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狀芽孢杆菌為厭氧性革蘭陽性杆菌,罐裝食品中引起腐敗的主要菌種,解糖嗜熱梭狀芽孢杆菌可分解糖類引起罐裝水果、蔬菜等食品的產氣性變質。腐敗梭狀芽孢杆菌可以引起蛋白質食物的變質,肉類罐裝食品中最重要的是肉毒梭狀芽孢杆菌,其芽孢產生在菌體的中央或極端,芽孢耐熱性極大,能產生很強的毒素。
梭狀芽孢杆菌屬的成員在自然界中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種類,當其進入到反芻動物體內時,常會引起肌肉和軟組織感染、腸道疾病和神經中毒性疾病。梭狀芽孢杆菌引起反芻動物發病的機理通常是間接地通過其產生的一種或多種毒素(毒蛋白質)來致病。
梭狀芽孢杆菌會引起破傷風,潛伏期為幾天到幾周,典型的表現為肌肉活動的興奮與抑製失調,造成的苦笑麵容和角弓反張等臨床表現。
梭狀芽孢杆菌的致病性
(1)致病條件:該菌由傷口侵入人體,局部傷口需具備厭氧條件,即傷口窄而深,有泥土或異物汙染;大麵積創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同時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的傷口,均易造成厭氧微環境。
(2)致病機製:主要有賴於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
①該毒素為神經毒素,當釋出菌體時,被細菌蛋白酶裂解為輕鏈和重鏈,其中輕鏈為毒性部分,重鏈具有結合神經細胞和轉運毒素分子的作用;
②重鏈通過其羧基端識別神經肌肉結點處運動神經元外胞質膜上的受體並與之結合,促使毒素進入細胞,在細胞膜形成的小泡中;
③小泡從外周神經末梢沿神經軸突逆行向上,到達運動神經元細胞體,通過跨突觸運動,小泡從運動神經元進入傳入神經末梢,從而進入中樞神經係統;
④然後通過重鏈N端的介導產生膜的轉位使輕鏈進入胞質。輕鏈為一種鋅內肽酶,可裂解儲存有抑製性神經介質(γ-氨基丁酸)小泡上膜蛋白特異性肽鍵,使小泡膜蛋白發生改變,從而阻止抑製性神經介質的釋放。
疾病防治
(1)一般預防:對傷口清創擴創,防止形成厭氧微環境。
(2)特異性預防:對3—6個月的兒童,用百白破三聯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對傷口汙染嚴重而又未經過基礎免疫者,可立即注射精製破傷風抗毒素進行被動免疫作為緊急預防。同時,還可注射破傷風類毒素做主動免疫。
(3)特異性治療:對已感染者,應早期、足量使用破傷風抗毒素。抗菌治療可采用四環素、紅黴素等。
知識點
厭氧
厭氧又稱絕氧。
一個生物體或細胞能在分子氧缺乏或不存在下生長;不需要遊離氧能生長的一種微生物,如脫硫弧菌。
厭氧菌是人體內主要的正常菌群,類杆菌屬在口腔、腸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最多;梭形杆菌主要存在於上呼吸道和口腔;消化球菌和消化鏈球菌存在於腸道、口腔、陰道和皮膚;丙酸杆菌常存在於皮膚、上呼吸道和陰道;韋永球菌則存在於口腔、上呼吸道、陰道和腸道。
厭氧菌感染近年來已受到外科醫師的重視,在外科感染中厭氧菌的檢出率至少在50%以上。根據中山醫院的資料,厭氧菌在腹部感染中的檢出率為60.67%,在闌尾膿腫、闌尾切除術後切口化膿中占70.58%。厭氧菌不僅可引起嚴重的胸腹部感染和膿腫,而且很多嚴重的軟組織壞死性感染幾乎都與厭氧菌有關。
延伸閱讀
微生物學檢查
應該盡早診斷病情,這一點極為重要,可避免病人截肢或死亡。從深部創口取材直接塗片染色,鏡檢有莢膜的革蘭陽性大杆菌,白細胞少且形態不典型,並伴有其他雜菌是氣性壞疽的三個特征。分離培養可取壞死組織製成懸液,接種血平板、牛奶培養基或庖肉培養基,厭氧培養,觀察生長情況,取培養物塗片鏡檢。動物試驗可取細菌培養液靜脈注射小鼠,10分鍾後處死,置37℃經5—8小時,如動物軀體膨脹,取肝或腹腔滲出液塗片鏡檢並分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