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物品編碼標識概念模型(1 / 1)

物品編碼標識概念模型的搭建主要從物品信息流向的角度進行,它是物品編碼標識係統的本質所在,是所有現實生活中各種物品編碼標識情況的反映。

一、概念模型介紹

模型從流程上反映了物品標識的編碼、標示、識別及解碼等組成環節,盡管現實運用中可能跳躍了部分環節,但任何情況都離不開概念模型所涉及的這些環節。如圖1-1所示。

圖1-1 物品編碼標識體係概念模型

從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到,識別的實際對象是物品的代碼,因此第一個環節應該是對物品進行編碼。物品編碼即賦予物品的代碼。代碼則是表示特定事物(如某一物品)的一個或一組字符。這些字符可以是阿拉伯數字、拉丁字母或便於人與機器識別與處理的其他符號。可以將這一步驟理解成將物品信息代碼化的過程,是實現計算機化的基礎。

第二個環節是標示。標示是將代碼轉換成為標誌的過程。可以將代碼轉化為條碼符號,並印製在載體上;還可以將代碼轉化成二進製電子數據,寫進RFID標簽中的芯片裏。“標示”的目的是將代碼化的信息轉換成載體可攜帶的信息(如條碼符號),當該載體與物品合為一體時,載體所攜帶的信息即為物品信息,從而實現了對物品的跟蹤追溯管理。當然,標示的另一個作用是為了“識別”。

第三個環節是識別。識別是對標誌進行處理和分析,實現對物品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的過程。能夠自動獲取標誌信息並完成識別的過程稱為自動識別,自動識別技術主要分為存儲識別技術和特征識別技術。條碼技術和RFID射頻識別技術屬於存儲識別,指紋識別和語音識別屬於特征識別。通過識別技術對標誌進行采集、分析與處理,其處理結果還是代碼。

第四個環節是解碼。解碼是將代碼還原為物品信息的過程,是編碼的逆運算。編碼與解碼在物品標識體係中是基礎,沒有它們的存在,就不會有物品標識體係。因此要實現物品的信息化、網絡化管理,不能沒有編碼技術的應用。

在上述對物品標識體係的描述中,我們將第二步標示和第三步識別統稱為標識。我們將標識定義為:將代碼標示為標誌並識別的過程。隻有當標識讀作“標識(zhi)”時其意思同“標誌”。在物品標識係統中,不僅包括標識本身的標示與識別,還包括編碼與解碼。

二、概念模型的變形

物品編碼標識概念模型是現實應用的變形基礎和依據。模型的變形是編碼標識係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客觀表現形式,而其內在本質還是對基本物品編碼標識流程的表達。這裏介紹變形中的三種主要形式。如圖1-2、圖1-3、圖1-4所示。

圖1-2 概念模型變形一

圖1-3 概念模型變形二

圖1-4 概念模型變形三

(一)對物品直接進行標示形成標誌

這種情況下,在“標示”的過程之前沒有形成物品的代碼,而是在對所標之物進行識別時進行編碼,形成代碼。這裏編碼的目的是為了識別標誌。對該代碼進行解碼便可還原為原物品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物品的“編碼過程”或者說編碼的規則依然是存在的,隻是不能使人們一目了然地辨別出來。例如在圖像識別中,識別的對象隻是圖像,這個圖像可以算是該物品的標誌。此時,對其進行識別時形成的是一係列的代碼,然後對該代碼進行解碼就可得到物品的信息。在其中似乎沒有對物品進行編碼,但實際上對圖像識別之前是有相應的編碼存在的,隻是人們的直觀感受是沒有編碼的環節。

(二)對代碼直接進行解碼還原為信息

該過程反映的是對物品進行編碼形成代碼,然後直接對該代碼進行解碼還原成原物品信息的情況。從表麵上看,該過程跳過了“標示”與“識別”兩個環節。但從根本上看,是人們的感觀認識蒙蔽了該過程中的“標示”和“識別”。任何代碼都需要載體,在這個過程中的代碼也不例外。將代碼賦予載體的過程就是“標示”的過程,同樣從載體中讀取信息的過程也就是“識別”的過程。可以說生物的特征識別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三)對標誌直接進行識別還原為信息

該變形首先是對物品進行編碼形成代碼,接著將代碼“標示”在載體上形成標誌,然後對標誌進行“識別”後直接還原為物品的信息。從表麵上看,該過程跳過了解碼,但在實際情況中,解碼隱含在了識別的環節裏。例如,一些停車場直接對車牌號進行照相,這個過程並沒有將標記轉換為代碼,隻是客觀地記錄了車牌號。當看到該車的車牌號時就會自動識別出車的相關信息,這其實也就是解碼出了車的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