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對李隆基說:“潼關大軍雖然軍力強盛,但在其背後卻沒有常規軍做後援,萬一失利,京城就危險了。不如從皇宮所屬士兵中挑選出三千人,就在宮中訓練,以保安全。”
李隆基一想,不無道理,重兵都在潼關,長安卻空了,充實一下長安防務實在是應該。
三千士兵就這樣被抽調了出來,楊國忠任命自己的親信李福德等人率領,這是楊國忠為自己裝的第一道防火牆。
有了第一道防火牆,楊國忠覺得還是不踏實,有必要再裝第二道。
不久,楊國忠又招募了一萬人,他把這一萬人交給親信杜乾運率領,這一萬人駐紮灞上,名義上防賊,實際上卻是防火防盜防哥舒翰。
楊國忠完成兩道防火牆的安裝,以為這下安全了,沒想到,安全沒有隨之而來,哥舒翰的猜忌卻加深了。
兩道防火牆紮眼地矗立在那裏,哥舒翰如鯁在喉,他知道,這是楊國忠用來對付自己的,看來這個人想要對自己不利。
哥舒翰決定行動,動手拆防火牆。
拆除灞上防火牆,哥舒翰用了兩步。
第一步,哥舒翰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建議統一潼關和灞上軍隊的指揮權,灞上軍隊交由他統一指揮。
李隆基表示同意。
第二步,哥舒翰給灞上守將杜乾運發了一個通知:到潼關議事。
這次議事,杜乾運有去無回。
哥舒翰隨便找了一個借口,將杜乾運斬首。
灞上防火牆拆除完畢。
這時,楊國忠徹底怕了,再這麼下去,哥舒翰對自己下死手隻是時間問題。
楊國忠在算計哥舒翰,哥舒翰也在提防楊國忠,潼關仗還沒打,便陷入兩大高官的相互傾軋之中。
楊國忠夜不能寐,他在苦思自保方略,他必須找到一條萬全之策,才能保證自己全家無憂。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國忠找到了。
楊國忠的萬全之策與兩個地方有關,一個是劍南戰區,一個是潼關關卡,兩者結合到一起,就是楊國忠的理想算盤:
先通知劍南戰區做好接駕準備,後逼迫哥舒翰出潼關決戰。
一先一後,背後隱藏著玄機。
讓劍南戰區做好接駕準備,這是楊國忠提前給自己準備好後路,即使潼關失守,自己也能跑到劍南戰區享福,那裏是自己的地盤,我的地盤我做主;
讓哥舒翰出潼關決戰,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哥舒翰打勝了,那麼好,功高震主,該卸磨殺驢了;一種可能,哥舒翰打敗了,那更好,正好借安祿山的刀。
算盤打到這一步,潼關之戰在楊國忠看來就必須打了,無論哥舒翰打贏打輸,對哥舒翰都沒有好處,而對楊國忠有百利而無一害。
從這個算盤來看,楊國忠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而他的如意算盤也把偉人和小人的區別詮釋得淋漓盡致。
偉人寧可犧牲小我,成全大局;小人寧可犧牲大局,成全小我。
小人楊國忠把整個王朝綁架了,他要拿整個王朝的安危做賭注,去換取自己一家的安全。
造化弄人,就在這時,難得的“戰機”出現了。
探馬奏報,叛軍將領崔乾祐駐防陝郡,據說隻有不到四千兵馬,而且都是老弱殘兵。
楊國忠眼前一片陽光燦爛,真是想什麼來什麼。
同樣被奏報鼓舞的還有李隆基,他同樣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決戰良機,於是李隆基派出使節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沒有遵旨,而是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
安祿山叛亂蓄謀已久,現在他剛剛開始叛亂,怎麼可能在陝郡毫無準備?陝郡的老弱殘兵一定是誘餌,引誘我們上當,如果出兵,就中了他的計。叛軍遠道而來,尋求的是速戰;政府軍扼守險要,最有利的方法還是堅守。況且叛軍殘害百姓,兵鋒必定日漸衰落,將來一定會有內訌。屆時利用他們的內訌,可以不戰而勝,而且我們追求的是最終的成功,何必苛求成功的速度。況且現在向各地征集的兵還沒有集結完畢,
請陛下再等一些日子。
無獨有偶,在哥舒翰上疏時,郭子儀、李光弼也給李隆基上了奏疏:
懇請陛下允許我們向北出兵,直取安祿山的老巢,屆時把叛軍將士的妻子、孩子作為人質,然後向叛軍招降,那時叛軍必將潰散。潼關大軍務必繼續堅守以削弱叛軍兵鋒,切不可輕易出擊!
兩封奏疏,字字珠璣,但凡一封奏疏被采納,唐朝曆史就會被改寫。
李隆基猶豫了,他知道上疏的三位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們的經驗是從血與火中得來的,不可不聽。
李隆基還在猶豫,楊國忠來了,他已經看到了難得的“戰機”,就絕不會讓大好的機會從自己的手邊溜走。
楊國忠對李隆基說:“叛軍此時防備鬆懈,正是我軍出兵的好時機,哥舒翰卻逗留不進,這將白白浪費大好時機。”
說這話時,楊國忠一臉誠懇,一臉正氣凜然、忠君愛國,李隆基以為楊國忠是為自己的王朝著想,卻沒有想到,他的王朝在楊國忠的算盤裏,隻是一個小小的籌碼。
李隆基下定決心,不等了,決戰!
從長安到潼關,皇宮中派出傳旨的宦官絡繹不絕,人數之密,項背相望,通俗地說,後麵的宦官能看到前麵宦官的背影。
要我說,李隆基不如再加大力度,增派一些人手,這樣後麵的宦官一伸手就能搭到前麵宦官的肩膀上,大家嘴裏喊著“突突突”,就能一起做開火車遊戲了。
試想一下,如果派出這樣一列傳旨“火車”,那將是多麼壯觀的場麵。
接二連三的傳旨讓哥舒翰滿腔悲憤,卻無處申訴,他拍打著自己的胸脯,痛哭失聲。他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嘴裏卻不能喊出來,他隻能在心底呐喊,這是什麼旨意啊?這是讓大唐王朝在懸崖上走鋼絲,自尋死路啊!
哥舒翰別無選擇,君命難違。
天寶十五載六月四日,無奈的哥舒翰引兵出關,踏上凶多吉少的征途。
三天後,主動出擊的唐軍與叛軍將領崔乾祐的部隊在靈寶西原遭遇,唐軍慘敗的伏筆早已埋好了。
崔乾祐選擇在這裏與哥舒翰遭遇,是他蓄謀已久的計劃,這裏南麵是崤山的懸崖峭壁,北麵是黃河的滔滔河水,沿山傍河的狹長地帶長達七十裏,正好是用兵的絕佳地形。
六月八日,決戰打響。
哥舒翰將大軍指揮部設在沿黃河而下的船上,先鋒官王思禮則率領五萬精兵沿河岸向前尋找戰機,在五萬精兵後麵是十萬大部隊。
遠遠望去,崔乾祐的兵並不多,哥舒翰便揮旗命令先鋒部隊向前挺進,他自己則率領三萬大軍登黃河北岸,為王思禮擂鼓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