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設元帥,李亨還是設了一個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相當於李亨的戰地特派員。
由誰擔任呢?宦官魚朝恩。
說來說去,皇帝誰也信不過,隻信得過宦官。
公元758年十月初,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軍渡過黃河,向東攻打安慶緒控製下的獲嘉城,沒費多大工夫,獲嘉城破,斬首四千,生擒五百。獲嘉城守將倉皇出逃,率領殘兵退守衛州(今河南省衛輝市)。
郭子儀乘勝追擊,一路追擊到衛州城下,與此同時,魯炅、李嗣業等節度使也率領各自人馬抵達衛州城下。
衛州是鄴郡的門戶,衛州一失,鄴郡難保。安慶緒不敢怠慢,連忙動員鄴郡所有部隊,七拚八湊,湊足七萬人,開到衛州城下。安慶緒將七萬大軍分成了三部分,崔乾祐領上軍,田承嗣領下軍,安慶緒自己領中軍。
雙方在衛州城下拉開了陣勢。
這時郭子儀提前作好了部署,他把三千弓弩手埋伏到本方營牆後麵,囑咐道:“一會兒,我會假裝敗退,叛軍一定會趁勢追趕,到那時你們就登上營牆,亂箭發射!”
一切布置停當,郭子儀引軍迎戰安慶緒。
戰不多久,郭子儀假裝敗退,唐軍如退潮潮水一般向本方大營敗退,安慶緒一看有機可乘,馬上揮軍追擊。眼看要追上了,就聽郭子儀大營中一聲梆子響,營牆上突然出現無數弓弩手,叛軍士兵一愣神的工夫,弓弩手萬箭齊發,無數弓箭向叛軍士兵飛了過去。
安慶緒這才意識到自己中計了,立即撥轉馬頭往回跑。
郭子儀令旗一指,唐軍又如漲潮的潮水一樣追了上去。
緊跑慢跑,安慶緒脫離了危險,一盤點陣容才發現,弟弟安慶和丟了。安慶緒派人一打聽才知道,衛州城陷落,弟弟安慶和被俘。
顧不上傷心,安慶緒一路逃回鄴郡,這時形勢更危急了,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等人已經帶兵逼近了鄴郡,留給安慶緒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安慶緒不甘心,馬上組織人馬在愁思岡反擊,然而,一仗下來又被斬首三萬,生擒一千。
籌碼越來越少的安慶緒隻能退入鄴郡城內,當起了縮頭烏龜。
這一縮,就隻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郭子儀令旗一揮,將鄴郡城團團圍住,這時,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軍趕到,八大節度使在鄴郡城下聚齊(河南節度使崔光遠在魏州作戰)。
眼看鄴郡陷入重重包圍,安慶緒隻能向史思明求救,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安慶緒承諾,願意將皇位相讓。
“以皇位換救援”的計劃很快得到了史思明認可,史思明立刻動員範陽十三萬兵馬,準備南下救援安慶緒。然而轉念一想,史思明又變卦了,十三萬兵馬可是自己全部的家當,萬一在鄴郡拚光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史思明決定先作一下試探,派李歸仁率一萬兵馬進駐滏陽(距離鄴郡三十公裏),與安慶緒遙相呼應。很快,李歸仁給史思明發回消息:鄴郡已被圍得水泄不通,短期內無藥可救。
史思明無奈地搖了搖頭,順手拿過了地圖。
經過研究,史思明決定在魏州城(今河北省大名縣)做文章。據他所知,幾天前,河南節度使崔光遠剛剛攻克魏州城,還立足未穩。
機不可失,史思明馬上率軍到了魏州城下。
魏州城裏雖然是河南節度使崔光遠坐鎮,但打仗主要靠將軍李處崟,現在史思明兵臨城下,李處崟便披掛出征。若論單兵能力,史思明根本不是李處崟的對手,但論整體作戰,史思明明顯處於上風,他的兵多,李處崟的兵少。幾次交戰下來,史思明連戰連勝,逼近了魏州城大門。
然而,魏州城易守難攻,一時半會兒攻不下來。
史思明眼睛一轉,頓生一計。
他衝著魏州城牆上的士兵喊道:“李處崟約我們到這裏,他自己怎麼不出來啊?”
