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戰隊不僅使得運糧民夫磨洋工,而且遇到大批糧草時,還經常一把火,付之一炬,火光衝天而起時,他們已經瀟灑地離開。
時間長了,郭子儀、李光弼也知道了特戰隊的存在,便派出巡邏部隊搜索,然而史思明的特戰隊偽裝得太好了。即使巡邏部隊與他們麵對麵走過,也無法識別他們的真實身份,但奇怪的是,他們內部,彼此之間卻能輕鬆識別。
經過特戰隊連續不斷的破壞,效果終於出來了,六十萬唐軍瀕臨斷糧,軍心不穩,人人自危!
這時史思明的挑戰書到了。
郭子儀、李光弼等節度使表示同意,雙方約定於公元758年三月六日決戰。
其實,此時決戰對唐軍很不利,因為他們已經疲憊不堪。從去年冬天包圍安慶緒開始,唐軍已經在鄴郡城下苦熬了幾個月,精銳之師早已熬成了疲憊之師。
相比之下,史思明大軍剛剛南下,士氣正盛。
公元758年三月六日,唐軍步兵騎兵總計六十萬列陣於安陽河北,史思明則率領五萬精兵從容對陣。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五萬大軍放在平時看已經不算少了,然而跟六十萬大軍相比,五萬大軍就有些寒酸了。
九大節度使一看,對麵隻有五萬士兵,便以為隻是一支偏軍,大家都沒把這支偏軍放在眼裏。
史思明不理會九大節度使輕蔑的目光,他率軍向唐軍撲過了過來。
與史思明接住廝殺的是李光弼、王思禮、魯炅的部隊,幾次衝殺下來,雙方死傷基本相當。
這時,意外發生了,淮西節度使魯炅被流箭射中。
接下來魯炅的舉動更讓人意外,他居然不打招呼率領自己的部隊退出了戰場!魯炅這一退不要緊,要命的是,他的部隊後麵緊挨著的是郭子儀的部隊,被魯炅的部隊一衝,郭子儀的部隊也亂了。
更大的意外接著發生了。
沙塵暴來了!
沙塵暴毫無預兆地從天而降,大風驟起,吹沙拔木,天地之間頓時變成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咫尺對麵不能相辨。
仗沒法打了。
六十萬唐軍驚了,五萬叛軍也驚了。驚慌之中,六十萬唐軍往南跑,五萬叛軍往北跑,不一會兒工夫,人都跑光了,隻留下滿地的兵器和輜重。
這場無厘頭的奔跑對於唐軍而言損失巨大,九個節度使中,除了李光弼、王思禮將所屬部隊全建製帶回外,其他節度使都是損兵折將,包括名氣最大的郭子儀。
郭子儀部隊戰前有戰馬一萬匹,現在隻剩下三千匹,另外還有十萬件兵器遺棄殆盡。
損失慘重的郭子儀總算還保持了名將風度,盡管慌亂,但頭腦依然清醒,他果斷地毀掉了河陽橋,然後準備退保洛陽。然而,洛陽也保不住了,士兵百姓已經被兵敗的消息嚇破了膽。
兵敗消息傳到洛陽後,洛陽官員和百姓便開始往城外跑,一直跑到洛陽城外的山穀藏身。相比之下,有兩位官員跑得更徹底:東京留守崔圓一口氣跑到二百二十公裏以外的襄州;河南尹蘇震則一口氣跑到三百公裏以外的鄧州。
身體真好!
洛陽守不住了,郭子儀隻好引兵退到了河陽、缺門一帶,其餘八個節度使率領部隊返回各自戰區。
從公元758年冬天到公元759年春天,九大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前後整整圍了四個多月,結果被一場沙塵暴攪得功虧一簣。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驚慌失措的九大節度使都以為唐軍輸了,其實唐軍並沒有輸,因為唐軍在跑,史思明也在跑,而且一竿子跑到了河北沙河。
我查了一下從河南安陽到河北沙河的直線距離,兩者之間火車裏程為八十八公裏,這就意味著,當郭子儀他們向南狂奔的時候,史思明在向北狂奔,而且一下子跑出了至少八十八公裏。
這本是一場沒有勝負結果的戰爭,隻是郭子儀他們以為自己輸了,最後他們真的輸了。
被沙塵暴刮得暈頭轉向的史思明一路向北狂奔,心中充滿恐懼,不過他還是留了一個心眼,他向剛才戰鬥過的地方派出一支偵察部隊。
沒過多久,偵察部隊回來了:“大王,唐軍都跑了!”
