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財36計——勝戰計 第01計 瞞天過海——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
“瞞天過海”——用於經營賺錢,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騙”的手段暗中行動,將你賺錢的企圖隱藏在明顯的事物中,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十六計第一計就是“瞞天過海”計。古本有雲:“瞞天過海——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怎麼解釋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誌鬆懈,削弱戰力。如果以為已經防範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鬆懈輕敵;經常見到的事物,看慣了,便不會產生懷疑。豈不知,陰謀詭計往往隱藏在明擺著的事物中,並不與公開的形式相矛盾。
有時候,所謂“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著不可告人的機密。如果我方這麼做,對方就會因為“常見”而不產生懷疑。
古人按語又說:陰謀作為,不能背於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這是說“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製勝。
這個戰術可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中,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禦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隻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麵麵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隻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的計策就是他策劃的。“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之外還有個戰例,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曆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麵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講蘇省鎮江市一帶)。
“瞞天過海”——用於經營賺錢,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騙”的手段暗中行動,將你賺錢的企圖隱藏在明顯的事物中,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一般人對司空見慣的事物,往往不會懷疑,此計就是利用人們的這一錯覺,來掩蓋自己的真正意圖。
解放前中國鋼筆市場曾被“派克筆”占領,由於該公司生產鋼筆當時最負盛名,又有新品種“自來水筆”推出,所以,該公司發展到四五十年代正是高峰期。匈牙利貝羅兄弟發明了圓珠筆,打破了派克公司一統市場的局麵。由於圓珠筆實用、方便、廉價,一問世就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使得派克公司生產大受打擊,身價也一落千丈,瀕臨破產。該公司歐洲高級主管馬科利認為,派克公司在圓珠筆的市場爭奪戰中犯了致命的錯誤,不是以己之長,攻人所短;反而以己之短,攻人所長。他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買下了派克公司。跟著立即著手重新塑造派克鋼筆的形象,突出其高雅、精美和耐用的特點,使它從一般大眾化的實用品成為一種顯示高貴社會地位的象征。從這樣的戰略思想出發,采取了兩項戰術措施。首先,是削減了派克鋼筆的產量,同時將原來的銷售價提高了30%。其次增加廣告預算,加強宣傳以提高派克鋼筆作為社會地位象征物品的知名度。英國女王是英聯邦的元首,其所用物品無不顯示其地位的高貴。因而,其用品的商標及生產廠家也就打上了高貴的烙印。馬科利深知這一點,他煞費心機,再三努力,讓派克鋼筆獲得了伊麗莎白二世所用筆的資格。方向對頭,措施得力,馬科利的戰略目標實現了。1989年,派克鋼筆又一次提高了售價。老的以實用為標誌的派克鋼筆沒落了,老派克公司也因此不複存在;新的派克鋼筆卻以炫耀、裝飾為標誌的形式還魂了,派克公司隨之也新生了。
美國有一位專門收買破產企業並以此為生計的人,他的名字叫保羅·道彌爾,他是一位名符其實的“破爛王”。根據美國的法律,一家公司或企業一旦依法宣布破產,給其貸款的銀行作為債權人,可以把企業拍賣。道彌爾經常到這類銀行,收買破產企業。他每買下一個破產的企業,都必須全麵分析研究這個企業各方麵的情況,揚長避短地製訂改造計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管理,這樣一個企業就在破產的廢墟上“借屍還魂”,新生了。
任何產品和企業都有它的成長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在走向衰落期間,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大膽投資,借用“借屍還魂”術,產品和企業就會得以新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這一謀略,很值得企業經營者在企業投資決策中借鑒。
還有個案例就是日本味精商在經銷味精銷路不景氣的情況下,他們將味精瓶上的小孔由直徑1毫米擴大到1.5毫米,在消費者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一倒就用多了,這樣就大大增多了味精的銷售量。
現在很多公司都是“借殼上市”,對於大眾來說其實也一種“瞞天過海”的做法。
這“瞞天過海”之計,是最常見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正因為如此,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而使各商家在銷售中容易實施,達到其推銷產品、占領市場的真實目的。
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製勝;而這一計在商品包裝上的運用,就是在人們日常消費中,由於對某種產品認知度的提高,從而使人們對產品的"印象"成為某種“真相”,所以商家才能借機完成營銷的目的。
但是“瞞天過海”是勝戰計裏的第一計,其前提就是要有勝利的條件和準備。沒有這些條件和準備,“瞞天過海”就沒有“瞞天”的意義了,這在商戰中也是非常忌諱的。比如,在一些不正規的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與大品牌包裝相似的產品,企圖瞞騙消費者以假充真。其結果隻能是自掘墳墓,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做法。
正確理解“瞞天過海”的意思就是,在穩操勝券的前提下,故意讓消費者對產品形成某種印象並信以為真,從而隱藏商家的真正目的。比如,在化妝品的商戰上,“玉蘭油”就是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利用“數據、證明和調查”等概念來細分化市場;並在產品包裝上采用大量的單色塊和特有的產品造型,來體現“玉蘭油”產品的高貴和典雅;包括展台的設計也和產品的設計在風格上保持一致,使消費者沒有理由不相信“玉蘭油”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價值含量,從而便實現了“玉蘭油”高利潤回報的營銷目標。當然不可否認“玉蘭油”本質的出色,然而這招“瞞天過海”的使用則更勝一籌,它使消費者慢慢的踏上了美的旅途,卻不知不覺地付出了高價的車費。由此可見,當某種印象形成時正是人們因為司空見慣造成意識麻痹的時候,也是商家把握時機,實現目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