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說,安祿山這是向李隆基討要晉升將軍的指標,原本將軍的指標是有限的,安祿山卻要求為他的部下破一回例,不再拘泥於原來的固定指標。

經安祿山獅子大開口,李隆基大筆一揮,一次性便批給了安祿山晉升將軍指標五百餘個,晉升中郎將指標兩千餘個,這下安祿山便有了濫賞的資本,而這一切都是拜李隆基所賜。

轉眼間到了三月初一,安祿山該回範陽了。

安祿山向李隆基辭行時,李隆基又作出一個驚人之舉:他解下自己的禦袍賜給了安祿山。這一賜把安祿山感動得熱淚盈眶。

李隆基此舉也有自己的用意,他想用自己的恩寵牢牢籠絡住安祿山,朕對你如此推心置腹,你還好意思反嗎?

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六十九歲了,正是老小孩的年紀,雖然經曆了歲月風雨,但還是有了老小孩的天真。

真以為給人家點恩寵,人家就不好意思反了?

在造反這條路上,從來沒有什麼不好意思。

辭別李隆基的安祿山迅速出了皇宮,跨上戰馬便開始飛奔,他感覺背後有一雙眼睛始終在死死盯著他,盯得他脊背發涼。

得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不然楊國忠還會算計我,安祿山暗暗對自己說。

不過,想走也走不了那麼快,講究的李隆基還安排高力士在長樂坡為他餞行呢。

喝過無數次餞行酒,這一次安祿山最沒有心情,他隻想快速離開這個地方,哪有心思喝高力士的餞行酒。

草草喝過之後,安祿山驅馬飛奔潼關,在這裏,他安排的人已經等候多時了。

安祿山棄馬上船,船馬上啟動,兩岸早已安排就位的船夫迅速拉起了纖,船在黃河上飛奔起來。

對於自己的歸途,安祿山早有安排,兩岸拉纖的船夫十五裏一輪換,晝夜不停,同時路過沿岸郡縣一律不下船,一天一夜能行數百裏。這樣,楊國忠再想抓安祿山,就隻能踩風火輪了。

安祿山揚長而去,高力士也從長樂坡回宮複命,這一複命,便引出了張均、張垍兄弟的麻煩。

李隆基衝高力士問:“安祿山此行應該滿意吧?”

高力士回應說:“看他的樣子有些不高興,恐怕是知道一度要任命他當宰相後來又中止了。”

李隆基聽後,有些鬱悶,保密工作怎麼做得這麼差呢?

李隆基將自己的鬱悶說給楊國忠聽,這時楊國忠接過了話頭:“任命安祿山當宰相的事一般人不知道,必定是張垍兄弟透露給安祿山的!”

李隆基頓時大怒,這個張垍,虧他還是朕的駙馬,居然是個大嘴巴,他的兩個兄弟肯定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統統貶了!

因為楊國忠一句話,張均、張垍兄弟的命運便被改變了,是否真是他們泄的密,史無明載,或許是,又或許不是,總之李隆基認為是,於是兄弟三人就被貶了。

刑部尚書張均貶為建安太守;

兵部侍郎張垍貶為盧溪司馬;

給事中張埱貶為宜春司馬。

雖然這次貶黜隻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年後,李隆基便把兄弟三人一一召回,然而兄弟三人卻在這次貶黜中寒了心,日後當重大選擇橫在麵前時,他們選擇了李隆基的對立麵——安祿山。

此時的李隆基渾然不覺,他在自己經營的錯覺中越陷越深。不久,他更是作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凡是舉報安祿山謀反的,他一律捆綁起來,交給安祿山自由處置。

一旁的楊國忠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知道自己該做點什麼,補救補救了。

在這一輪長安過招中,楊國忠沒能鬥過安祿山,安祿山不僅戳破了楊國忠的“謠言”,更是帶著累累碩果從長安全身而退。

想起安祿山的全身而退,楊國忠便恨得牙根發癢,他決定進行補救。

楊國忠的補救著眼於兩個人身上,一個是哥舒翰,一個是吉溫。

對於哥舒翰,楊國忠的手法照舊,還是幫哥舒翰爭取待遇。

這一次楊國忠不是替哥舒翰自己爭取,而是替哥舒翰的部將爭取,你安祿山不是爭取到兩千五百個晉升名額嗎,哥舒翰這邊也不含糊。

在楊國忠的幫助下,哥舒翰同樣爭取到大批晉升將軍名額,相比安祿山更進一步的是,哥舒翰還爭取到數個晉升高級將軍的名額。

長長的晉升名單中,有幾個人比較關鍵,值得一提:

