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學感言(4)(2 / 3)

一部學術著作的價值在於它的深度,即在前人他人的成果之上有新的發現,有更深刻的開掘。本書對此亦多所著力。如第三部分從對於人道主義的呼喚、對於個性和個人價值的探求、對人的生命意識的表現諸方麵,對這一時期小說中的人道主義、人性問題作了全麵的考察,十分清楚地勾畫了新時期小說這方麵的發展變化。作者的觀點是辯證的。他駁斥了視人道主義、人性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僵化觀點,同時也強調了人性的具體性、社會性而不抽象化。其中對個體價值與社會、群體的關係的探討,對“食”、“色”、“惡”、“死亡”等主題的探討,展現了本書作者的活潑的思考和深邃的論證。如對“現代派”小說發展軌跡的探尋,對民族文化小說的評析,對小說觀念的拓展、小說敘事變化與小說文體實驗的歸納等,也都頗具真知。吳正南這些方麵的論述較之同類作品,以其新穎深入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12.新文學的本體與形式

在以往的敘述中,中國新文學是中國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的社會各種情狀的說明史。人們堅定地運用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觀念來評估這一階段的文學價值。這是數十年來一直在批評中起決定作用的理論視點對文學研究產生的憤性影響。這不失為新文學研究的一種思路,它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卻並非隻能如此的思路,文學研究期待著來自多個側麵的觀念與實踐。

中國新文學的創始者一代,大抵是十九、二十兩個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者。他們承載了中國深重的苦難,並且充當了中國在新世紀曙色初透之時創造光明的角色。他們把這一切的思索、追求和憧憬都傾注在文學創造之中,這就造成中國新文學的濃重的曆史使命感和啟蒙主義的色彩。中國新文學無疑是這一代人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充滿憂患而又充滿激情的心靈投射和燭照的精神創造物。

本書作者選取了一個新的理論角度,他從現代作家一這些以文學為“手段”的知識者,顯然是知識者之中對於所處時代的脈動感應最為靈敏的那部分人——的心理結構模式,以及由這些模式決定而采取的諸種抒情形式切入新文學的曆史。這也許會帶給這一研究領域某種新的氣息,或者說這是一種新的嚐試。在這自主的理論構想的背後,巍然屹立著為時代的風暴所喚醒的文學精神。把文學的創造者放置在一個大時代的宏闊而縱深的背景中,從時代賦予他們的精神烙印入手,揭示文學的新鮮品格及其局限,這也許會從一個人們陌生的角度給予文學研究以新的啟示。若能如此,這本書將李富並更新我們的文學史研究的效用是不應懷疑的。

對韓毓海此刻進行的思考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對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位置及其超乎實際可能性的社會承諾,提出嚴肅的質疑無疑是有力量的。他描寫了他們心理結構中的對立和分裂,由此引申開去,他分析了他們中的代表者的若幹經典性的文學抒情形式。作者對中國知識者的生存狀態的描述有其獨到之處,即他們受現代社會的啟示,自覺充當了中國古老文明的批判者甚至叛逆者的角色,但他們實際上也無法進入現代西方文明。中國近代以來麵臨的社會危機所造成的知識者特殊心態與他們所使用的學說和方法之間的位差,造成了近百年來中國知識界進退維穀的兩難境地,而他們矢誌不移的堅韌卻令人嗟歎——這些作者每每透露出的不無感傷的激情大抵源於此。

學術的發展總是體現為後人對於前入的挑戰。一個見解的提出隻要能透出事物另一麵的光亮,它不必希求他人的認同便具有某種意義,價值和功效。盡管那些論點可能是未見“全麵”和“圓熟”,所謂的學術民主精神,理所當然地包括平等、容忍和競爭。當然,這一切應以是否具有科學性為前提。本書在中國進步知識者中對於五四傳統精神的理解和態度的分析方麵持有一種尖銳的見解,這種意見的新穎也許會促使我們從異向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秩序。在學術上眾口一詞並非正常,不時有異質的加入並習慣於承受這衝加入方能進入思維的健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