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別不好意思了,要麵子吃大虧(3 / 3)

她可以接受領導的曖昧,但卻不想真把自己搭進去。然而,事情遠沒有結束,那件事後不久,辦公室開始傳流言,說有人看到她和領導開房,說得有模有樣,原本就不滿她晉升太快的人們,紛紛加入討伐她的隊伍。

最終,趙藝璿不得不離開那家公司,離開那座城市。因為,在同事們眼中,她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小三;那位領導的妻子更是直接鬧到公司,險些打了她。

職場本就是一個微妙的地方,並不是打情罵俏的場所,它的正常運行依賴一套很嚴格的管理機製。同時,公司也不是一個密封的私密場所,員工的一言一行都會或多或少地暴露在眾人的視線中,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和左右。

有些人總以為,和上司搞曖昧,能讓自己在工作上如魚得水、平步青雲;再不濟,拿年終獎的時候也能比別人多那麼一點。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很短視。現如今,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大家都互相盯著。若你憑實力取勝,人家最多嘴上逞英雄,無法對你造成實際傷害。可一旦與某些禁忌沾上邊,對你不滿的人就會肆意攻擊,你就會成為千夫所指。

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更何況如今,看的不隻是天,還有許許多多覬覦的人呢。也許我們不像公眾人物那般受人關注,但我們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圈子,就如故事中的趙藝璿,一旦給身邊的人留下負麵的印象,又如何能繼續安心工作和生活呢?

坦白地說,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很難保證自己會在一家公司,甚至某個行業裏待上一輩子。因為貪圖這短短幾年的發展,而將自己一輩子的名聲拿去賭博,這不是最明顯的賠本買賣嗎?錢可以再賺,可名聲一旦壞了,一輩子也賺不回來。職場,不是靠曖昧就能平步青雲的,這是對靈魂的出賣。不清不白的曖昧,隻會帶來悲傷。

始終要明確一點,現實生活不是童話。在公司,我們跟上司或老板隻有一種關係,那就是雇傭與被雇傭、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領導的目的就是希望下屬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最高的價值,如果沒有任何價值,等待的結果隻能是淘汰出局。

更何況,對於那些已婚的事業型上司來說,他們是理智的,極少會貪圖一時的曖昧而毀掉自己的前途與家庭。反過來說,那些不思上進的上司,即使我們真的靠上去了,又能有什麼用?總之,上司的曖昧隻是一杯溫柔的毒藥,我們要學會拒絕。

提起應酬,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感到厭惡。因為“應酬”這個詞,總讓人覺得是在應付別人,虛情假意的。試想,工作已經很累了,下班已經疲憊不堪,好不容易有了點空閑時間,還要跟人搏感情,不免令人心塞。若真是感情好,大家一起玩倒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可你不情我不願,看著就倒胃口,還硬要往肚子裏塞,那就罪過了。

在無酒不成宴的中國餐桌文化中,沒有酒,就沒有氣氛,所以我們在應酬時也就免不了要喝兩杯。俗話說,小酌怡情,大酌傷身。可在應酬中,大不大酌很少由我們說了算,一頓吹牛下來,喝得頭暈眼花,嘔吐不止,叫人憋屈。可人是社會性動物,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社會,自然,我們也就無法擺脫應酬。

但是——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個但是。過多不必要的應酬,往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一個人,應該學會拒絕無意義的應酬,否則,也就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變得完全是為別人、為應酬而活了。

王燦傑今年30歲出頭,看上去體格健壯。2016年6月,他因突發致命性疾病被緊急送往福建省立醫院介入科病房。見到記者時,還在輸液治療的他連呼“後悔”。

12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他的身體什麼毛病都沒有,更因為酷愛鍛煉,渾身肌肉緊繃,羨煞旁人。但入行這些年來,作為公司業務員,他總是上班久坐,無法按時起身活動,下班又陪客戶大吃大喝。有時一晚上要趕3次場。除了早餐能在家裏吃,午飯、晚飯都在應酬,經常晚飯後還得趕去KTV喝一頓,然後再去吃夜宵。