這一嗓子,要了李處崟的命。
士兵們很快向崔光遠彙報了史思明這句話,崔光遠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崔光遠緊張,與他的一段特殊經曆有關。
李隆基從長安出逃時,崔光遠擔任京兆尹,長安陷落後,崔光遠繼續擔任京兆尹,所不同的是,以前給李隆基打工,現在則是給安祿山打工。如果沒有突發事件,崔光遠給安祿山打工的時間還會延長。
一天夜裏,同羅部落叛軍從長安馬廄偷出數千匹戰馬脫離安祿山陣營而去,崔光遠誤以為整個安祿山叛軍都要撤退,他立即下令包圍了叛軍將領在長安的宅邸。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跑的隻是同羅部落軍隊,多數叛軍還在長安原地不動。自知惹禍的崔光遠索性腳底抹油跑了,一路跑到李亨所在的靈武郡,繼續當唐朝忠臣,後來輾轉出任河南節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死太監邊令誠東施效顰,也仿效崔光遠從長安顛顛跑到了靈武郡,本以為能得到李亨重用,結果李亨隻冷冷地說了幾個字:“拉下去,斬了!”
正因為有過長安那一段特殊經曆,崔光遠神經過敏,看誰都像叛國投敵,現在一聽史思明如此說,他便認定李處崟要與史思明裏應外合。偏執的崔光遠把李處崟綁了起來,然後推出去,腰斬!
斬完李處崟,崔光遠如夢初醒,壞了,反間計!
一切都晚了!
心知不好的崔光遠連忙開動腦筋想補救辦法,然而,想了半宿,一無所獲。
最後,崔光遠終於想到了高招,而且一招就靈!
他的高招是,自己撒丫子跑先!
借著夜色掩護,崔光遠隻身逃出魏州城,把魏州城一城百姓和軍隊都拋在了身後。
第二天,魏州城破,三萬軍民被殺,這一切都源於倒黴的崔光遠。
時間走到公元759年正月一日,占領魏州城的史思明做了一件大事:稱王。
史思明在魏州城北興築高台,他登上高台舉行了盛大的稱王儀式,自稱“大聖燕王”。
奇怪的是,史思明沒有直接稱帝,而隻是稱王,可能是感覺自己實力單薄,因此先謙虛一點。
史思明稱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鄴郡城下,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坐不住了,他想北上魏州,堵住史思明。李光弼說:“史思明在魏州按兵不動,主要是想等我軍懈怠,然後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我建議河東兵團跟朔方兵團一起進逼魏州,向他挑戰,他前年在嘉山曾經慘敗給我們,一定不敢輕易出擊。時間一長,鄴郡城必破,那時安慶緒一死,史思明就沒有借口驅動他的士兵南下了。”
李光弼不愧是中興名將,他的眼光比別人獨到,如果他的謀略實現,魏州的史思明就會被堵住,困在鄴郡的安慶緒必死無疑。
可惜李光弼不是主帥。建議報到“最高領導”——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魚朝恩那裏,魚朝恩猶豫了半天,說道:“這個,這個,不可行吧!”
