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腿腳經脈、穴位分布及功效(1 / 3)

在醫學上,足療和腿療並不是相同的。因為腳和腿上的經絡布局是不同的,所以這兩種部位治療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它們的功效也有很大的差別,因為:

一、腿部布局著密集、複雜的經絡係統,所涉及的穴位也很多

足療對穴位的刺激其實是比較有限的,它的效果僅僅能讓位於反射區內的穴位得到刺激。而腿部治療的反射區就比較廣了,不但包含了足療的反射區,而且包含了小腿上的足三陰、足三陽這六個經脈,也涉及60多個重要穴位,比如足三裏、三陰交、承山、照海等。腿原本存在豐富的經絡,包括足部和小腿部的重要穴位,因此,腿療的作用比足療大多了。

二、腿部對藥物的吸收更直接

腿療和足療的共同點是都要經過藥浴的浸泡,然後再進行按摩。藥浴的好處非常多,比如,讓腳部和腿部獲得溫暖,從而讓血液循環更加順暢。最重要的是,通過藥浴,藥物可以通過皮上組織進入皮層,這樣皮膚就能更好地將這些物質吸收並發揮作用。如果皮膚的厚薄不適當,泡藥浴的麵積不夠全麵,血管不夠密集的話,藥物的吸收就會受到影響。通常,小腿的皮膚都很薄,其厚度僅是足部的1/5,同時,小腿的麵積比足底多四倍,血管的分布也比足底多六倍。因此,腿部對藥物的吸收效果顯然比足部更好。

醫學研究證明,被腿部吸收的藥物,其發揮的效用更好。正因為如此,腿部吸收藥物的功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藥物是怎樣被腿部的皮膚吸收的呢?通常而言,人們認為隻有口服藥物,才會被人體有效地吸收。而藥物直接滲入皮膚並進入到身體中,的確讓人覺得無法相信!但是,眾多的事實已證明此事的準確性。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在我國曾有幾家大型醫療機構對這個問題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很多人患病的根源都是濫用藥物造成的,從而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即使中藥,造成的中毒事件也不在少數。故而在用藥中我們一定要非常謹慎。

現在,人們為了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采用皮膚吸收藥物的方法深受歡迎,刮痧、拔罐、針灸、按摩等傳統中醫的治療也漸漸受到人們的青睞。同時,藥浴也隨之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人體通過在中藥中浸泡,從而將藥物吸收到體內,這種吸收藥物的方式不是經過腸胃吸收的,降低了中毒幾率。

因為皮膚的薄厚會對藥物的吸收造成影響。在人體中,耳朵後麵的皮膚是最薄的,人小腿的皮膚也很薄。可是對於泡藥浴而言,耳朵後麵並不是最佳選擇。因此,小腿就成了在藥浴中吸收藥物的最佳通道。

我們先來說說腿部的主要經絡。腿前麵偏外一點是胃經。胃經在腿部分布比較廣,比如,從大腿的前麵偏離正中間的位置直到足二指頭的指尖,這些都屬於胃經。

膽經也是腿部的一個重要經絡,主要在腿的外側,膽經是大腿內部經線的必經之地,膽經也叫少陽經。因此腿的外側以膽經為主,這條經線從臀部往下延伸,直到小腳趾四趾的足竅陰穴;太陽膀胱經也是人腿部的經絡之一,它走的是後腿的中線;腿的內側彙聚了三條經絡,它們分別是:脾經、腎經和肝經。大腳趾內側的隱白穴是脾經所走的路線。

一、腿部疾病

上麵講述的腿部經絡可以讓我們明白腿部疾病的淵源。比如,在上樓的時候,你的小腿或者是小腿肚有抽搐感,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斷,這是由於膀胱經氣不通所造成的;如果在下樓的時候,你覺得大腿有疼痛感,這就是胃經導致的疼痛。

胃經一直延伸到膝蓋附近,膝蓋又名髕骨,也由胃經所主。中醫上所說的“膝髕腫痛”就指的是胃經出現了問題。如果疼痛感很重,則說明出現了熱邪。中醫上也有髕骨軟化一說,這其實就是胃經、胃氣不足的表現,因此老人會因為氣血不足而經常患病。

古代人也有一套很有講究的養生技巧。他們認為,養生首先要養胃氣。古時候,女人們都喜歡盤腿而坐,把手背到後麵可以把下焦氣堵住,於是氣就不會外泄,這就是女人的藏。而男人們坐的時候則和女人們不同,他們會將兩手掌放在膝蓋上,手心正對勞宮穴,這樣就捂住了勞宮穴。男人之所以這樣坐,是因為這樣可以固攝胃氣。