史思明長出了一口氣,哦,都跑了,那咱們回去。
在沙河,史思明集結了自己的隊伍,然後調頭返回了鄴郡,全軍駐紮到鄴郡城南。
如果唐軍也能派出一支偵察部隊,或許提前返回鄴郡的就是唐軍,隻可惜,九大節度使各自為戰,都不負責,最後隻能接受功虧一簣的結局。
鄴郡城下,往日的熱鬧早已不見,六十萬唐軍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不會說話的糧食。安慶緒打開城門一看,喜上眉梢,他讓人把唐軍的糧食收攏到一起,一統計居然有六七萬石之多。
這下發財了,能吃頓飽飯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安慶緒同樣認可這句話。
手中有糧的安慶緒召來孫孝哲和崔乾祐商量,經過商量,三人達成共識:取消當初以皇位相讓的承諾,關閉鄴郡城門,把史思明拒之門外。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本來是個好主意,至少能讓安慶緒多活幾年。
然而好主意遭到了眾人的反對,眾人對安慶緒說:“鄴郡城靠史王才得以保全,今日怎麼就這樣背棄史王呢?”安慶緒被問得啞口無言,索性裝起了糊塗,不接話茬。
眼看安慶緒裝糊塗躲在鄴郡城不搭理自己,也不兌現“禮讓皇位”的承諾,史思明也裝糊塗,他既不跟安慶緒主動聯係,也不南下追擊唐軍,每日隻在自己的大營裏犒賞將士,絲毫不提鄴郡城的事。
史思明並不是糊塗,他的心裏真有打算。在史思明看來,安慶緒已經日薄西山,他的內部一定會起變化,自己隻需靜心等待,就一定能抓住安慶緒的破綻。
果不出史思明所料,安慶緒陣營中真有人動了活心眼。
心思活絡的是“宰相”張通儒和“中書侍郎”高尚。
張通儒和高尚對安慶緒說:“史王遠道而來,臣等應該去參拜以表謝意!”
話說的都是一切為公,事做的卻是一切為己,張通儒、高尚所謂的“拜謝”,其實是給自己提前準備後路,以防萬一。安慶緒知道張通儒、高尚的心思,但他已經攔不住了,隻能大方地表示:“你們隨便,願意去就去!”
張通儒、高尚要的就是這句話,出了安慶緒的“皇宮”,便進了史思明的大營。史思明何等精明,他馬上熱烈接見了兩位,熱情招待之後,還讓他們滿載而歸。
史思明本以為張通儒、高尚回去會說動安慶緒來見自己,然而整整三天過去了,安慶緒還是沒來,連封信也沒有。
史思明決定再給安慶緒加把火。
這一回史思明動用的棋子叫安太清,身份是安慶緒手下的將軍。史思明秘密召見了安太清,教給他一套說辭,讓他回去說服安慶緒。安太清領命而去,不久,效果出來了。
安慶緒繃不住了。
連日來,張通儒、高尚、安太清不斷遊說安慶緒,讓安慶緒不勝其煩。這時,安慶緒也看清了自己的現狀,以他的實力,根本無法跟史思明耍無賴,他還得老老實實地兌現承諾,把“大燕皇帝”的皇位讓給史思明,不然,這個坎他過不去。
安慶緒命安太清替自己給史思明寫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上,他自稱“臣”,請史思明解除鎧甲進入鄴郡城,到那時,他雙手將“大燕皇帝”玉璽獻上。
奏疏到了史思明手裏,史思明心裏樂開了花,不過還裝作一臉嚴肅:“何至於這樣啊!”壓抑著內心狂喜的史思明將奏疏在諸將中傳閱,正傳閱著,口號聲此起彼伏:“萬歲!”“萬歲!”“萬歲!”
