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千年古村的秘密(1 / 3)

《靈城精義》reference_book_ids\":[7312757982247259198,7314149023223385124,732196634026311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座落在群山環繞之中的考水村,是何年何月建村的,已無從稽考。但據村內老人說,三國的時候,村裏出了一個胡姓武夫,跟著周瑜打天下,火燒赤壁的時候立下戰功,官封右將軍。周瑜死後,魯肅掌權,開始排除異己,大肆打擊原來周瑜寵愛的將領。胡將軍不想弄個抄家滅族的下場,隻得激流勇退告老還鄉,吳主孫權念其對吳國有功,特加封其為明德候,食俸五千石,胡將軍堅持不受,吳主感其德,賜其為明德公,並在村口立下三道牌坊以彰其功績。吳國滅亡後,魏軍毀掉村口牌坊,盡屠該村,隻留下兩個潘姓的小兒。

從三國到唐末,這數百年時間裏,考水村一直人丁凋零,再也沒有出過什麼像胡將軍那樣的人物。樸實而勤勞的村民,守著那幾畝薄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模式,直到有那麼一天,一個逃難的男人帶著一個孩子來到這裏。

那個男人就是考水族譜上的胡三公,而那個小孩,自然就是考水胡姓人的始祖明經公胡昌翼。

自胡昌翼來後,考水村的胡姓人口逐漸繁衍,之後便成了村內的大姓,而考水村,也以胡姓為主。

當年明經公胡昌翼死後,其墳墓為八卦形狀,並暗藏玄機。胡姓族人的每一任族長,在通過族裏的儀式正式成為族長後,就會被老族長叫到祠堂的一間小屋子裏。

沒有人知道他們兩個在裏麵做什麼。

那間小屋子的門平常都是關著的,充滿了神秘和神聖的色彩,有族人帶著疑問和稀奇偷偷進去過,可當他們走出來時,隻有一臉的失望。屋子裏除了一張古老的太師椅外,並沒有別的東西,連喝水的杯子都沒有。

小屋子裏的秘密,也隻有曆代族長才知道。

胡德謙是族長,他當然知道。所以他得知日本人進攻婺源的消息後,就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想起上任族長告訴他的秘密,便連忙找了幾個胡姓的後生,要他們村子後麵的瑪瑙峰上,看著那塊虎形石。如果虎眼流血,村子便有大禍降臨。

聽了那後生的話之後,胡德謙的臉色頓時變了。近千年來,考水村的每一任族長都嚴守著那個秘密,每當有大事降臨,都會派人上山去看那塊虎形石。

這上千年來的風風雨雨,無論是朝代更替,還是外夷入侵,而或是匪患橫行,瑪瑙峰上的那塊虎形石,也都很平靜,並沒有半點異象。可是現在,卻驗證了祖宗流傳下來的那四句話。

其實那四句話隻有十六個字,是那個當年替明經公胡昌翼看風水的堪輿先生何令通留下的。

當年胡昌翼從義父胡清那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盡管發誓永不出仕,隻安心在考水村開館教書,可他畢竟是大唐皇室後裔,那顆時刻想複興李唐江山的雄心,令他一生激憤不已。無奈時過境遷,大宋朝廷基業穩固,複興李唐江山無疑癡心妄想。可他不甘心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死去,他沒有完成的複國大業,也許他的子孫可以完成。

晚年的時候,他不顧大兒子胡延政的勸阻,不遠千裏去了一趟河北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找到了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還有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他跪在祖宗的墳前,望著那枯草中的殘垣斷壁,還有那一具具破殘的陵墓石刻,他痛哭失聲,久久不起。

他心中那份悲哀與激憤,有誰能夠理解?