燕北郡王火拔歸仁晉升為驃騎大將軍(此人將在潼關之戰中扮演重要角色);

嚴挺之之子嚴武為節度判官(嚴武發跡靠的便是哥舒翰提拔);

前封丘縣尉高適為掌書記(高適是唐朝詩人中少有的仕途顯達之人,他的仕途起步借了哥舒翰的光)。

忙完哥舒翰的事,楊國忠開始著手吉溫的事,他要狠狠收拾一下這個見風使舵的小人。

原本,他們是一個戰壕的戰友,現在則要撕破臉皮,這一切都是因為吉溫的善變。

天寶八載之前,吉溫一直是李林甫的得力助手,在李林甫整肅高官的過程中,由吉溫和羅希奭組成的“羅鉗吉網”出力不少;天寶八載之後,自覺跟著李林甫沒有多少前途的吉溫轉投楊國忠門下,轉而對李林甫下手,李林甫的黨羽宋渾、蕭炅都是他聯合楊國忠整倒的。

時間走到天寶十載,吉溫的心思又動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似乎比楊國忠更紅的人,這個人就是安祿山。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吉溫決定放棄楊國忠,轉投到安祿山門下。

吉溫遊說安祿山說:“李林甫雖然跟三哥(安祿山在家中排名老三)走得很近,但他肯定不會推薦三哥出任宰相;我吉溫往日就受他驅使,到頭來也沒有得到太多提拔。三哥如能向皇上推薦我,我定當向皇上推薦三哥擔當大任,咱們一起聯手把李林甫排擠出去,日後你就是宰相。”

吉溫說這番話時,根本沒提楊國忠,或許在他和安祿山眼中,楊國忠不是當宰相的料。

吉溫的話深深打動了安祿山,不久安祿山便向李隆基推薦了吉溫,最終把吉溫安排到了河東節度副使的職位。

出任河東節度副使的吉溫並沒有跟楊國忠翻臉,他依然跟楊國忠保持著聯係,楊國忠出任宰相後,還推薦吉溫出任禦史中丞,從這個推薦來看,楊國忠還把吉溫當成自己人。

楊國忠與吉溫關係破裂,是在天寶十三載的正月。

在這個月中,安祿山爭取到禦馬總監和全國牧馬總管的職務,這讓楊國忠非常不爽。

令楊國忠更加不爽的還在後麵,安祿山又向李隆基推薦了吉溫,安祿山建議:吉溫出任兵部侍郎,同時兼任禦馬副總監。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楊國忠徹底明白了,吉溫已經偷偷改換門庭投到安祿山的門下了,從前是盟友,今天就是敵人了。

對待盟友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敵人則要像冬天一樣無情,從這時起,楊國忠便盯上了吉溫,他一定要讓這個人付出背叛的代價。

不久,吉溫就遭到了楊國忠的打壓,這次打壓讓吉溫懊喪不已、刻骨銘心,因為他與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目標失之交臂。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楊國忠與陳希烈的恩怨說起。

楊國忠與陳希烈本來也是盟友,在清算李林甫的戰鬥中他們一度並肩作戰,並且一起分享了勝利果實,兩人都被封為國公。

然而,楊、陳兩人的結盟很脆弱,清算完李林甫不久,楊國忠就發現陳希烈用起來不順手。雖然陳希烈也不會跟自己頂牛,但楊國忠還是感覺別扭,便動了心思想把陳希烈換掉。

官場中人都是敏感動物,很快陳希烈便意識到楊國忠的企圖。自覺無法與楊國忠對抗的陳希烈選擇了認輸,他不等楊國忠開口,自己主動提出辭職。

辭職報告反複遞了幾次,李隆基開始並不同意,不過想到一件事情後,他改變了主意。

原來在陳希烈鬧辭職期間,長安進入無休無止的雨季,雨黏糊糊下了六十來天,最後暴雨成災,長安城裏塌了很多房子,不少街區也被水淹了。沒有多少科學知識的李隆基信奉的是“天人感應”,他認為這是老天在發怒。

