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文學感言(5)(1 / 3)

本書作者孫宜君曾在北大中文係進修過研究生課程他勤於思索,不懈耕耘,近幾年來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和教學,特別是在“文藝傳播學”方麵做出了成績。如今擺在我們麵前的這本具有創新品格的《文藝傳播學》,就是他數年思索、勞作的結晶。由於多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文藝學研究主要集中於文藝的本質、特征、社會屬性、內容、形式、創作過程,以及鑒賞、批評諸方麵,而對文藝信息傳播過程(包括創作——傳播——接受)卻缺少深入而係統的探討。從傳播學這一領域看,近年雖然西方傳播學理論被介紹、引進,國內也出現了部分研究成果,怛其介紹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社會信息傳播的理論和大眾傳播模式方麵,對文藝信息傳播的研究方麵則涉足者甚少。在此情況下,本書著者能以學術拓荒的精神,立足文藝學和傳播學研究的交叉點,運用傳播學原理和方法硏究文藝現象和文藝信息傳播規律,致力於“文藝傳播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建設,其探索精神相當可貴。

這本《文藝傳播學》視野開闊,觀點新穎,材料翔實,論述範疇明確。分編立章,條理分明,結構謹嚴,內在邏輯關係清晰。著者緊緊把握文藝傳播學的基本特點,向讀者立體地展現了文藝傳播學的構成,昭示了文藝傳播學的曆史、現狀和趨勢,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文藝傳播的本質、特征、模式、方式、功能與效果等基本問題,並且按照文藝傳播過程的邏輯順序,對文藝傳播者、文藝信息、文藝符號、傳播媒介、文藝受傳者等諸要素的內在聯係和製約、互動關係作了詳細的論析,較為全麵、深入地揭示了文藝傳播現象和規律。書中不僅有機地融彙和內化了文藝學和傳播學的理論精華,而且適當地糅合和吸收了文藝社會學、心理學、信息學、符號學、接受美學等許多學科的知識。如對製約文藝傳播者的社會因素和編輯社會角色的分析方麵,就吸收了文藝社會學的理論;對文藝受傳者和文藝接受等問題的闡釋,又融進了接受美學的知識。這種融彙和吸收,均有嚴格的選擇,掌握適度,顯然是基於作者的識見而排斥了隨意性。此外,著者在理論體係的建構和其體文藝傳播問題的論述過程巾,還能從我國國情出發,順應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邏輯;注意理論聯係實際,取例用譬平易通俗;語言生動活潑,行文自然流暢,闡釋深入淺出,沒有新興學科容易出現的生澀感和隔膜感。

這本《文藝傳播學》在理論的先導性、體係的科學性、論述的嚴密性等方麵均有明確而執著的追求。它是一部將理論性和實用性予以結合的學術著作。盡管書中存在著某種粗疏,但作為探索的成果,其篳路藍縷的價值和意義,無疑值得肯定。相信它的出版,將會對我國文藝傳播事業起著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14.春天的眺望

無邊的春愁

我寫這段文字的時間,正是公元1996年的五月。此時北京滿城飛絮,所有的花都凋謝了,隻待荼蘼開過,一年的花事就告了了。這說明這裏短暫的春天已經過去。可是我依然沉浸在春天的懷念裏。由此上溯一百年,是公元1896年,也是五月,詩人丘逢甲寫了一首非常沉痛的詩,題目就叫《春愁》。詩中抒發了近代史上中國“割讓”台灣的民族大悲痛。《清史稿,德宗本紀》光緒二十一年,記載了如下喪權辱國的事實:三月,“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伊藤博文、陸輿宗光馬關會議,和約成。定朝鮮為獨立國,割遼南地、台灣、澎湖各島,償軍費二萬萬,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從事工藝製造。暫行駐兵威海”。丘逢甲的詩即為此而作。

時間過了整整一百年,而痛心的春天的“往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上一個世紀末有很多這樣的事。由此再上溯至鴉片戰爭,那也是一場失敗的戰爭。戰後訂立《南京條約》,一係列不平等的條款中,最觸目驚心的便是香港的“租借”!中國國土的分裂和中國親情的阻隔,不是以百年為期,其實,早在上一個世紀的中葉就開始了。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得以光複。但五十年代開始,由於政局的變化,又有長達數十年的兩岸隔絕。

中國文化是一種超穩定的、統一的、強大的存在。從沉雄博大的中國文化母體中生長起來的中國文學,並不因這種危亡的事實而裂成碎片,它依然在嚴重變異的環境中維護著它的傳統的整一性而頑強地發展著。雖然我們不斷強調這種長時間的隔絕造成了互補性的“豐富”,但畢竟也帶來了陌生感、誤解和偏見。文人們愛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其實,不幸帶給文學的終究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