最終,他回到了現實之中,站裏颯颯西風之中,眺望著陵墓後方那巍峨起伏的堯山,還有前麵的那條河,依山麵水,視野開闊,氣勢磅礴,不虧是大唐祖陵。

在當地逗留的那段時間裏,他聽到當地小孩唱的一首童謠:堯山堯山,順應大唐,兩兩相對,事不過三。

這首童謠在當地傳唱了幾百年,大唐立國之前就有了。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被朱溫所殺為止,大唐江山共出了22個皇帝,正是兩兩之數,前後曆290年,沒有超過300年。冥冥之中天數已定,非人力所能為。

回到考水後,胡昌翼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來日無多。在河北隆慶的那段時間裏,他想了很多,既然祖陵能夠庇佑大唐22個皇帝,他為什麼不能庇佑他的子孫,有朝一日恢複李唐江山呢?

胡昌翼平素喜交縣內文人隱士,尤其與住在江灣靈山(今婺源縣江灣鎮)的何令通交往深厚。何令通曾是南唐國師,因得罪南唐皇帝遭貶,於是來到婺源隱居。他精通周易八卦,畢生研究風水堪輿之術,所著之《鐵彈子》、《靈城精義》等風水堪輿書,為後代風水師所推崇。

兩人平日見麵,除飲茶喝酒外,大多談論一些風水地理方麵的話題。何令通對婺源地理山貌了如指掌,說婺源群山環繞,可成龍脈,隻可惜山勢太雄,地勢太薄,隻可成形而不可成氣,若想成氣,必定離宗。換句話說,依婺源本地的風水,難出大人物,但婺源有龍蛋之形,若要想出大人物,其子孫必須遷出,在外地生活繁衍。

胡昌翼的大兒子胡延政在安徽那邊做官,並在那裏安家定居,正應了何令通說的離宗之意。他叫小兒子胡延臻請來了何令通,說有要事相告。在病榻前,他向何令通說出了自己的身世,並拿出了昭宗皇帝寫的血詔書和傳國玉璽。

這一下,連何令通都驚呆了,他想不到交往多年的好友既然是李唐昭宗皇帝的皇子。在這種時候把他叫來,並告訴了他這麼大的秘密,一定是有事要他幫忙。他看著擺在麵前的血詔書和傳國玉璽,說道:“胡公所托,弟安敢不盡力為之,天大之事,但說無妨!”

聽了這話,胡昌翼那失去血色的臉上出現了一抹潮紅,他強撐著一口氣說道:“……天數如此……昌翼枉為李姓皇子……痛惜無力複國……與公交往甚久……深知公乃奇士……昌翼不敢忘祖……然義父之養育之恩無以為報……後世子孫皆為胡姓……隻……隻……公所言龍脈……龍脈……可保昌翼子孫……否……”

他臉上的紅潮已漸漸退去,氣若遊絲,嘴巴微微張著,再也說不出一個字,但他的眼睛瞪得很大,滿含著不屈與期望。

何令通知道胡昌翼最後那些話中的意思,沉聲道:“胡公之意弟已悉之,此村有一鳳形之地,後靠龍形脈象之山,加之此村風水甚佳,又有文峰相應,後世當出文人。”他見胡昌翼的眼睛仍倔強地睜開著,便接著說道:“弟當以玄天八卦之術,護佑胡公陰靈以庇子孫,當如何?”

不料胡昌翼的眼睛乃不閉上,何令通繼續說道:“胡姓子孫李唐脈,胡公若想複國,弟定當盡力,但千年之內難有定數……”

說到這裏,胡昌翼的眼睛慢慢閉上了。

辦完胡昌翼的後事,何令通對胡延臻交代了一番:時下大宋皇帝對前朝皇室族人趕盡殺絕,無非是恐其東山再起,禍及大宋根基。胡公生前已經立下誓言,後世子孫永不改姓,這是件好事,可避過大宋朝廷之耳目,保族人安危,更可保住血詔書和傳國玉璽。但胡公之意,要讓後世子孫知道自己的祖宗淵源,這並不難,可在祖訓中予以口代代相傳,切不可寫於族譜之上,以免遭來橫禍。