外行領導內行,就是這個結果。
原本,按照李光弼的策略,可以下成一盤活棋,既牽製史思明,又圍死安慶緒,現在,魚朝恩一票否決,活棋下成了死棋。
數十萬唐軍將安慶緒困在了鄴郡,也困住了自己。
不久,一個噩耗不期而至,九大節度使之一李嗣業箭瘡複發去世。
北庭節度使李嗣業在鄴郡城下延續自己勇猛的作風,每次與叛軍作戰都衝在最前麵。不料,在一次交戰中被流箭射中。李嗣業沒有把箭瘡放在心上,他隻是在營中休養了數日,眼看即將傷愈。
一天,營中突然鼓聲大作,李嗣業以為有叛軍襲營,頓時一個激靈,他正準備走出大帳查看,箭瘡崩裂,李嗣業大叫一聲,血已經從箭瘡處汩汩流了出來。
醫官趕到時,已經晚了,李嗣業失血過多,不治身亡。
李嗣業去世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軍,眾人咂舌不已,尤其是八位節度使。節度使們不免有些抱怨,如果有一個主帥統一指揮的話,鄴郡早就拿下了,而現在,鄴郡是圍住了,同時也把自己困住了,這下還白白搭上了一個節度使。(在李嗣業去世後,李亨任命兵馬使荔非元禮接任節度使。)
抱怨歸抱怨,但誰也不敢出頭,隻好繼續困守在鄴郡城下。
圍困還在繼續,安慶緒的日子沒法過了,他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逼迫安慶緒出城,郭子儀他們用了一個損招:截流河水,倒灌入城。
嘩啦啦的河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鄴郡城,時間不長,鄴郡城就成了水城威尼斯。原來鄴郡城內水井的水麵離井口還有好幾米,現在好了,井水自動往外流,改自流井了。
鄴郡城成了一片汪洋,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了。
沒有辦法,鄴郡城裏的士兵和老百姓隻好搭木架子,晚上就在木架子上過夜。
如果說水深的滋味還可以勉強忍受,那麼挨餓的滋味就沒法忍受了。
從去年冬天被圍開始,鄴郡的糧食便吃一粒少一粒,吃到春天,糧食吃光了,老鼠迅速通貨膨脹。以前老鼠沒人吃,現在一隻老鼠售價四千。
人艱難如此,馬的日子更難。幸好,那個年月築牆時采用泥土混雜穀皮,現在牆裏的穀皮也被盯上了,叛軍士兵把牆拆了,用水淘洗穀皮,然後集中起來喂馬。到最後,牆被拆光了,叛軍士兵便采用“綠色循環法”,從馬糞裏提取植物纖維,再來喂馬。
這日子沒法過了!
眼看鄴郡城內已是這幅光景,郭子儀等節度使以為大局已定,破城隻是時間問題,索性不著急,慢慢等,總有城破的那一天。
這時,大軍不設統帥的弊端便徹底暴露出來了:九個節度使各自為政,都不著急,沒有一個人提議主動進攻,也沒有一個人主動向李亨彙報,九個人各忙各的,都不著急,都不負責。
鄴郡城成了一盤死棋。
九大節度使還在“各掃自家雪”時,史思明已經從魏州出發了,他要管一管鄴郡的瓦上霜。史思明不是活雷鋒,他要救的不是安慶緒,而是鄴郡。安慶緒對於他而言,沒有用處,鄴郡卻不一樣,可以成為他爭奪天下的重要基石。
這次南下救援,史思明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在我看來,安史之亂中,有兩個人可以稱為真正的名將,一個是李光弼,另一個就是史思明。至於郭子儀,處世才能遠在這二人之上,而軍事才能,卻相去甚遠。
史思明沒有直撲鄴郡,而是駐紮到鄴郡外圍。
史思明將部隊分成了幾部分,每部分都以鄴郡為圓心,五十裏為半徑,紮營完畢,每個大營發給戰鼓三百麵,任務隻有一個,日夜不停地敲。
震天響的戰鼓很快震動了圍城唐軍的耳膜,唐軍士兵仔細一聽,鼓聲居然從四麵八方傳來,對方到底來了多少人啊?
史思明外圍打鼓,唐軍士兵心裏打鼓。
在鼓聲伴奏下,史思明從每個大營裏挑選出五百名精銳騎兵,從各個方向殺向鄴郡城下,任務也很簡單:騷擾。如果唐軍出擊,他們馬上撤退;如果唐軍不出擊,他們繼續騷擾。
時間一長,唐軍的日子難過了,不僅每天都有人馬牛車損失,甚至連日常的砍柴割草都成了難題。
唐軍士兵並沒有想到,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因為史思明盯上了唐軍的糧道。
當時圍困鄴郡的唐軍士兵總數達到六十萬,糧食供應成了大問題,李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糧食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往鄴郡,現在史思明盯上了糧食。
史思明不愧是一個軍事天才,他不僅懂得大兵團作戰,還會熟練運用特戰隊。
史思明一下子撒出了多支特戰隊,向唐軍的糧道直撲過去。
特戰隊穿著唐軍軍服,打著唐軍旗號,一見到唐軍運糧隊便撲上去裝模作樣地檢查,然後沒事找事,毫無理由地殺人。幾次下來,給唐軍運糧的民夫們便嚇破了膽,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不敢往前線運糧了,隻是作出運糧的樣子,在遠離前線的運糧路上磨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