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原生型”集群中的合作營銷功能是有限的,主要原因:①生產製造環節分工協作發達,相對而言,營銷環節上競爭過度、合作不足,合作營銷戰略(如市場研究、戰略環節選擇、競爭戰略、集群品牌建設等)極為薄弱;②合作營銷是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及非排斥性,單個企業不願意投入,出現“搭便車”現象;③隨著浙江產業集群交易範圍和規模擴至眾多區域,集群成員來自全省各地、甚至省外和國外,關係型契約資源逐漸消解,社會資本被稀釋,合作營銷僅靠關係型契約難以實現。因此,浙江產業集群合作營銷必然由自治走向第三方治理。
二、第三方治理具體模式浙江產業集群合作營銷第三方治理是複合治理,這裏的第三方包括地方政府、專業市場、核心企業和行業協會。
1.地方政府主導
在早期浙江“原生型”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集群所在地政府更多表現為放縱和不作為。隨著集群規模不斷擴大,集群發展需要的集群品牌、整體發展戰略、整體規劃等公共品日益缺乏。由於近年來在浙江各地產業集群中行業協會功能普遍不強,所以現階段發揮當地政府在集群營銷中的作用則顯得比較重要。地方政府應轉變職能,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包括建立行業協會、技術服務中心等,逐步實現集群內產業的社會化服務體係。
浙江省各地政府提供了大量集群發展所需的公共品和準公共品,具體包括:①加快交通、通信、運輸、水電、互聯網、城建、生活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②建立開發區。開發區使存在著產業縱向關聯的上中下遊企業之間加強聯係,形成高效低成本的完整產業鏈,使水平企業之間相互學習管理、技術,共同麵對市場,在營銷上合作。③成立並完善專業市場,形成合作營銷平台,如義烏小商品城、海寧皮革城、紹興輕紡城、永康五金城等,吸引了國內外大量客戶,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廣告效應。④針對合作營銷戰略欠缺,由地方政府牽頭,製定集群發展規劃,綜合考慮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技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若幹因素對集群進行定位,明確集群在產業鏈中的戰略環節,集群整體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戰略、集群品牌建設等。⑤為宣傳集群整體形象,每年主辦大型展覽會、博覽會,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路牌等媒體展示地方集群整體形象,直接組織、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參加世界性博覽會。⑥興建特色商品展覽館、發掘商品的本地文化內涵和推廣集群品牌。
2.專業市場治理
專業市場治理是浙江產業集群合作營銷第三方治理的一大特色。在浙江產業集群中,製造型企業與相關生產服務型企業共同發展,作為流通環節的專業市場伴隨著加工製造產業集群是普遍現象。專業市場不是一個簡單的原材料、中間品、產成品集散中心,主要功能在於承擔了合作營銷組織者角色,將供產銷各環節企業組織起來,形成完整產業鏈,形成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通過共建共享營銷網絡,為集群構建合作營銷平台,彌補單個產業開拓市場實力不足的局限。產業利用專業市場發現客戶和定單;依靠專業市場對外交貨、收回貨款;由專業市場建立價格機製、交易規則與秩序;從專業市場發現最新流行的產品、技術、工藝和設備,加以模仿和改進;專業市場既是產品展示、交易場所,也是信息、研究開發和質量檢測中心;是開拓國內外市場的主要渠道。浙江產業集群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訂戶驅動型,專業市場作為合作營銷組織者具有巨大的號召力和資源條件,實現了高效低成本合作營銷。專業市場既可以使產業集群在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公共物品及服務機構上共享,又可以產生規模效益,形成一體化信譽,增強集群議價能力和市場力量,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專業市場還可以加速產業集群與外界市場的溝通,從外部采集和吸納各種相關的市場技術信息,使企業更容易發現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