如果是性染色體是多倍體(XXX或XYY)、三套第二十一對染色體(唐氏綜合征)、三套第十八對染色體(愛德華症)、三套第十三對染色體(巴陶症),則有機會長大成人。

延伸閱讀

微生物的世界地位

當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係統經曆過三界係統、四界係統、五界係統甚至六界係統,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細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所構成。

除動物和植物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生物都屬微生物範疇。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物界級分類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