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唐後裔(3 / 3)

是年6月,朱溫逼昭宗皇帝遷都洛陽,他還下令長安全體居民也要一起遷走。接著,他命人把所有長安的建築物拆毀,木料都投入渭水,漂浮而下,進入黃河運往洛陽。那整齊的街道,繁華的市場,瞬間變成了殘垣斷壘和堆堆瓦礫,巍峨的長安城遭到了又一次的大浩劫。

遷都的途中,朱溫誅殺了大批李姓皇族和那些不聽他話的官員,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權勢。

胡三公聞訊,跪在洞口望長安哭了三天三夜。

之後,他咬破手指,將這些事寫在了一張宣紙上,把這張記載有千古懸疑的紙,卷成筒塞入竹筒中,用蠟封口,最後將竹筒放進石洞中的一個岔洞中,用石頭封住岔洞口,再用黃柏送來的糯米團熬成粥,和上黃土,把岔洞口的石頭糊嚴實。這樣一來,就沒有人輕易拿走那個竹筒了。1000多年後,苗君儒帶著幾個學生到這邊來考古,為避雨來到這個石洞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那個岔洞,從而得知了傳國玉璽具體失蹤的原因,這是後話了。

外麵的時局仍然很亂,胡三公在山洞中度日如年,每天用石頭在石壁上做記號計算著日子。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一年多。這時候的他,須發蓬亂衣衫襤褸,形同乞丐,縱是當年的熟人再遇到他,也認不出來了。

太子在黃柏夫婦的哺育下,長得很健康,開始呀呀學語。

胡三公知道在這裏並非長久之計,見太子斷了奶,便起了帶太子回鄉的念頭。在一個霧氣籠罩這蒼茫大地的清晨,他帶著太子,告別了恩人黃柏夫婦,踏上了千裏回鄉之途。

一路上風餐露宿,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徽州那處離開了二十多年,留下無數童年記憶的小村莊。可是呈現在他麵前的,是無數殘垣斷壁,瑟瑟風中,那些隨風飄零的落葉與雜草,似乎在向人述說著發生在這裏不幸與苦難。

向鄉人打聽之後,胡三公才知,早在一年前,就有一隊朝廷的官兵來到這裏,將全村男女老少殺得幹幹淨淨,村口那座大土堆裏麵埋的,就是全村大小208人的屍首。

胡三公來到大土堆前,跪在地上流淚不已,若不是因為他,全族何至於遭此橫禍?他愧對列祖列宗。

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在大義麵前,他相信土堆中208個冤魂能夠理解他的苦衷。

站在他身後的太子似乎明白了什麼,緩緩跪了下去。

胡三公見狀,忙扶起太子。太子乃千金之軀,怎可向平民百姓行此大禮?

兩人相擁而立,胡三公極目四望,這萬裏河山之中,還有他們兩人的立足之地嗎?

此地不宜久留,胡三公背著太子,沿山路繼續往南走。翻過了幾座大山之後,來到一處隻有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又累又餓的胡三公來到一家人的院門前,剛要敲門,突然頭一暈,身體一歪,就再也不知道了。

當他醒過來時,見躺在一張床上,床前站著太子和一個和藹的老人。

老人和顏說道:“你終於醒過來了!”

胡三公虛弱地問:“請問老丈,這是什麼地方?”

老人說道:“此地叫考川,三天前客官帶著這個孩子暈倒在我家門前!”(作者注:考川今叫考水,位於江西婺源境內,距縣城約15公裏)

胡三公說道:“多謝老丈救命之恩,我胡三……”

老人目光如炬,低聲問道:“你是否遇上大悲之事?”

胡三公問道:“老丈何以得知?”

老人說道:“我替你把過脈,你脈象虛弱無力,乃勞累所致,可你的心脈雜亂,且目色赤紅,此乃悲傷過度之相。”

胡三公說道:“實不相瞞,我乃外地客商,為避兵禍攜家南逃,可途中遭遇兵匪,全家被殺,隻有我帶幼子逃出!”

老人點頭道:“難怪如此!不知客官究竟要逃往何處?”

胡三公說道:“隻想尋求一個避世之處,將此子養大成人便可!”

老人笑道:“考川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曆年兵禍都難波及至此,一年到頭也難見到一個生人,客官難道還想逃到哪裏去?”

他手上出現一個包袱,接著說道:“這是客官的包袱,包袱雖不大但卻較重,客官可查看一下,是否少了什麼東西?”

胡三公微微一驚,若老丈看過他的包袱,就知道他真實的身份了,當下接過包袱,也不打開,隻放在枕邊。

老丈接著說:“你的身體還很虛弱,要精心調養一段時間才行!”

胡三公見老丈慈眉善目,並非奸惡之人,遂問道:“敢問恩公尊姓?”

老丈說道:“老漢我姓潘,今年六十有八,會點岐黃之術,當地人稱潘神醫!”