躺在病床上,王燦傑痛苦地說道:“每天到外麵胡吃海喝,聽著覺得很爽,但其實連續一周你就會膩。”前些年,他仗著年輕,拚事業不要命,一頓能喝一斤白酒外加幾瓶啤酒,傷了肝。當時妻子就勸他,可他不聽,反把妻子說教一通。

直到這一次,他上班時突然惡心嘔吐、胸背劇烈疼痛,並排出紅色水樣便。同事趕緊送他到當地醫院。經醫生診斷,王燦傑這是同時突發急性胰腺炎、肝髒門靜脈多發栓塞、胃腸道大出血3種重症,其中任何一種病都可能致命。

如今,後悔不已的王燦傑毅然辭去工作,在家調養。

生活處處是戰場,不進則退。想升職,就要跟著領導走,跟著飯局走;想要人緣好,應酬免不了;戀愛了,對方的親戚朋友同事一大堆,也少不了一陣籠絡;結婚後那就更不用說了,在外有同事朋友,對內有三親六戚,往上有各位長輩,往下有晚輩敬酒。總之一句話,我們就是處在各種各樣的應酬包圍之中。然而,生活已經如此苦悶,如果我們還不學會將自己從這些應酬中抽離,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窮的麻煩。

孫虹與高偉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可自從高偉換了工作,兩人就經常紅臉吵架,可謂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原因是,因為工作性質,高偉夜夜笙歌,應酬不斷。

孫虹說,每天看到他來回穿梭在各個夜總會,她就覺得生氣,每次打電話,他身邊總有女人的聲音;再不然,就是難聽的歌聲。雖然知道這隻是工作需要,可孫虹心裏還是憋著一股氣。她想讓丈夫別幹了,可丈夫又不聽。為此,兩人持續保持敵對情緒。

對於妻子的憤怒,高偉也很無奈。作為公司的業務人員,這些應酬豈能避免,一次不去就有可能折單,有時候還是大客戶邀請,這讓他實在不好意思拒絕。

很多人覺得,不應酬,不但生意談不成、朋友做不成,就連機會也抓不住。事實上,酒桌談笑、逢場作戲這類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往往意義並不大,隻是出於環境壓力而不得不做——做了沒什麼好處,不做卻總擔心被別人排擠。

我們要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先有合作的基礎,才有談成生意的可能,最後才有應酬,而不是反過來。人與人之間先有了感情,然後才會深入交往,最後才會走到一張桌子上去。這裏麵自有其因果。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將這種關係顛倒,把結果理解為原因,以至於錯誤地以為,隻有應酬才能搞定一切。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好意思拒絕應酬,是因為我們擔心這樣做,自己會不合群,可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卻沒意識到:沒有真正的成功,是靠取悅別人而獲得的;也沒有失敗,是因為保持自我而遭遇的;更沒有真正的朋友,是靠應酬得來的。一個人應該具有掌控自己時間和生活的能力和權利,總以別人的期望來編織自己,最終難免成為“他控型”的人,讓自己不自覺地成為別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各種詐騙手段越來越難防,也越來越沒有下線;尤其有一些騙子,專門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和善心行騙。比如,走在路上,突然一個陌生人過來尋求幫助,表示自己是外地人,來此地辦事,錢包和證件都被偷了,希望借錢買票回家,並誠懇地留下他的電話、微信等一切聯係方式,再三表示將第一時間還錢,這種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是拒絕還是施以援手呢?

