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務產品
信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服務產品的快速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認為服務產品是指非實物形式的勞動成果。非實物形式的勞動成果被納入產品範疇,根本原因在於它具有滿足需要的功能,曆史原因是服務比重日趨增大使對產品的認識發生了飛躍。《新世紀領導幹部百科全書》指出服務產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實物形成存在的物質產品,另一種是以“活動”形式提供的無形服務。經濟學大多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服務或服務產品這一概念。
《新世紀企業家百科全書》認為:①服務產品具體有無形性,服務產品是以活動或好處的形式提供的無形服務,如演員表演、旅社住宿等,顧客在購買服務產品前,不可能看到、聽到或感覺到這種服務,而且,即使顧客在獲得了某種服務之後,也並未可以因此取得任何實體持有物;②服務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在時間上具有同一性,服務作為勞動的產品具有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的高度同步性,兩者在空間和時間上往往是緊密聯係的;③服務產品具有不可儲存性,雖然提供服務的各種設備可以在需求之前準備,但生產出來的服務如果當時不消費,則它不可能像工業企業提供的實物產品那樣被儲存起來,並且同時還會伴有一定的損失產生,如旅社的空床位、飛機的空座位等,這種損失一般不像實物產品那樣明顯,僅僅表現為機會的損失和折舊的產生;④服務產品的提供具有隨機性,服務活動過程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服務活動的供給也因此而不能由服務產品的供應者單方麵決定,而應由服務消費者的需求隨機決定。
《新編財政大辭典》中對服務產品的定義是:服務勞動者依靠一定的生產資料(服務設施、工具、原材料等)為他人提供的服務勞動的成果。它具有物質性,是改變了形態的物質產品。有些服務產品可以進入生產消費領域,有些服務產品可直接進入生活消費領域。所以,服務產品又可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類。
服務產品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經濟科學學術觀點大全》中在這方麵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服務產品有兩大類,即純粹服務和物化服務。純粹服務,是指無形服務產品,如交通、商業、教育、廣播服務等;物化服務,是指有形服務產品,如電影、電視、出版、飲食、修理、照相等服務產品。另一種觀點認為,“物化的服務”已是實物產品,不是嚴格意義的服務產品了,所以不應將有形產品納入服務產品的範圍。服務產品之所以區別於實物產品,就在於它具有服務的四種性質,即非實物性、非貯存性、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性、再生產被製約性。兩種不同的觀點的關鍵在於“物化的服務”是否應納入服務產品的範疇。
服務產品是非實物的,服務產品是服務的一項具體的活動,是服務的具體表現形式。當服務物化為實物產品時,它就失去了服務的四種性質,不再屬於服務產品的範疇。根據上述分析,服務產品可以重新理解為以服務形式提供的能被消費者購買和實際接收及消費的產品。
六、商品
在商品經濟這種經濟形式下,生產是為了交換,產品轉化為商品,或者說產品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商品體現了商品生產者的經濟關係。
《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卷)》中定義商品是“用來交換、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政治經濟學大辭典》中商品的定義是“用來交換的貨物”。《新華漢語詞典》中商品的定義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性”。《稅收大辭典》指出“商品的基本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綜合理解後可以認為商品是一種產品,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價值,自然屬性是使用價值。首先,可被定義為商品的物品首先要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其次,物品被用來交換才具備“商貿”的特征,才能被稱為商品。
因此,商品是滿足人們某種需要並用於交換的產品。服務產品也是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且可以用來交換的,因此服務產品也是一種商品。
比較了物品、產品、商品後,可以發現物品範圍最廣,產品是通過人工過程產生的物品,商品是滿足人們某種需要並用於交換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