史思明暗暗對自己說,被呼“萬歲”的感覺真好。
盡管心中狂喜,史思明依然不動聲色,他要趁機給安慶緒挖一個坑。
史思明親手給安慶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沒有稱呼安慶緒為“臣”,他“飽含深情”地寫道:願我們結為兄弟之國,互為屏障,互相支援,與唐朝成三足鼎立之勢,並立於世。至於你尊我為帝,向我稱臣,絕不敢當!
熱情洋溢的信送到安慶緒手中,智商有限的安慶緒被深深地感動了,二大爺,太講究了!
安慶緒被感動衝昏了頭腦,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掉進了史思明的陷阱。
安慶緒給史思明回了一封信,內容很簡單:要求與史思明歃血為盟。
智商不高的安慶緒可能是武俠小說看多了,他以為歃血為盟就能讓每個人遵守自己的誓言。殊不知,任何盟誓都隻是一個形式,本身並沒有意義。真想遵守承諾,不在乎形式,不想遵守承諾,再神聖的形式也沒有用。
要命的是,安慶緒偏偏認為形式有用。
追求形式的安慶緒率領三百騎兵到了史思明的大營,一步一步走近了史思明的陷阱。
安慶緒和四個弟弟一起被引到了史思明所在的庭院,安慶緒環顧四周,他發現所有的士兵都已經嚴陣以待。
儀式夠隆重的!
安慶緒對著史思明下拜道:“臣沒有能力擔負大任,致使兩京失守,自己還久陷重圍,不料大王因為太上皇(安祿山)的緣故,長途奔襲前來解救,使臣得以複生。臣即便粉身碎骨,也無法報答大王的恩德!”安慶緒說這番話,其實就是跟史思明客套一下,他心裏惦記的是“歃血為盟”。安慶緒滿心以為史思明也會跟他客套一下,然後舉行盟誓儀式。
沒想到,史思明突然翻臉,怒喝道:“丟失兩都,不值得一提。你身為人子,卻殺父奪位,天地不容。今天我要替太上皇討賊,豈能接受你的諂媚!”
安慶緒頓時明白了,什麼叫翻臉比翻書還快。
接下來,安慶緒聽到了令他肝膽俱碎的一句話:“退下去,斬!”
我們不是說好歃血為盟嗎?
傻孩子,逗你玩呢!
安慶緒被推了出去,陪同他被斬的還有他的四個弟弟,以及他的政府高官高尚、孫孝哲、崔乾祐,他們的結局都是一刀兩斷。
相比之下,從小想做大事的高尚就沒有嚴莊高明了,人家嚴莊一看形勢不妙,果斷解套離去,高尚卻跟著安慶緒一起跌停,然後被深度套牢,最後遭遇了摘牌的厄運。
人比人,氣死人!
仔細一算,從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範陽起兵開始,安祿山、安慶緒父子折騰了三年多的時間,安祿山“開創”了大燕帝國,僅僅當了一年皇帝,安慶緒接過父親的接力棒,也不過當了兩年皇帝,現在接力棒交給了二大爺史思明。
如果人有一雙看到未來的眼睛,估計所有的人都會避開這個死亡接力棒,包括心比天高的安祿山、史思明,隻可惜沒有。於是,無數人蜂擁而上,他們以為搶到了寶貝,到頭來,隻不過是一根死亡接力棒。
安慶緒一頁就此翻過,接下來的一頁屬於史思明。
斬完安慶緒,史思明勒兵進入鄴郡城,他搖身一變,成了這裏的主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全部士兵,然後打開府庫當起散財童子,經過一陣濫賞,以前所有姓“安”的東西,都改姓“史”了。
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在範陽稱帝,自稱“大燕皇帝”,改年號為“順天”,封妻子辛氏為皇後,長子史朝義為懷王,周摯為宰相,李歸仁為大將,範陽定為國都。
是時候唱一出大戲了,史思明暗暗對自己說!