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作者在書的名字裏所隱喻的,探險構成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潮——也是所有藝術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正是這種探險凝聚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潮的基本品質。他們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每一步推進都是一次新的曆險,而他們的作品已經熔鑄為一座泡經風浪考驗的美學紀念碑,在那上麵記錄了無數獨立的個體生命所作的心靈探險。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構成了一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圖誌。作為現代藝術的基本品質,隻要中國現代詩還發展,這種探險就勢必進行下去。
詩歌研究不僅需要大量資料、辛勤工作和理論基礎,最重要的是感受詩歌的心靈。我們在本書裏看到的不隻是富有創見的理論分折,更有激情飽滿的美學感受和一些靈感飛揚的詩學闡析。也許,這和作者在新詩潮運動中曾經狂熱寫詩的經曆有關,也是作者對中國現代詩的熱愛與期待的具體顯現。
如果說探險是一切藝術發展的基本品質,那麼,這探險同時隱喻了新的創造與不可避免的缺憾。對於張同道的第一本現代詩著作,也是如此。書裏對五十年代以前部分的論述較為詳盡,相比之下,對五十年代以後部分的論述則顯得簡略。關於現代詩與其他詩歌潮流的關係也語焉不詳。不過,無論如何,這是一次有價值的學術探險。我期待他在以後的日子裏,繼續新的詩學探索、並在新的研究領域中創造新的高度。
10.中國現代小說流派的曆史描述
中國現代小說史的研究,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方麵的著作也日見增多。但從流派歸納的角度進行文體史總結的尚不多見。王才路這本《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在這方麵作出了貢獻,因而值得祝賀!
這本專著從五四初期的人生派開卷,以解放區小說流派結束,前後十幾章。每章寫一流派,在對小說史諸流派的論述中,暗示出小說史的發展和遞變。每章除正題外,又輔以概括性很強的副題。如普羅小說的題目下麵輔以“革命與文學栢激蕩的時代旋風”;浪漫抒情小說下麵輔以“訴說‘自我’的情緒世界”;京派小說則輔以“潛心於清澈空靈的文學園地”等等,不僅綱目明晰,而旦每章的特定內涵也得到提示,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建立體係的意圖,而且顯示出作者對事象進行獨立概括的能力。
從章節的安排看,敘述的進行井然有序,而且注意吸收最近十多年來中國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因而有別於新時期以前那種拘謹而陳舊的敘述方式,具有相當的新鮮感。如對京派小說、新感覺派小說等,均使人讀後感到有新知識的獲益。其中如對東北作家群的論述,涉及肖軍、肖紅、舒群、白朗、羅烽、端木蕻良、駱賓基、馬加,以及其他著作很少提到的梁山丁、金嘯、薑椿芳、李輝英等。作者在論述中評價了東北這一群作家的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從題材的開掘到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這些,都一定程度地體現出作者的開創性。作者並沒有忽略四十年代初期中國解放區那一部分作家的創作,並以專章加以論述。那一批作家的創作受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直接影響,展現了現實主義和革命文學傳統在當時階段的新形態,而且對五十年代中國大陸文學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論述的懇切中發露出新鮮的見解。
以流派劃分的係列來寫現代小說史,作家群落以及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的共同點是突出了,但也易於造成曆史線索的模糊乃至中斷或零散的現象。因而,在以藝術流派為綱領的著作中如何維護並突出史的線索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王才路的這本著作注意到這個問題並有了較為妥善的處理,例如他在流派論述中兼顧了那一流派出現的時序便是,但重要的還在於他的論述注意到了諸種流派之同的內在聯係及其曆史的延續性。這樣,出現在這本著作中的各個藝術流派和作家群就不再是互不關聯的零散論述,也不是一種隨意的拚接,而是呈現出它的整體性。以第二章鄉土小說為例,作者認為現代鄉土小說的出現並不是某一社團自覺提倡的結果,而“主要是早期以問題小說為突出代表的現實主義內在發展要求及其所提供的藝術趨勢所使然。”這樣的論析,就把鄉土小說與問題小說,以及把它們和現實主義傳統聯係了起來。於是,原先看來互不相關的藝術流派之間就有了一根潛在並相互串接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