一個偶然瞬間,李隆基把暴雨成災和陳希烈聯係到了一起,進而用他奇怪的思維邏輯得出一個結論:暴雨成災,可能與陳希烈宰相不稱職有關。

就這樣,一場暴雨終結了陳希烈的宰相生涯,李隆基開始著手找給楊國忠搭班子的人。

愛屋及烏是一個人的天性,李隆基同樣也有這種天性,因為喜歡安祿山,進而喜歡安祿山推薦的人,很快李隆基將目光鎖定在吉溫身上,他想讓吉溫出任宰相,跟楊國忠搭班子。

令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提議遭到了楊國忠的強烈反對,楊國忠死活不同意吉溫出任宰相。李隆基有些遺憾,但還是尊重了楊國忠的建議,這樣吉溫就跟安祿山一樣殊途同歸,宰相生涯還沒有開始便結束了。

吉溫沒能得到的宰相頭銜最終落到了吏部侍郎韋見素頭上,他能出任宰相歸因於他低眉順眼,能夠無條件服從楊國忠。在出任宰相時,韋見素一定對楊國忠充滿了感激,或許在心中許下了與楊國忠同生共死的諾言,在馬嵬坡,他差一點就做到了。

吉溫與自己夢想的宰相之位失之交臂,心中的鬱悶不言而喻,他沒有想到,這並不是最差的結果,一心報複的楊國忠並沒有停止對他的打壓。

活該吉溫倒黴,數月後,他便被楊國忠抓到了把柄。

楊國忠采用的是連環計,連環計的源頭是河東太守韋陟。

韋陟為官頗有聲望,而且儒雅有風度,不經意間,韋陟就成了楊國忠的假想敵,楊國忠擔心有朝一日李隆基會調韋陟進京出任宰相,那樣就會影響自己的相位。

楊國忠決定先下手為強,把韋陟拉下馬。

把韋陟拉下馬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找人控告韋陟貪贓枉法,這樣韋陟就必須接受禦史審查,而在審查過程中,楊國忠可以做的手腳就多了。

楊國忠一方麵盯緊韋陟,一方麵啟動自己的連環計,他不僅要把韋陟拉下馬,還要把那些企圖營救韋陟的人一一拉下馬。

很快,企圖營救韋陟的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吉溫。

無利不起早的吉溫收受了韋陟的賄賂,開始營救韋陟,他自思憑自己的能量無法撈出韋陟,於是便求救於安祿山。

吉溫自以為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卻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楊國忠的監視之中。

幾天後,吉溫的營救結果出來了:

韋陟貶為桂嶺縣尉;吉溫貶為澧陽長史。

本來受人之托進行營救,沒想到營救到最後自己也掉了進去,吉溫隻能在心裏暗暗地對楊國忠說,算你狠!

被貶的吉溫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安祿山身上,他渴望安祿山能拉自己一把。

安祿山確實伸出了援手,用力地拉了一把,可惜沒能拉上來。

安祿山上疏李隆基,一方麵為吉溫喊冤,一方麵指責楊國忠陷害忠良。然而六十九歲的李隆基再一次當起了和事佬,對於楊國忠和安祿山,他都沒有責備,於是就作出了葫蘆僧的判決:維持原判。

上岸無望的吉溫隻能踏上被貶之路,心中充滿委屈和不服,背後無眼的吉溫並不知道,把他打下水的楊國忠並沒有收手,更大的打壓還在後麵呢。

天寶十四載,吉溫又被舉報了,他被指控貪贓枉法,非法占有他人馬匹。

舉報迅速被坐實,吉溫再次被貶,由澧陽長史貶為端州高要縣尉。

高要,地處嶺南,曆來被視作瘴癘之地,楊國忠就是要把吉溫扔到瘴癘之地。

不過,被貶初期,楊國忠並沒有達到目的,因為吉溫走到始安郡就不走了,愣是沒有去高要報到。

吉溫以為楊國忠不會知道自己的行蹤,沒想到,楊國忠還是知道了。

這一回楊國忠非常大度,哦,不想去高要啊?

可以,不用去了!

直接扔進監獄。

一個月後,吉溫再也不用去高要報到,轉而向那些被他整死的冤魂報到了。

巧合的是,與吉溫並稱“羅鉗吉網”的羅希奭也死於獄中,再想與吉溫組成“羅鉗吉網”,隻能向異度空間的李林甫大人申請了。

或許《無間道》裏的一句話最適合總結吉溫和羅希奭的一生: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

這句話同樣適合打壓吉溫成功的楊國忠。

扶穩了哥舒翰,打倒了吉溫,楊國忠的亡羊補牢初見成效,不過他沒有放鬆,因為他知道,安祿山這隻老虎一下是打不死的,必須再連打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