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物品編碼相關術語(1 / 1)

一、代碼

為了應對當前信息激增的挑戰,人們采用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自動化管理信息係統,來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和質量,並實現在更大的範圍內共享信息資源。為了使電子計算機能夠接收用自然語言表示的信息,就要事先把這些信息用計算機所能接收的符號表示處理,這些符號就是代碼。

對代碼的定義也存在類似編碼定義的現象,即對其的理解偏向於計算機領域。例如,百度百科對代碼的理解就是“程序員用開發工具所支持的語言寫出來的源文件,是一組由字符、符號或信號碼元以離散形式表示信息的明確的規則體係”。

但細究代碼的概念,便可以得到更為詳細的資料。《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中認為代碼是指能傳達一定信息的符號係列。《簡明數學詞典》中認為代碼是指在一一對應的基礎上建立的表示數據、信息與程序的規則與符號係統。《公共關係詞典》則從公共傳播的角度對代碼進行了解釋。它認為代碼又稱“傳播代碼”,指人類社會活動中所使用的電碼、密碼、法規、法典、規約等。不過該解釋具有局限性,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在現行的國家標準中,GB\/T 10113—2003《分類與編碼術語》對代碼進行了規範化的定義。該標準認為代碼是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個或一組字符(注:這些字符可以是阿拉伯數字、拉丁字母或便於人與機器處理的其他成分)。綜合分析後,大多學者一致認為該標準中的定義比較嚴謹。

二、物品編碼分類

物品編碼分類是一個動作。目前尚未對編碼分類有相關定義。在現實的理解中分類編碼與物品編碼分類經常混淆,因此對物品編碼分類進行定義是十分必要的。

分類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運用分類的方法可以發現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依照事物特有的屬性進行分類,就可以把雜亂無章的事物有序化。因此,分類是一種數據管理方法。分類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對事物或概念進行科學管理。物品分類應根據物品的特征進行,將具有這種特征和不具有這種特征的物品分為兩類:屬於或不屬於該類。物品分類要根據一定的目的和需要,選擇適當的分類依據,將所屬範圍內的物品集合科學地、係統地逐級劃分為若幹範圍更小、特征更趨一致的子集合(如大類、品類、品種、細目或大類、中類、小類、細類或類、章、組、分組等),乃至最小的應用單元。

物品信息分類是指根據事物的特征將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區分和歸類,並建立起一定的分類係統和排列順序,以便管理和使用。物品信息分類的結果是形成一個物品信息的“群集”,具備某一實體分類所列特征的物品信息均置於該物品群集的涵蓋範圍內。萬物都有自身的特征,編碼也不例外。物品編碼分類具有分類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具有物品編碼的獨有特征。因此,項目組根據相關資料,對物品編碼分類進行了定義,即根據編製特征將物品編碼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歸類的過程。

三、編碼的種類

根據編碼的對象,可以將物品編碼分為分類編碼、品種編碼、單品編碼。這幾個編碼種類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及的。分類編碼是指對物品的類屬進行管理的編碼,其代碼表示某一類相似或相同的物品。品種編碼是指對物品的種類進行管理的編碼,其代碼表示不同類別的物品。單品編碼是指對單一物品進行管理的編碼,其代碼表示每個不同的物品。

屬性編碼是指對物品相關屬性信息進行管理的編碼。屬性編碼又可以分為固有屬性編碼和可變屬性編碼。固有屬性編碼是對物品本身的固有特性進行描述的編碼,物品的固有特性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不變的,與物品的流動和交易等是不相關的。可變屬性編碼是指隨著物品在供應鏈中的流動和交易等的變化而變化的物品屬性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