故而,現代人不妨試試古人的坐姿,這樣就能夠護住自己的胃氣,讓自己感覺非常舒服。在每天晚上洗腳的時候,盆中所盛放的水要沒過腳踝。要是家裏條件允許,最好能讓水沒過小腿,如果再對腳部進行適當的揉搓,就可以把陰經、陽經全都運化起來,對身體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日常腿部保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對腿部做保健呢?下麵我們介紹一些比較實用的方法:

1.按摩運動法

在掌握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個最基本的按摩原則:按摩大腿,一定要先從大腿的內側開始。因為大腿內側都是陰陽經,陰經主血這個層麵,不容易疏通;然後再揉血海、三陰交這兩個穴位。這兩個穴位不容易疏通。

另外,在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應該敲打敲打膽經(大腿外側),這樣可以振奮陽氣。

平時也應該多敲打大腿的前後,這樣可以調節胃氣,當人體中的中焦胃氣的運化強大之後,對人的血氣也很有幫助。在平時的鍛煉中,跑步和攀登能夠讓我們的膀胱經得到舒展。因此,我們在平時一定要加強鍛煉身體。

2.盤腿法

在古人的眼中,盤腿是一個很重要的鍛煉方法。它能夠將人體內的血氣鎖住,從而讓精氣去補腦。比如,佛教的人通常喜歡用打坐的方式鎖住精氣。一旦精氣“下流”,那麼精氣就會從下麵白白漏掉。這是非常可惜的,對於我們來說,佛教打坐的雙盤難度比較大,我們隻要將雙腿盤住即可,這樣也能達到活血的目的。在所有的功夫中,盤腿是最基本的,因為它可以鎖住人體的精氣,對身體非常有益。

在日常生活中,坐姿也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有的人經常蹺二郎腿,這種坐姿容易造成腰部或者腿部的疾病。主要原因是這樣往往會讓血液循環不暢,腿部的經脈不暢。

在人體中,腳被稱為第二心髒。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一、腳上的肌肉對於人體的血液循環有很大的幫助

在人體中,血液都是流經左心室、左心房,然後進入大動脈和小動脈,最終通過各個毛細血管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在這個過程中,細胞組織會得到血液中的養分,而當血液返回的時候,就會有二氧化碳隨著血液經過經脈流回右心房。

人的心髒的每一次跳動,都會有血液輸出,每次會達到0.1升。對於一個健康的人而言,他一分鍾之內的平均心率會達到70次,所以就會輸出七升的血液。上述情況說明,隻要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的,那麼全身的血液在一分鍾之內的輸出量會達到七升。所以說,心髒相當於一個血液的水泵,平均每天會向全身輸出一噸的血液。

雖然血管輸出血液的效率非常高,但是血液要通過每一個毛細血管而遍布全身。在這個過程中,血液壓力會逐漸變小。故而,當血液返回心髒的時候,就要憑借靜脈血管的力量了。

而在人體中,距離心髒最遠的器官是腳。故而,當血液從心髒流到腳尖,再從腳尖返回心髒的行程比較長,所用的時間也比較長,加之腳的位置比較低,血液在流通過程中的壓力也會降低很多。因此,血液要從腳部返回心髒,就可能不太順暢。特別是對於心髒功能不太好的人群而言,就容易產生危險。因此,雙腳周圍的肌肉在血液回流的過程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們富有彈力,能促進血液暢通,使血從腳尖上的毛細血管流回心髒。由此可見,在血液循環中,腳部的肌肉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腳部運動可以讓心髒功能得到改善

通常,很多人往往認為,隻要心髒的功能比較好,提高了,血液的循環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其實,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血液循環同心髒周圍的肌肉、腳部的肌肉也是有關係的。而心髒周圍的肌肉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是腳部的肌肉卻是能控製的。故而想要防止機體衰老,就要重視提高心髒的功能,那麼如何提高心髒功能呢?這其實也不是很難,我們可以通過腳部的肌肉完成這個任務。

走路,是最健康、最易操作的提高心髒的功能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長跑或是做一些比較劇烈的運動。

人在走路的過程中,當腳尖離開地麵時,會有一定幅度的彎曲收縮,而當腳完全著地的時候,腳尖也會隨之伸展開來。在這種過程中,腳上的肌肉處於活躍狀態,也會給血液循環注入動力,保障血液循環的加速。血液循環暢通,心髒的跳動就會有足夠的血液,於是心髒就會更有活力,自然,心髒也就得到了提高。

在人體中,最需要氧氣的器官就是組織細胞。而在血液循環的過程中,氧氣也會隨之被輸送到身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因此,在平時,保持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而血液循環順暢的同時,也會給大腦輸送充足的氧氣,使大腦的功能變得更加活躍。

看來,對於人體而言,腳的功能非常強大,因此,它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髒。同時,腳上還有很多其他穴位。因此,如果內髒出現病變,大多數都可以通過做足部按摩進行治療。

