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文化館的辦公樓終於倒了,幸好是晚上,沒傷著人。文化館的辦公樓被列為危房已經十幾年了,因為縣財政緊張,一拖再拖,縣長都換了幾任了,可文化館的建樓款總也到位不了,這些年,文化館一直在這所危房裏辦公,精神高度緊張,館裏的女人們都說自己更年期提前了。現在樓倒了,又沒傷人,真是皆大歡喜。
老館長馬上報告了文化局局長老趙。老趙指示老館長先向旁邊的大封小學借兩間教室,把館裏的一些器材、資料等安置好,又向縣長彙報。縣長剛到任,聽了十分重視,指示先做好安置工作,然後向縣委作了彙報。縣委書記也很重視,指示召開現場辦公會,盡快解決建房款的問題。
縣長原先是在本地工作的,還是文化館的業餘作者,一向和老館長關係不錯,隻是後來做官到了其他縣,今年換屆才調回來任縣政府一把手。一把手呀,一把手都發話了,那可是天大的喜事!館裏一片歡欣鼓舞。老館長更是高興,縣長可以說就是從這裏起步的呀,處女作就是在文化館的《稻香報》發表的,之後越寫越出名,寫而優則仕,官越做越大,十多年間,從一個小辦事員做到了正處級,飲水思源也好,什麼什麼也好,總之這次應該可以將文化館建好了吧?老館長很希望能在退休前做好這件事。
現場辦公會議第二天就開了,縣裏五套班子領導都來了。縣長指示各相關部門作好預算、規劃等工作,又要財政局長抓緊落實款項的問題,同時還指示文化局長要多條腿走路,要財政撥一點,企業讚助一點,文化局籌一點等,總之,要努力做好這件事。
到底是文化人出身呀!老館長高興之下請全體同事到自己家裏撮了一頓。席上,大家調動文人的豐富想象力,對美好明天作了最大膽的想象。
可是,風聲早放出去了,局裏計劃和預算也交上好一陣子了,錢卻沒影子了。怎麼回事?原來,縣裏的一個最大的經濟來源是養豬,前幾任縣長多年的經營已經使這一優勢大大擴展,已基本形成規模運作,可以說,養豬業已成為縣裏的支柱產業。上級一位領導在參觀了縣裏最大規模的養豬場後指示,為了持續、健康、有效地發展這一產業,一定要加強地方文化建設,隻有加強地方文化底蘊,經濟發展才能長久。所以,縣裏決定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舉辦首屆全國豬文化節,建文化館的資金臨時調撥去建豬文化節的主會場了。
老館長聽了之後,看著眼前鋪天蓋地的“豬寶寶”的頭像,再看看一塊疤一樣躺在那的文化館老辦公樓的廢墟,不禁仰天一聲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