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的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信息的利用程度也變得越來越深。管理信息化的程度是對信息利用能力的一種具體刻畫。管理信息化不是IT與經營管理簡單的結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創新。
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管理現代化的過程,它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轉變生產方式、經營方式、業務流程、傳統管理方式和組織方式,重新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強競爭力的過程。
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信息處理的效率。借助計算機的高速處理能力,能夠使得信息處理的速度大為加快,效率大為提高。目前對海量信息的處理是IT革命第三次浪潮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現在主要采用先進的雲計算技術來應對海量的信息。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在完善的信息網絡的支持下,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在計算機屏幕前對世界各地的新聞軼事了如指掌。輕點幾下鼠標就能觀賞風景、成交生意、調動資金。
信息化還提高了信息的價值。隨著人們對信息資源的利用能力的提高,人們認識到數據和信息資源是最寶貴的資產之一。信息化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在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環境下,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也越來越多地通過信息網絡進行聯係和溝通,而彼此之間的直接接觸有所減少。
二、信息標準化的內容
(一)信息指標體係標準化
信息指標體係是指所有信息的標準,按其內在聯係所組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基礎,它具有目標性、集合性、可分解性、相關性、適應性和整體性等特征。在管理層次和管理部門眾多的情況下,隻有統一和規範指標體係,才能使各係統、各行業和各個層次開發和實施的信息係統能夠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兼容與共享。因此,建立科學的、實用的、完善的信息指標體係結構是信息標準化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分類編碼標準化
分類編碼標準化是信息係統交換和建設的前提,是信息係統運行的保證。信息的分類與取值是否科學和合理直接關係到信息處理、檢索和傳輸的自動化水平與效率,信息代碼是否規範和標準影響甚至決定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等性能。因此,信息分類必須遵循科學性、係統性、可擴展性、兼容性和綜合性等基本原則,要遵循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原則,建立適合和滿足本行業需要的信息編碼體係和標準。
(三)信息係統開發標準化
信息係統開發標準化主要指在係統開發中遵守統一的係統設計規範、程序開發規範和項目管理規範。係統設計規範規定字段、數據庫、程序和文檔的命名規則和編製方法以及應用程序界麵的標準和風格等。程序開發規範對應用程序進行模塊劃分、標準程序流程的編寫、對象或變量命名、數據校驗及出錯處理等的過程和方法作出規定。項目管理規範規定項目組中各類開發人員的職責和權力、開發過程中各類問題的處理規範和修改規則、文檔的編寫與維護。在信息係統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守軟件工程的設計規範,實現信息係統開發標準化。
(四)信息交換接口標準化
信息交換接口標準化指對信息係統內部和信息係統之間各種接口方式以及信息係統輸入和輸出的格式製定規範和標準,包括網絡的互聯標準和通信協議、異種數據庫的數據交換格式、不同信息係統之間數據的轉換方式、報表文件格式和統計口徑的標準化以及數據文件傳送標準化等。信息係統的質量與接口的標準化密切相關,接口標準化是信息標準化的重要一環。
信息標準化有利於實現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信息係統間的信息共享和係統兼容。信息標準的製定應遵循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行性原則,要適合一定時期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階段,要為社會所公認並用法令形式予以推行,還要容許周期性修訂和更新。
為了能更好、更充分地認識物品標識,以幫助物品標識的發展,本書將在下節內容中詳細介紹物品編碼標識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