在人體中,雙腳是重要的載重器官。據考證,人的每一隻腳平均每天所承受的重量大約能達到100噸。所以腳也容易出現問題。美國足科醫師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人的腳部共有疾病300多種,約有4\/5的人會在一生中患上腳部疾病。雖然如此,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一直認為足部疾病隻算是小毛病罷了。但專家提醒我們說,這種對足部疾病不重視的觀念需要改一改了。

一、腳部問題是身體其他疾病的反應

在臨床上,常見的足部疾病主要包括:拇趾外翻、足跟痛、嵌甲(甲溝炎)、習慣性踝扭傷、雞眼腳墊、糖尿病足等。這些病表麵上看問題不大,但實際上它們都是身體其他部位發生病變的表現。比如,循環係統疾病、貧血、糖尿病和腎病等都可首先表現在足部。

有一位專家說,曾經有一位患者因為腳疼而到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他患上了糖尿病。

檢查腳部疾病,怎麼會和糖尿病相關聯呢?因為糖尿病的微循環病變主要在微小血管上。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會有眼底及下肢血管的病變。在現實中,一些人能夠比較早地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看了足科和眼科醫生,並不是內科醫生。

糖尿病往往會引起下肢周圍的神經病變。糖尿病早期的主要表現為:足部麻脹、刺痛,就像有螞蟻在人體上爬行一樣,這些感覺在夜間非常明顯,會導致患者難以入睡。另外,腎髒疾病和貧血也會造成足部病變。因此,專家建議,在平時,一旦我們發現了自己足部細微的變化,或足部有任何不適感,都應該及時找專業的足踝科醫師診治,這樣有利於提前發現一些問題。

二、拖延治療會造成足部骨骼及關節磨損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足疾患者往往會找一些修腳師傅來修腳。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是特別科學。因為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同時由於修腳時消毒不徹底,往往還會造成感染。現實生活中,因為修腳而造成感染的事故也不在少數。其實,像腳墊、甲溝炎、雞眼、嵌甲等足部疾病,在醫院很容易治愈。

足部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則可能導致下肢承重力線的改變,從而造成踝關節、膝關節受力不均,膝、踝關節的慢性損傷也會逐漸加重。這樣就會導致髖關節、腰部的代償性損傷,從而導致腰部及髖部慢性病變,導致患者出現長期的慢性疼痛,同時還會給患者造成關節活動的障礙。長此以往,骨質增生的風險也就增大了很多。

三、選合適的鞋子

對於疾病,人類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這從來都是沒錯的。中醫專家建議,要做好足部健康,就要注意如下原則:

第一,如足部有疼痛,一定不要忽視。這是因為疼痛並不一定就是由勞累過度而引起的。我們不能肆意猜想,而一定要及時請足科醫師診治,這樣才能弄清疼痛的根源,以便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同時,在平時不要赤足行走,以免對足部造成損傷。第二,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洗腳,並注意觀察足部的皮膚、趾甲和腳趾間是否有變化。第三,一定要選擇合腳的鞋子,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做一些運動,就應該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鞋子。當然,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年應該至少做一次足部的檢查。

在中醫上,穴位按摩一直占據重要的地位,它是傳統中醫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很多疑難雜症在經過不同穴位的按摩下,都被一一化解。下麵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如何做穴位按摩。

一、血海穴:補氣血養肝脾

古人曾經在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穴位。當時,他們發現隻要刺破這個地方,就能將人體內的瘀血祛除,同時,還能加快新血液的產生。正是因為這個穴位具有這些功能,人們叫它血海穴。通常情況下,揉按血海穴對於月經不調、痛經、蕁麻疹、膝關節疼痛等病症有比較好的療效。

血海穴的位置:該穴位在大腿內側。當我們坐在椅子上的時候,繃直腿,此時膝蓋內側就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順著凹陷的地方往上摸,當摸到一塊隆起的肌肉時,再繼續順著這塊肌肉摸往上走,到達頂端的時候即是血海穴。

血海穴功效:這個穴位具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病的作用,同時也具有不錯的美容養顏功效。平時,我們可以在每天上午的9~11點,抽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做一下簡單的按揉。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做按摩呢?其實是這樣的:在這個時間段裏,我們的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聚集在人體內的陽氣也正在不斷上升。此時按揉血海穴,對血液流通有很好的作用。

揉按方法:兩側的血海穴,每一側隻要按揉3分鍾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揉按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力道,不能用力太大,否則會有不適之感。同時,在揉按中隻要覺得該穴位處有酸脹感即可停止。

二、三陰交:月經不調

在足部三陰經附近,有三個穴位,它們分別是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而且這三經也正好在三陰經處彙合,所以人們稱之為三陰交。三陰交也是人體足部的一個重要穴位,揉按三陰交,對月經不調、遺尿、陽痿、早泄、消化不良等病症有比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