不虧是神醫,單從脈象上就猜到胡三公身上發生過什麼事。

※※※※※※※※※※※※※※※※※※※※※※※※※※※※※※※※※※※※※

潘神醫膝下無子,隻有一女,早已嫁到鄰村。

胡三公的身體恢複之後,見這裏的村民忠厚淳樸,且正如潘神醫所說的,這裏地處偏僻,一年到頭也難見到一個生人,於是帶著太子安心住了下來。

在考川村民的眼裏,他們是一對逃難到這裏的父子。為了維持生計,胡三公開了一家私塾,教授臨近幾個村子的小孩子讀書。

潘神醫見胡三公一個大男人帶著孩子,既當爹又當娘的,生活有諸多不便,便四處張羅著想要他續個弦。可他卻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謝絕了潘神醫的好意,一心一意撫養太子。

胡三公遵照昭宗皇帝的聖意,將太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喻“大得覆翼”之義。

胡昌翼自幼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熟讀四書五經。時光如梭,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太子長大成人。

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22歲的胡昌翼考取進士,正當朝廷舉賢受職之時,傳來胡三公病重的消息。胡昌翼忙向後唐莊宗皇帝請假回家侍父,以表孝心。

胡三公深知自己不久於人世,他不想讓那個秘密隨著他而埋入地下,在病榻前,他要胡昌翼挖開牆壁,從裏麵拿出那個藏了十幾年的木盒子。

打開木盒子,裏麵有昭宗皇帝的血書,李淳風留下的那封信。看過血書和信之後,胡昌翼什麼都明白了,他淚流滿麵跪在病榻前,朝胡三公連磕9個響頭。

胡三公指著盒子裏用黃緞包著的東西,要胡昌翼打開。胡昌翼解開黃緞,出現在他麵前的,是一個一尺見方,高約六寸的玉印,玉印的玉色溫潤,在光線的照射下,周遭出現幾道七彩光暈。玉印上伏一條仰首五爪虯龍,周邊側壁為陰刻祥雲圖案。他拿起玉印,翻過底邊,見下麵是八個篆體陰刻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印的下方一角用黃金鑲裹,旁邊隱約有裂痕,底邊一線鑲著黃金,也雕了一些雲狀紋飾。

有關於傳國玉璽的故事,胡昌翼是知道一些的,《史記》與《漢書》上也有相關的記載。他怔怔地看著手中的傳國玉璽,說不出話來。血書與傳國玉璽這兩樣物件,是證明他乃李唐皇室的最好憑證。

胡三公的聲音微弱:“你且收好,此物切不可旁示於人,曆來兵亂,都與此物有關,玉璽雖是聖物,卻也是人世間的不祥之物呀!”他接著說:“朱溫賊子早已經死了,國仇家恨,一切都已煙消雲散。我死後,你可恢複李姓,畢竟你是李氏皇子!”

胡昌翼哭道:“父親,大唐江山早已換姓,我雖李唐皇室,但深感父親養育之恩,既然先皇遺書中已準我改姓,又何必改回去呢?自我之下所有子孫,世代姓胡,永不改姓!”

胡三公死後,胡昌翼守孝三年,他自知乃帝室之胄,又何必屈尊於別人之下,令先人蒙羞呢?於是在考川村中修建了一所書院,專心教書講經,結交鄉野隱士,拒不出仕,世稱“明經翁”。

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胡昌翼無疾而終,享年九十有六。臨終之時叮囑兒孫,為報胡三公養育救命之恩,切不可改回李姓。他死後,其子按其吩咐,將其葬於考川村對麵的黃杜塢,墓地為鳳字形,其墓為八卦狀,墓呈半球形,麵貼龍鱗青磚。墓葬頂為太極圖,側圍為八卦符。墓前正對考川村背後的瑪瑙峰,背靠連綿數十公裏龍形山,左青龍右白虎,藏風聚氣。

在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座八卦墳的寓意。1000多年後,當苗君儒站在這座八卦墳前,看出八卦墳的玄機之後,也不僅驚歎墳墓主人的精明與苦心。

考川村自此一直重視教書育人,有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拜題考川為“明經學校,詩禮人家”的題詞為證。

到了公元1310年,考川村人胡澱為紀念始祖明經進士胡昌翼,同時也是紀念朱熹的題詞,擴大修建了“明經書院”。知州黃惟中還呈請朝廷賜“明經”額匾。一時“四方學者雲集”,“曆數年,學者至盈千人”,成為中國四大書院的後起之秀。它曾有一個“進士走廊”的赫赫聲名,是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翰林院”,光從這兒走出去考中進士的就有八百餘名,無怪乎當時的天下學子對這所“金字塔”趨之若鶩。

受明經書院影響,考川在曆史上還先後建有石丘書院、雲峰書院、藏書樓、藏雲樓和精舍、文昌閣,可惜都先後毀與兵火。洪武二十年的《明經胡氏宗譜·序》中曰:“考川富貴繁麗,吾無所羨;惟比屋書聲,他處所無,為可敬羨耳。”

據後世考證,婺源周邊一府六縣(徽州府、歙縣、黟縣、績溪、休寧、祁門、浮梁)的胡姓子孫,皆出自考川(後稱考水),世稱“明經胡”。後世胡氏子孫繁衍,做官為商者眾多。最出名的莫過於清朝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和民國大學者胡適,胡適還公開承認自己是“李唐後裔”。

“明經胡”的子孫們隻知道自己是皇族後裔,並不知道他們的祖上還保留著一個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