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業協會治理模式
以行業協會為中心,行業協會承擔治理的一係列功能,如規範市場、企業理性行為培育、國內外市場的聯合開發、信息與知識擴散、集體訴訟、集群營銷等。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所具有的基於利益、文化、習俗、血緣關係所構築的合作關係,為行業協會組建和良好運作提供平台。行業協會正是企業在依靠關係型契約無法再增進收益的情況下,為推進集體選擇,實現製度化合作,增進整體利益而產生的。行業協會作為企業間的製度化合作機製,既能自發地采取集體行動,提供企業通過市場機製不能提供的集體性服務和產品,又能通過向政府遊說或獲得政府授權來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公共品和基礎設施,成為溝通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協調和溝通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包括:影響政府政策、爭取政策支持、製定共同遵守的製度與規範、化解糾紛、維權、監督、開拓國內外市場、主動應對國際貿易糾紛等。行業協會治理績效主要取決於其社會合法性、組織化程度、製度建設狀況、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和職能的發揮等。
3.核心企業治理模式
在衛星式產業集群中,一個或幾個核心企業占據價值鏈中的戰略環節,憑借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承擔了治理的主要角色和功能。核心企業專注於核心業務,如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大、附加值高的產品設計以及新產品開發等環節,而將標準化的、附加值較低的零部件和半成品的生產分包給集群中的其他產業。在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標準製定、價值鏈的利益分配、與外部市場關係處理等方麵,核心企業具有絕對的非正式組織式的權威。可分為兩種類型:生產者驅動型和訂戶驅動型。一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集群,如汽車、飛機製造等大多屬於生產者驅動型;而勞動密集型集群,如服裝、鞋業、農產品等,大多屬於訂戶驅動型。該治理模式的治理績效主要取決於少數核心企業的號召力和治理能力。核心企業獨立承擔治理成本,接受來自成員的資源貢獻,缺陷在於核心企業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其支配地位可能導致損害其他成員的利益。
第四節 浙江實證:一個產業集群合作營銷角度
在浙江省,從農村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如海寧皮革、嘉善木業、紹興輕紡、嵊州領帶、義烏小商品、永康五金、寧波服裝、樂清低壓電器、溫州皮鞋等,這些產業集群已形成由原料、設計、加工製造、銷售及售後服務等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產業集群已成為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大特色。在浙江產業集群內,眾多產業及機構通過一定的合作方式,形成有機整體,共享集群資源,聯合進行市場營銷,以集群的強大力量共同開拓市場,即浙江產業集群情景下市場營銷的一般模式實質上就是合作營銷,具有下列特點:①多營銷主體。營銷主體的多元化是合作營銷模式最基本也是最直觀的表現。由於集群營銷的公共物品屬性,導致集群營銷不可能由單個企業來進行,集群營銷主體可以是集群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可以是集群企業共同設立的行業協會以及集群內多個關聯企業及機構聯盟。②集群品牌。由集群整體打造的品牌,群內企業皆受益。美國營銷學家認為,造就一個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靜態投資就需100億美元以上。因此,產業創立名牌缺乏實力,集群可以整合資源,打造集群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集群品牌更具有廣泛而持續的品牌效應。③共建共享營銷網絡。產業集群基本上都不是純粹的生產性企業聚集,而是由生產性企業和流通性企業共同構成的。集群營銷離不開營銷網絡的支持。產業集群整合集群的營銷資源,共建和共享營銷網絡,共同開發市場,如專業市場、專業網站、物流配送係統建設等具體方式,由專業物流公司承擔運輸、配送、組裝、倉儲等業務,實現信息流、商流、物流有機結合。④共同促銷。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舉辦的博覽會、展覽會、商業文化節等,都能向區域外部推介集群,促進群內企業的產品銷售。基於本地特色產業打造的集群品牌,提高集群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自我治理模式及其局限性
浙江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較好地結合了本地的要素稟賦優勢和曆史文化因素,其發生發展經曆了一個自然選擇與演化的曆史過程。浙江產業集群屬於由市場的驅動性導致的“原生型”集群,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緊密地嵌入於社會關係中,深受當地的社會、文化、曆史、製度等影響,一方麵基於經濟利益的市場交易,形成互惠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麵也基於血緣、親緣和地緣為紐帶的情感聯結,人格化合作十分普遍。因此,“原生型”產業集群中的合作營銷功能(如收集市場信息並共享、共同爭取訂單等)是以自我治理模式實現的。營銷網絡以人際關係和專業市場網絡為支撐,依賴社會機製履行關係型契約,本土企業彼此熟悉、信息對稱與相互依賴,機會主義行為大為減少,從而形成營銷環節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