何令通臨走的時候,留下了內藏玄機的十六個字:虎目流血、 爾玉龍生、田上草長、甲子出川。

自這以後,考水村胡氏子孫一直嚴守著祖宗的秘密,不敢把自己是大唐皇室遺脈的身份告訴外人。至於那十六個字,也隻有族長才知道。

新族長繼任之時進入那間小屋子,除了知道這十六個字外,還有一件事,那就是昭宗皇帝寫的血詔書和傳國玉璽的下落,那是證明胡氏子孫是大唐皇族後裔的有力證據。

明朝萬曆年間,一任族長陪著風水先生爬上村後的瑪瑙峰,想替自己尋找一個風水寶穴,結果發現了峰頂的一塊岩石,像極了一隻俯臥在樹叢中的老虎,尤其那雙虎眼更是傳神。他用手摸著虎頭,想起上任族長告訴他的那十六個字,其中虎眼那兩個字,莫非指的就是這隻老虎?

風水先生拿出羅盤,前後看了看,驚道:“難怪你們村裏出了那麼多進士與舉人,你看這裏有虎形石鎮山,前麵文峰佇立,環村溪水就如一條青龍,背山麵河抱水,青龍白虎,形成虎踞龍盤之勢,加上你祖宗所葬的鳳形山,是上好的‘四神寶地’,必出聖人!”

虎形石下不宜葬人,以免人入虎口之嫌,給後代子孫帶來無妄之災。那任族長死後,選在別處葬了。但從那以後,接替的族長都會從老族長那裏得到一句話:遇有大事必觀山上虎形石。

※※※※※※※※※※※※※※※※※※※※※※※※※※※※※※※※※※※※※

民國34年3月12日黎明時分。

婺源考水村胡氏宗祠。

胡德謙聽了那後生的話之後,再次問道:“你真的看到了!”

那後生舉起右手,手上滿是血跡,他哭道:“我們三個人在那裏看守著虎形石,半夜的時候聽到嶺腳那邊傳來打槍的聲音,我們以為下麵出了什麼事,可也不敢下去看,我們守在那裏……後來……後來出現了幾個人……他們殺了他們……那血……那血就……”

這後生的話說得結結巴巴的,顯然被嚇糊塗了,說到後麵,居然一下子暈了過去。

胡德謙要人馬上把這後生抬走,對胡福源說道:“你馬上帶幾個人上山去看看!”

胡福源點了點頭,背上槍,叫上好朋友胡福旺,另外再叫上幾個人,轉身走了。

胡宣林說道:“德謙,你是一族之長,全村老少可都看著你呢,都什麼時候了,族裏曆代族長之間,到底有什麼秘密?我們幾個老不死的,都想知道你為什麼那麼做?”

另幾個老人也齊聲附和。胡德謙看了看大家,緩緩地把那十六個字說了出來,接著說道:“這十六個字到底有什麼玄機,我也不知道,不過裏麵虎目流血這四個字,相信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了!”

胡宣林說道:“這虎目流血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胡德謙大聲道:“這上千年來,虎目從來沒有流過血,為什麼偏偏在日本人進攻婺源的時候,我懷疑不是什麼好事,還是有點準備的好!”

胡宣林把胡德謙拉到一邊,低聲說道:“我看等天亮後,把上下幾個村的年輕人集中起來,保住我祖宗的八卦墳要緊!”

胡德謙低聲說道:“叔公,我自有分寸!”

胡宣林接著說道:“也許日本人是衝著我們祖宗的那些東西來的,要不我們把東西另外找地方藏起來,你看怎麼樣?”

胡德謙微微一愣,低聲說道:“叔公,你……”

族內的那些秘密歲雖由族長代代相傳,外人不得而知,可當上一任族長要將秘密傳給下一任族長,而下一任族長卻不是自己的至親骨肉時,難免會滋生異心。胡宣林的祖上,在清朝嘉慶年間當過一任族長,雖然將秘密告訴了下一任族長,卻也將血詔書和傳國玉璽的秘密告訴了自己的兒子。於是,胡宣林這一支胡姓中的每一代,總有一個人知道血詔書和傳國玉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