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騎兵、一千步兵不足創業,那麼六萬大軍呢?

或許,還有希望。

就在安慶緒籌劃二次創業時,遠在範陽的史思明正在打著自己的算盤。

史思明的精明算盤要追溯到公元757年正月,那時安祿山剛剛“駕崩”。

一聽到安祿山“駕崩”,史思明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他馬上引軍從太原退到了範陽,他要自立門戶,當家做主。

史思明的自立門戶是隱性的,他沒有公開與洛陽的安慶緒翻臉,而是埋頭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當初安祿山將搶奪來的東西都運回了範陽老巢,現在這些東西都被史思明劃到自己名下,弄了半天,安祿山是在給史思明打工。

從那以後,史思明對安慶緒便愛答不理,安慶緒也沒有辦法,於是範陽與洛陽便保持著鬆散的隸屬關係,看似直管,實際上鞭長莫及。

等安慶緒從洛陽逃亡時,史思明趁火打劫的時候到了,他盯上了從洛陽逃回範陽的敗兵。

郭子儀的手下敗將李歸仁率領精銳敢死部隊、同羅部落軍隊、六州胡人部隊總計數萬人,他們沒有跟隨安慶緒前往鄴郡,而是一溜煙跑回了範陽。一路上,這些敗兵貫徹“賊不走空”的精神,沿路搶劫,滿載而歸,心滿意足地進入範陽境內。

這時,史思明早有準備,他要招降這些敗兵。

麵對招降,精銳敢死部隊和六州胡人部隊選擇了投降,唯獨同羅部落軍隊不同意。

史思明早就做了兩手準備,他一手握著胡蘿卜,一手握著大棒,眼看同羅部落不吃胡蘿卜,他瞬間舉起了大棒。史思明部隊向同羅部落軍隊發動突襲,同羅部落猝不及防,很快潰不成軍。

這一次,同羅部落吃虧吃大了,不僅人死了不少,搶來的東西也被史思明一鍋端,忙活了半天,還是給史思明打工。

經過這次招降,史思明更加兵強馬壯。

這時,夢想二次創業的安慶緒惦記上了二大爺史思明。

為了增補自己的兵力,安慶緒派將軍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前往範陽征兵,從“大燕帝國”的隸屬關係來看,安慶緒有這個權力,史思明無權拒絕。表麵上看,安慶緒隻是派人到範陽征兵,實際上,安慶緒還藏著一手,他給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下了一道密旨: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負責征兵的阿史那承慶人還沒到,消息先到,史思明陷入猶豫之中。一方麵他不想再聽安慶緒的命令,另一方麵又不想就此跟安慶緒翻臉,否則會兩敗俱傷。

跟隨史思明多年的判官耿仁智看出了史思明的猶豫,他決定給史思明指一條明路。

耿仁智心向唐朝,他指的明路就是歸降唐朝。

耿仁智對史思明說:“大人一向嚴肅,一般人不敢在你麵前說話,我耿仁智就壯壯膽子,容我說句話再死!”史思明有些莫名其妙:“何出此言?”

耿仁智遊說道:“大人之所以一直為安氏效力,隻不過是為凶暴所逼。如今唐室中興,天子仁聖,大人如果能率部歸順,就能轉禍為福。”聽完耿仁智的話,史思明有些心動,畢竟叛亂是刀尖舔血,歸順則是坐享富貴,兩相對比,後者更具誘惑。

耿仁智遊說完,裨將烏承玼接著遊說道:“如今唐室再造,安慶緒不過是草葉上的露珠,大人何必還跟他一起自取滅亡。隻要歸順朝廷,自動洗刷以前的汙點,富貴易如反掌。”

烏承玼與耿仁智的話疊加到一起,史思明決定改換門庭。

幾天後,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帶領五千騎兵抵達範陽,史思明率領數萬大軍熱烈“歡迎”。兩軍相隔還有一裏時,史思明派人給阿史那承慶傳了一個話:

大人遠道而來,範陽將士喜不自勝。不過範陽士兵沒見過世麵,膽小,害怕大人的部隊,不敢往前走了,希望大人讓隨行士兵們鬆弛一下,這樣範陽士兵才能心安。

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智商也不高,一聽史思明如此說,也就同意了,五千騎兵便放鬆警惕,懈怠下來。

兩軍相見,史思明熱情招呼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喝酒,他的屬下則熱情招待五千騎兵。

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們與史思明觥籌交錯時,他們的五千騎兵被史思明解除了武裝。史思明的部下先收繳了五千騎兵的武器,然後進行了分化,願意回家務農的,發給盤纏遣送回家,願意繼續當兵的,重重有賞,分配各營。

不一會兒工夫,五千騎兵被史思明分解完畢,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僅僅喝了一頓酒,就成了光杆司令。

第二天,兩個光杆司令驚愕地發現,不僅五千騎兵沒了,他倆也成了史思明的階下囚。

這頓酒的成本太大了!

史思明馬上給李亨寫了一道奏疏,要求舉所部十三郡以及八萬士兵投降!

公元75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史思明派出的投降特使來到長安,把這個天大的喜訊通報給李亨。

看完奏疏,李亨愣了一下,瞬即大喜,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李亨馬上封史思明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史思明的七個兒子被同時任命為唐朝政府高官。紅包發完,李亨派給史思明一個特殊任務:率領所部兵馬討伐安慶緒。

紅包也是有條件的。

史思明歸降,讓唐王朝的形勢一片大好,整個河北大地,除了安慶緒控製的幾個郡,其餘多數回歸唐朝,由安祿山引發的叛亂呈現出逐漸熄滅的態勢。

如果這個勢頭能夠保持下去該有多好!

轉眼,史思明歸降已經有幾個月時間,表麵看上去風平浪靜。

然而,還是有人看到了風平浪靜下的玄機。

河南節度使張鎬給李亨上了一道奏疏:“史思明為人凶險,利用天下大亂竊取高位,看似長著一張人臉,實際卻懷野獸之心,很難用恩德感化,陛下千萬不要給他權柄。”

看完張鎬的奏疏,李亨並不讚同,這個張鎬,完全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正巧,李亨派往範陽的宦官返回長安,他向李亨彙報了範陽之行的成果,最後給出他的結論:史思明忠實可信。不出天大意外,這是史思明用錢買來的結論。

李亨點了點頭。

李亨對史思明的放心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不久,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的奏疏也到了,他也提醒李亨提防史思明。

如果說張鎬的奏疏李亨還可以置之不理,李光弼的奏疏他就必須加以重視了,畢竟李光弼是平叛重將,而且與史思明多次交手。

史思明真的不可靠嗎?李亨對史思明產生了懷疑。

原本,他們之間的信任就很脆弱,現在,懷疑之心又起,李亨與史思明之間微妙的平衡即將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