資料一:

2015年9月,四川的王先生在路口等綠燈時,突然有一個衣著光鮮的中年婦女走過來敲他的車窗,似乎急於和他對話。剛開始,黃先生以為隻是問路的;打開車窗後,該中年女子卻指著不遠處一輛外地牌照的小車說,她和丈夫來這邊辦事,錢包被人偷走了,現在連加油的錢都沒有,車也走不動了,希望王先生先借點錢給他們應急。

就在王先生半信半疑之際,車上又走下一個同樣穿著體麵的男子,對方滿臉愁容,語氣誠懇地請求幫助,並稱可以互留電話,過後把錢如數奉還。王先生心想,自己也是生意人,出門在外,難免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於是就掏了300元借給這兩個陌生人。幾天後,等王先生撥打男子留下的手機號碼時,卻發現早已停機,這才明白自己被騙了。

資料二:

李磊的親身經曆就有點兒驚險了。那是三個月前,他在沈海高速公路泉州西福出口附近等紅綠燈時,一名外地口音的男子突然走上來說:“這位小哥,我是到泉州旅遊的,但是中途掉隊了。我在這裏人生地不熟的,你能不能讓我搭車到市區與旅行團彙合?”生怕李磊拒絕,男子一邊懇求,一邊承諾找到旅行團後,他願意支付車費。

路上,男子不斷跟“旅行團工作人員”打電話,指引李磊把車開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便有兩名男子跳上車,威脅他交出錢財。為求脫身,李磊隻好破財免災。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會不自主地生出施以援手的心思。也正因如此,當我們麵對陌生人的求助時,往往不好意思拒絕,覺得反正對方所求不過舉手之勞。殊不知,騙子利用的就是這個心理。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麵對陌生人的求助,我們需要警惕,不要不經思考就點頭答應。仔細想想,對方的求助言論中有沒有什麼邏輯漏洞。比如,之前有人遇到所謂的“跨省窮遊”,希望能得到幫助,但聽他說話,明顯一口地道的本地話,傻子也能猜到他在編造謊言。可見,遭遇陌生的求助時,我們要認真思考其合理性。

當然,相比我們普通人,那些專門挖空心思設計騙局的人,他們製造出來的假象往往足以亂真,不是那麼容易被我們揭穿的。生活中,我們也的確很難分辨,那些舉著牌子尋求幫助、走在火車站要錢買票的人,到底哪些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哪些又是惡意欺騙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法律與警察的幫助了。

大學生楊旭,在2015年暑假結束後返校的時候,剛下火車,便遇到一位老太太牽著一位小姑娘的手來到他麵前,說是家住城郊,因為有事來城裏,結果錢包掉了,回不了家,希望能給十塊錢買車票。生怕楊旭不信,老太太還主動把身份證遞給他看。

楊旭一看,的確是本人身份證,就想掏錢。可轉念一想,自己以前就被類似的情況騙過一次,萬一這次又是騙局呢?於是他靈機一動,拿出手機說幫她們報警,讓她們呆在這兒別動。沒想到,對方一見他撥打110,立刻轉身離開。

現實就是這樣,即便我們再怎麼努力去美化,依舊掩飾不了那些陰暗的傷疤。所以我們不能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為世界是美好的。在傳遞美好的同時,也別忘記祛除齷齪。收起不必要的同情心,麵對陌生人的求助,努力用理性的思維去辨別。如果對方是真的需要幫助,我們自然樂於援手。但如果對方隻是利用我們的好心行騙,我們也不能讓這些人得逞。若實在辨別不了,不妨交給警察來辨別。

有些人,說好聽了是善良,說得不好聽,那是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缺乏說“不”的勇氣。隨隨便便一個人向他編個故事,他都會當真,不會加以辨別。這樣的人,與其說是樂於助人,倒不如說是助長歪風邪氣的人。正是有了他們,才給那些心懷叵測的家夥提供了作案的土壤。可以說,從理性的角度來講,無論求助者所說是真是假,最好的解決辦法,都是讓其轉而向相關部門或警方尋求幫助。

同樣,反過來說,一個人出門在外,難免遭遇各種窘境、困境,在遇到困難時,我們第一時間想到求助的應該是公安機關,而非麻煩其他人。總的來說,不要輕信陌生人的求助,如果可以,將一切交給警方;如果實在想幫忙,也要斟酌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